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5)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5)

1. 第十五節,大頭傷寒(一名大頭瘟,俗稱大頭風,通稱風溫時毒)

【因】風溫將發,更感時毒,乃天行之癘氣。感其氣而發者,故名大頭天行病。又系風毒,故名大頭風。狀如傷寒,故名大頭傷寒。病多互相傳染,長幼相似,故通稱大頭瘟。多發於春冬雨季,間有暑風挾濕熱氣蒸,亦多發此病。人體手足六經,惟三陽與厥陰諸經,皆上頭面清竅。

必先辨其為太陽時毒、少陽時毒、陽明時毒、厥陰時毒、三陽同受時毒、少厥並受時毒,分際斯清。

【證】太陽時毒,初起頭項強痛,身熱體重,憎寒惡風,繼即頭腦項下脹大,並耳後赤腫。少陽時毒,一起即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胸脅滿悶,隱隱見疹,兩耳上下前後硬腫而痛,兩額角旁亦皆紅腫,甚或咽喉不利,喉腫而痹。陽明時毒,一起即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痛喉腫,額上面部,焮赤而腫,或發疱瘡,癍點隱隱,目腫難開。

厥陰時毒,一起即頭痛吐涎,巔頂尤疼,寒熱類瘧,一身筋攣,手足微厥,面青目赤,耳聾頰腫,腮頤亦皆腫硬而疼,胸滿嘔逆,甚則狀如驚癇,時發瘛瘲,上為喉痹,下便膿血。若三陽同受時毒,則頭面、耳、目、鼻與咽喉,皆發紅腫熱痛。少厥並受時毒,則巔頂及兩耳上下前後,尤為焮赤腫疼,嘔吐酸苦,或兼吐蛔,甚則兩脅劇疼,疼甚則厥,厥後發痙。

其舌苔,在太陽,苔雖薄白,舌色反紅,或白薄而燥刺,邊尖俱紅;少陽則紅多白少,或夾灰黃雜色,甚或白如積粉,邊沿色紅而紫;陽明則舌苔正黃,黃而薄膩,甚或深黃厚膩,間夾灰黑,或老黃焦黑,多起芒刺;三陽同受,多舌赤苔黃,或夾灰點黑刺;少厥並受,更多舌色紫紅,甚或焦紫起刺。

【脈】左浮弦而盛者,太陽經受時毒也;左浮弦搏數者,少陽經受時毒也;右不甚浮,按之洪盛搏數,右大於左者,陽明經受時毒也;左右浮沉俱盛,按之弦洪搏數者,三陽經同受時毒也;左浮弦搏數,右洪盛滑數者,少厥兩經並受時毒也。此即東垣所謂「大頭傷寒,風毒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是也。

然《經》謂:風氣通於肝,肝脈直上巔頂。往往少陽火旺,搏動肝風,風助火勢,火假風威,外風引起內風,而為死生反掌之危候也。

【治】法當內外並治。治之速,十全七八;不速治,十死八九。內治:以辛涼發散,宣氣解毒為主。輕則蔥豉桔梗湯加牛蒡、銀花、大青各三錢,蟬蛻錢半,先用三豆湯(生綠豆一兩、大黑豆六錢、杜赤豆四錢、青荷葉一圈)代水煎藥;重則用通聖消毒散加減(荊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銀花、連翹、牛蒡、薄荷、焦梔、滑石各二錢,風化硝、酒炒生錦紋、苦桔梗、生甘草各五分,先用犀角尖一錢、大青葉五錢、鮮蔥白三枚、淡香豉四錢、活水蘆筍二兩、鮮紫背浮萍三錢,用臘雪水煎湯代水,重則日服二劑,夜服一劑,藥須開水略煎),疏風解表以宣上。上焦宣化,熱毒尚盛,便結溺澀者,繼與解毒承氣湯,三焦分消以逐毒。

白話文:

第十五節 大頭傷寒(又名大頭瘟,俗稱大頭風,通稱風溫時毒)

病因
風溫即將發作時,又感染時令毒邪,這是自然界流行的疫癘之氣。因感受此毒氣而發病,故稱「大頭天行病」。又因屬於風毒,亦名「大頭風」。症狀類似傷寒,所以稱為「大頭傷寒」。此病容易互相傳染,無論老少症狀相似,故通稱「大頭瘟」。多發生於春冬雨季,偶爾夏季濕熱風邪蒸騰,也可能引發此病。人體六條經脈中,只有三陽經(太陽、少陽、陽明)與厥陰經分佈於頭面五官。

需先辨別受邪的經絡,分為太陽時毒、少陽時毒、陽明時毒、厥陰時毒、三陽同受時毒、少陽厥陰並受時毒,才能明確治療方向。

症狀

  • 太陽時毒:初期頭頸僵痛、發熱身重、怕冷惡風,接著頭部、頸部腫脹,耳後發紅腫脹。
  • 少陽時毒:一開始寒熱交替、口苦喉乾、胸脅悶脹,隱約出現疹子,兩耳周圍腫痛僵硬,額角紅腫,嚴重時喉嚨腫痛阻塞。
  • 陽明時毒:一開始高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額頭臉部發紅腫脹,或長水泡疹點,眼睛腫脹難睜。
  • 厥陰時毒:突然頭痛、吐口水,頭頂劇痛,寒熱如瘧疾,全身抽筋,手腳微冷,面色發青、眼睛發紅,耳聾臉腫,腮頰腫痛,胸悶嘔吐,嚴重時類似癲癇抽搐,喉嚨腫痛,甚至大便帶膿血。
  • 三陽同受時毒:頭面、耳、眼、鼻、咽喉皆紅腫熱痛。
  • 少陽厥陰並受時毒:頭頂及兩耳周圍特別紅腫疼痛,嘔吐酸苦或吐出蛔蟲,嚴重時兩側肋骨劇痛至昏厥,清醒後抽搐。

舌象

  • 太陽時毒:舌苔薄白但舌色偏紅,或薄白乾燥帶刺,舌尖紅。
  • 少陽時毒:舌紅多白少,夾雜灰黃色,嚴重時白如粉末,邊緣紅紫。
  • 陽明時毒:舌苔黃膩,嚴重時深黃厚膩帶灰黑,或焦黑有刺。
  • 三陽同受:舌紅苔黃,夾雜灰黑點刺。
  • 少厥並受:舌紫紅甚至焦紫有刺。

脈象

  • 太陽時毒:左脈浮弦有力。
  • 少陽時毒:左脈浮弦緊數。
  • 陽明時毒:右脈洪大有力,比左脈明顯。
  • 三陽同受:左右脈皆強盛,弦洪緊數。
  • 少厥並受:左脈浮弦緊數,右脈洪盛滑數。

治療
須內服外治並行。及時治療多能痊癒,拖延則危險。

  • 內治:以辛涼解表、解毒為主。
  • 輕症用蔥豉桔梗湯加牛蒡、銀花、大青葉、蟬蛻,以三豆湯煎藥(綠豆、黑豆、赤豆、荷葉)。
  • 重症用通聖消毒散加減(含荊芥、防風、銀花等),並以犀角、大青葉、蘆筍等煎湯代水服用。
  • 若熱毒仍盛且便秘尿少,改用解毒承氣湯清除三焦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