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4)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4)
1. 第十四節,冬溫傷寒(一名客寒包火,俗稱冷溫)
陰液已枯者,張氏濟川煎去升麻,加雪羹煎湯代水,增液潤腸以滑降之。此皆為陰虛多火者而設。若肥人多濕,雖感冬溫伏暑,仍多濕遏熱伏者,法當芳透淡滲,溫化清宣,大橘皮湯去官桂、檳榔,加焦山梔、青連翹各三錢,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北細辛二分煎湯代水,濕開熱透,繼用增減黃連瀉心湯,苦降辛通,甘淡滲濕以肅清之。食積便閉者,加枳實導滯丸緩下之;痰涎上壅者,加控涎丹逐下之。
終以香砂二陳湯加黃草川斛三錢、鮮石菖蒲一錢、拌炒生穀芽三錢、金橘餔兩枚,溫健胃氣以善後。若濕去燥來,肺胃陰氣不足者,當以《金匱》麥門冬湯,加鮮稻露一兩、蔗漿兩瓢同沖,清養氣液以善後。若初起自汗惡熱者,即當清解伏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野菰根二兩、鮮茅根一兩去皮、燈心五分,余與前同。但冬溫變證甚多,詳參諸溫證治可也。
秀按,冬行春令,反有非節之暖,感其氣而病者,名曰冬溫,較春溫症尤為燥熱。羅謙甫主用陽旦湯(即桂枝湯加黃芩)加桔梗、葳蕤;張石頑主用陽旦湯加麻黃、石膏。皆治先感冬溫,又被風寒所遏,外寒內熱之證。溫邪上受,冷食內服者,又主陰旦湯(即《千金》陽旦湯加乾薑),以治外熱內寒。然皆治體質素寒,忽受冬溫之病。若素體陰虛,雖有芩、膏,薑、桂究難浪用。俞君證治詳明,藥方細切,可謂冬溫正宗之法矣。
廉勘,前哲皆謂冬月多正傷寒證。以予歷驗,亦不盡然。最多冬溫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證。輕則桑菊飲(霜桑葉、葦莖各二錢,滁菊花、光杏仁、青連翹各錢半,蘇薄荷、桔梗、生甘草各八分)加麻黃三分至七分蜜炙、瓜蔞皮二錢至三錢,或桑杏清肺湯(霜桑葉、瓜蔞皮、蜜炙枇杷葉各三錢,光杏仁、川貝、炒牛蒡各二錢,桂兜鈴、桔梗各一錢)加鮮蔥白三枚、淡香豉三錢;重則麻杏石甘湯、越婢加半夏湯,隨症加味。間有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加石膏者,從合信氏冬多肺病看法,大旨以辛涼開肺為主。若膏粱體陰虛多火,溫燥傷肺,輕者患風火候症,吳氏普濟消毒飲加減(蘇薄荷一錢,銀花、連翹、牛蒡各二錢,鮮大青、瓜蔞皮、川貝、青箬葉各三錢,元參二錢至三錢,金鎖匙八分,重樓金線磨汁四匙沖。先用生萊菔二兩、生橄欖三枚,煎湯代水),辛涼輕清以解毒,外吹加味冰硼散;重者患爛白喉症,養陰清肺湯(鮮生地一兩,元參八錢,麥冬六錢,川貝、白芍、丹皮各四錢,蘇薄荷三錢,生甘草二錢,加冬雪水煎藥)加制月石六分至八分、雞子白二枚,辛涼甘潤以防腐,外吹爛喉錫類散,亦皆治肺以清喉之法。若冬溫兼伏暑晚發,則邪伏既久且深。陰液先傷,氣機亦鈍。治法惟涼血清火,宣氣透邪為扼要,而宣氣尤為首務。未有氣不宣而血熱能清,伏火能解者。但宣氣之法,非香、蘇所能疏,非參、耆所能托,惟藉辛涼芳透,輕清靈通之品,多用鮮藥,精選秋燥門張石頑所論諸藥,對症酌量,配合為劑。次漸甦醒其氣機,清宣其血絡,搜剔其伏邪,始可圖功,若稍一孟晉,非火閉,即氣脫;非氣脫,即液涸。全在臨證者,審病須兼眾證,與脈舌並審,不可專指一症為據也。平素精研葉法,庶可得其巧妙,質諸宗匠,然乎否耶。至若俞公治則,深得此中三味,足補劉(河間)、羅(謙甫)、陶(節庵)、張(石頑)所未備,可為冬溫證別開生面,獨闡心法者矣。
白話文:
第十四節,冬溫傷寒(一名客寒包火,俗稱冷溫)
