《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0)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0)
1. 第五節,滋補劑
清燥養營湯,滋陰潤燥法,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
鮮生地(五錢至八錢),知母(三錢),歸身(一錢),新會皮(錢半)
生白芍(二錢至三錢),花粉(三錢),生甘草(八分),梨汁(兩瓢,沖)
秀按,吳氏謂數下後,兩目加澀,舌肉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陽臟多火,重亡津液而陰虧也。故君以地、芍、歸、甘,養營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潤燥;佐以陳皮,運氣疏中,防清滋諸藥礙胃滯氣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鮮,性涼質潤,醒胃氣以速增津液也。此為滋營養液,潤燥清氣之良方。
阿膠黃連湯,滋陰清火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味
陳阿膠(錢半,烊沖),生白芍(二錢),小川連(六分,蜜炙)
鮮生地(六錢),青子芩(一錢),雞子黃(一枚,先煎代水)
秀按,手少陰心主血,中含熱氣,故《內經》云: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凡外邪挾火而動者,總屬血熱,其症心煩不寐,肌膚枯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故君以阿膠、生地,滋腎水而涼心血。阿膠必須真陳,庶不礙胃;生地用鮮,庶不凝陰。但少陰只有熱氣,能溫血而不致灼血,若挾肝膽之相火,激動心熱,輕則咽乾心煩,欲寐而不能寐,重則上攻咽喉而為咽痛,下奔小腸而便膿血。故臣以白芍配芩、連,酸苦泄肝以瀉火,而心熱乃平;白芍合生地,酸甘化陰以滋血,而心陰可復。妙在佐雞子黃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氣以滋心陰。此為潤澤血枯,分解血熱之良方。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熄風法,俞氏經驗方
陳阿膠(二錢,烊沖),生白芍(三錢),石決明(五錢,杵),雙鉤藤(二錢),大生地(四錢),清炙草(六分),生牡蠣(四錢,杵),絡石藤(三錢)
茯神木(四錢),雞子黃(二枚,先煎代水)
秀按,血虛生風者,非真有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瘲,類似風動,故名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路多見此症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方以阿膠、雞子黃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質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風;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則酸甘化陰以柔肝,一則以木製木而熄風;然心血虛者,肝陽必亢,故佐以決明、牡蠣,介類潛陽;筋攣者絡亦不舒,故使以鉤藤、絡石,通絡舒筋也。此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之良方。
廉勘,阿膠、雞子黃二味,昔吾老友趙君晴初,多所發明,試述其說曰:族孫詩卿婦患肝風症,周身筋脈拘攣,神志不昏,此肝風不直上巔腦而橫竄筋脈者,余用阿膠、雞子黃、生地、制首烏、女貞子、白芍、甘草、麥冬、茯神、牡蠣、木瓜、鉤藤、絡石、天仙藤、絲瓜絡等,出入為治,八劑愈。病人自述病發時,身體如入羅網,內外筋脈牽絆拘緊,痛苦異常,服藥後輒覺漸鬆,迨後不時舉發。覺面上肌肉蠕動,即手足筋脈抽緊,疼痛難伸,只用雞子黃兩枚,煎湯代水,溶入阿膠三錢,服下當即痛緩,筋脈放寬,不服他藥,旋髮旋輕,兩月後竟不復發。蓋二味血肉有情,質重味厚,大能育陰熄風,增液潤筋,故效驗若斯。吳鞠通先生曰雞子黃為定風珠,立有大定風珠、小定風珠二方,允推卓識。觀此一則,足見俞與趙所見略同,宜乎後先輝映也。
白話文:
第五節,滋補劑
清燥養營湯(滋陰潤燥法,俞氏經驗方,出自吳又可《溫疫論》)
鮮生地(五錢至八錢)、知母(三錢)、歸身(一錢)、新會皮(錢半)、生白芍(二錢至三錢)、花粉(三錢)、生甘草(八分)、梨汁(兩瓢,沖)。
說明:吳又可認為,多次瀉下後,患者可能出現眼睛乾澀、舌頭乾枯、津液不足、口唇乾裂等症狀,這是因為體質陽盛火旺,過度耗損津液導致陰虛所致。此方以生地、白芍、歸身、甘草為主藥,滋養營血、補充體液;搭配知母、花粉生津潤燥;佐以陳皮,幫助行氣暢中,避免滋膩藥物影響脾胃;最後加入梨汁,因其甘甜清涼、質地滋潤,能提振胃氣、迅速補充津液。此方是滋養營血、潤燥清熱的良方。
阿膠黃連湯(滋陰清火法,俞氏經驗方,由仲景方加減而來)
陳阿膠(錢半,烊沖)、生白芍(二錢)、小川連(六分,蜜炙)、鮮生地(六錢)、青子芩(一錢)、雞子黃(一枚,先煎代水)。
說明:手少陰心經主血,內含熱氣,因此《內經》提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凡是外邪挾帶火氣而引發的症狀,多屬血熱,表現為心煩失眠、皮膚乾燥、精神衰弱、口乾小便短少。此方以阿膠、生地為主藥,滋養腎陰、清涼心血。阿膠需用陳年老膠,以免影響脾胃;生地則要用新鮮的,避免陰寒凝滯。少陰熱氣本應溫煦血液而不至灼傷,但若夾雜肝膽相火,激發心熱,輕則口乾心煩、難以入睡,重則上攻咽喉引發咽痛,或下迫小腸導致便膿血。因此,臣藥白芍配合黃芩、黃連,以酸苦之性瀉肝火,平息心熱;白芍與生地合用,則酸甘化陰,滋養心血。妙在加入雞子黃,因其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氣、滋養心陰。此方是潤澤血枯、分解血熱的良方。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熄風法,俞氏經驗方)
陳阿膠(二錢,烊沖)、生白芍(三錢)、石決明(五錢,杵)、雙鉤藤(二錢)、大生地(四錢)、清炙草(六分)、生牡蠣(四錢,杵)、絡石藤(三錢)、茯神木(四錢)、雞子黃(二枚,先煎代水)。
說明:血虛生風並非真有風邪,而是因血液不足以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拘攣,無法自如伸展,因此手足抽搐,看似風動,稱為「內虛暗風」,一般通稱肝風。溫熱病後期常見此症,是因熱邪傷及血液。此方以阿膠、雞子黃為主藥,取其血肉有情之性,質重味厚,能滋養血液、平息肝風;臣藥白芍、甘草、茯神木,酸甘化陰柔肝,同時以木制木熄風;因心血虛者肝陽易亢,故佐以石決明、牡蠣等介類藥潛陽;筋攣則絡脈不舒,故用鉤藤、絡石藤通絡舒筋。此方是養血滋陰、柔肝熄風的良方。
補充說明:阿膠與雞子黃的效用,過去名醫趙晴初曾深入研究。例如,其族孫媳婦患肝風症,全身筋脈拘攣,但神志清醒,此屬肝風未上衝腦部而橫竄筋脈的狀況。趙氏以阿膠、雞子黃、生地、制首烏、白芍等藥治療,八劑後痊癒。患者自述發病時如身陷羅網,筋脈牽絆劇痛,服藥後逐漸緩解。後來每當發作,僅用雞子黃煎湯溶入阿膠服下,疼痛立刻減輕,兩月後未再復發。此證明兩藥血肉有情、質重滋陰,能有效熄風潤筋。吳鞠通亦推崇雞子黃為「定風珠」,並創制大、小定風珠方,足見其獨到見解。俞氏與趙氏的觀點相近,均驗證此方的卓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