陰液已枯竭的人,可用張氏濟川煎去昇麻,加雪羹煎湯代替水服用,增加體液滋潤腸道,使其通暢。這些方法都是針對陰虛火旺的人而設。如果肥胖的人體內濕氣較重,即使得了冬溫(類似於伏暑),仍然是濕邪阻遏熱邪的情況,應當使用芳香透邪、淡滲利濕、溫化清宣的方法治療。例如,大橘皮湯去除官桂、檳榔,加入焦山梔、青連翹各三錢,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北細辛二分煎湯代替水服用,使濕邪去除,熱邪透達。之後再酌情增減黃連瀉心湯,苦寒瀉火,辛溫通利,甘淡滲濕,以肅清邪氣。如果伴有食積便秘,則加入枳實導滯丸緩緩通便;若有痰涎壅塞,則加入控涎丹使其排出。
最後,用香砂二陳湯加黃草、川貝母各三錢、鮮石菖蒲一錢、炒生穀芽三錢、金橘核兩枚,溫補脾胃之氣以調理後續。如果濕邪去除後出現燥邪,肺胃陰氣不足,則應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加入鮮稻米露一兩、甘蔗汁兩瓢一起服用,以滋陰養氣。如果初期出現自汗惡熱,則應先清解伏暑,可用竹葉石膏湯去除半夏,加入野菰根二兩、鮮茅根(去皮)一兩、燈心五分,其他藥物與前法相同。但是冬溫的變證很多,詳見其他關於溫病的治療方法。
按語:冬天出現春天的溫暖天氣,感受這種反常的溫暖之氣而生病,稱為冬溫,其燥熱程度比春溫更甚。羅謙甫常用陽旦湯(即桂枝湯加黃芩)加桔梗、葳蕤;張石頑常用陽旦湯加麻黃、石膏。這些方法都用於治療先感受冬溫,又被風寒阻遏,出現外寒內熱的證候。如果溫邪從上而來,又服用冷食,則可用陰旦湯(即《千金方》陽旦湯加乾薑),治療外熱內寒。這些方法都適用於素體寒涼的人突然感受冬溫而發病。如果素體陰虛,即使使用黃芩、石膏、乾薑、桂枝,也不能濫用。俞氏的治療方法詳明,處方精確,可謂冬溫治療的正宗方法。
考訂:前輩都認為冬天多見正傷寒,但根據我的經驗,並非完全如此。冬溫兼寒,也就是客寒包火,首先侵犯肺部的證候最為常見。輕症可用桑菊飲(霜桑葉、葦莖各二錢,滁菊花、光杏仁、青連翹各錢半,蘇薄荷、桔梗、生甘草各八分)加麻黃三分至七分蜜炙、瓜蔞皮二錢至三錢,或桑杏清肺湯(霜桑葉、瓜蔞皮、蜜炙枇杷葉各三錢,光杏仁、川貝、炒牛蒡各二錢,桂兜鈴、桔梗各一錢)加鮮蔥白三枚、淡香豉三錢;重症則用麻杏石甘湯、越婢加半夏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有時也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加石膏,這與信氏認為冬天多見肺病的觀點相符,總體上以辛涼解表開肺為主。如果膏粱厚味導致陰虛火旺,溫熱之邪傷及肺部,輕者患風火瘡瘍,可用吳氏普濟消毒飲加減(蘇薄荷一錢,銀花、連翹、牛蒡各二錢,鮮大青、瓜蔞皮、川貝、青箬葉各三錢,元參二錢至三錢,金鎖匙八分,重樓金線磨汁四匙沖。先用生萊菔二兩、生橄欖三枚,煎湯代水),辛涼輕清以解毒,外用冰硼散;重者患爛白喉,可用養陰清肺湯(鮮生地一兩,元參八錢,麥冬六錢,川貝、白芍、丹皮各四錢,蘇薄荷三錢,生甘草二錢,加冬雪水煎藥)加制月石六分至八分、雞子白二枚,辛涼甘潤以防腐,外用爛喉錫類散,這些方法都是清肺解毒,護喉的方法。如果冬溫兼伏暑,則邪氣久伏於內,陰液先受損傷,氣機也遲鈍。治療方法應以涼血清火,宣泄氣機,透達邪氣為主,而宣泄氣機尤為首要。沒有氣機宣泄,血熱就難以清除,伏邪就難以解脫。但宣泄氣機的方法,不是香薷類藥物所能疏通,也不是人参、黄耆類藥物所能扶持,必須依靠辛涼芳香、輕清通透的藥物,多用鮮藥,精選秋燥章節中張石頑所論述的藥物,對症酌量使用,配合組方。然後逐漸恢復氣機,疏通血脈,清除伏邪,才能收到治療效果。如果稍有差錯,就會出現氣閉、氣脫或陰液枯竭。臨證時必須審察多種證候,結合脈象和舌苔,不能只依據一種症狀。平時要深入研習葉氏醫案,才能領會其精妙之處,然後再向名醫請教,驗證其正確性。俞氏的治療原則,深刻領會了其中的要點,彌補了劉河間、羅謙甫、陶節庵、張石頑等人的不足,可謂冬溫治療開創了新的局面,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