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附篇:歷代傷寒書目考 (1)
附篇:歷代傷寒書目考 (1)
1. 敘言
傷寒者,乃傳染時病、熱病之總稱也。自漢張機作論,厥後代有發明,時有變遷。炳章為編續問業師何廉臣公《通俗傷寒論》完竣後,對於傷寒實驗治療,且雖略有準繩,惟傷寒著作,歷代變遷沿革,尚少專書考證,無系統可循。爰將傷寒時病一類,分傷寒、腳氣、溫暑、瘟疫、痧脹、霍亂各時病為六章。
每章依時代先後編次。自商、漢、晉、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國近年,搜採傷寒類書目七百八十五種。其間由炳章所藏者,約四百餘種,與師弟幼廉所採錄,復從各同志處所見聞,及前人傷寒書中引用摘錄者,以歷年之見聞,略述一斑耳。其他炳章所未曾見者,或不止此數,猶待後賢續補者也。
白話文:
傷寒,指的是傳染性疾病中,屬於熱病的一種總稱。從漢代張仲景撰寫《傷寒論》開始,後世醫家不斷發展完善,治療方法也隨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
我(炳章)在完成整理何廉臣先生的《通俗傷寒論》後,對於傷寒的實驗治療,雖然略有心得,但發現歷代傷寒著作的變遷和演變,卻缺乏專門的考證書籍,沒有系統可循。因此,我將傷寒類疾病分為六章,分別是:傷寒、腳氣、溫暑、瘟疫、痧脹、霍亂。
每章按照時代先後順序編排,從商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一直到民國時期。我搜集了七百八十五種相關書籍,其中約四百種是我個人收藏的,另外一部分是與師弟幼廉共同收集,以及從其他同道好友處獲取,還有從前人傷寒書籍中引用摘錄的。這些都是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僅僅是略微展示了一點而已。至於我沒有見過的傷寒書籍,肯定不止這些,希望後世賢達能繼續補充。
考傷寒著作,自漢至清,逐代增多。清康熙朝,為傷寒書著作最盛時期。惟溫暑、瘟疫、痧脹、霍亂,至明末時代,始見專著,流傳尚少,至清乾隆朝,逐年發明,至今著作如林。其間承訛襲謬,實居多數,確有實驗發明,亦不乏其人。在善讀者,先有基礎醫學,俾胸有成竹,然後廣覽群書,自有鑑別能力。
何氏之著《通俗傷寒論》,原為誘啟後進,如渡津有筏,指南有針,庶幾不致誤入迷途,使後學有所遵循焉。炳章復將重要傷寒書大旨,前書余序中提綱挈領,約略辨明,再編歷代傷寒書目考,傅研究傷寒者,以知時代之變遷,沿革之考證,而傷寒學術,始有系統,不致興望洋之嘆。緣志其編輯之旨趣如此,是為敘。
中華民國二十二牟六月
四明曹赤電炳章序於和濟藥局之寓廬
白話文:
研究傷寒的著作,從漢朝到清朝,每一代都越來越多。清朝康熙年間,是傷寒著作最繁盛的時期。不過,溫暑、瘟疫、痧脹、霍亂等疾病的專著,直到明末才開始出現,流傳數量還不多,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才逐漸增多,至今著作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錯誤百出、以訛傳訛的書佔了大多數,但也有真正經過實驗、有創意的作品,並非完全沒有。對於想要學習傷寒的人來說,首先要打好基礎醫學的根基,才能心中有譜。然後廣泛閱讀各種書籍,才能有分辨真偽的能力。
何氏所著《通俗傷寒論》,原本就是為了引導初學者入門,就像渡河有船、指路有指南針,希望能幫助他們避免迷失方向,讓後學有依循的目標。炳章則將重要的傷寒書籍內容整理成綱要,在我的序文中簡要說明,並編寫了歷代傷寒書目考,方便研究傷寒的人了解時代的變遷和沿革的考證,讓傷寒學術更加系統化,避免茫然無措。這就是我編輯這本書的用意,特此說明。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六月
四明曹赤電炳章寫於和濟藥局住所
2. 第一節,商、漢、晉、隋、唐朝(計二十種)
《伊尹湯液論》,四卷,商伊尹著
漢張仲景作《傷寒》,用湯液治病師法此書
《仲景廣湯液論》十卷
漢張機仲景著
《仲景大法》四卷
漢張機仲景撰
《傷寒卒病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
《傷寒論》十卷
漢張機仲景著,見薛立齋書目錄
《傷寒鈴法》一卷
漢張機仲景撰,張令韶云乃元馬宗素偽託
《辨傷寒》十卷
漢張機仲景撰
《辨病要方》二卷
漢張機撰
《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
晉王叔和編,見高湛《養生論》
《千金傷寒方》二卷
晉孫思邈著
《千金方》之一
《巢氏傷寒論》一卷
隋巢元方撰,見《傷寒折衷》附考
白話文:
商朝伊尹所著的《伊尹湯液論》四卷,是後世醫家治療疾病以湯液為方劑的典範。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一書,正是繼承了伊尹的醫學思想,以湯液治病。
除了《傷寒》,張仲景還著有《仲景廣湯液論》十卷、《仲景大法》四卷、《傷寒卒病論》十卷、《傷寒論》十卷、《傷寒鈴法》一卷、《辨傷寒》十卷、《辨病要方》二卷。
此外,晉代王叔和編撰了《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晉代孫思邈著有《千金傷寒方》二卷,隋代巢元方撰寫了《巢氏傷寒論》一卷。這些書籍都是對張仲景醫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六經要言類方》十六卷
南北朝崔□撰
《療傷寒身驗方》一卷
見《梁書》
《外臺傷寒方論》二卷
唐王燾著
《外臺秘要》之一
《張果仙傷寒論》一卷
《玉川子傷寒論》一卷
《傷寒集論方》十卷
著者缺名
《傷寒總要方》二卷
不著撰人名
《傷寒類要方》十卷
著者佚名
《傷寒辨證集》二卷
不著撰人名
白話文:
南北朝時期崔氏所著的《六經要言類方》十六卷,是醫學典籍中重要的著作。此外,還有多部與傷寒論相關的醫書,例如梁代的《療傷寒身驗方》一卷,唐代王燾的《外臺傷寒方論》二卷、以及《外臺秘要》中關於傷寒的部分,還有張果仙、玉川子等人的傷寒論著作,以及作者佚名的《傷寒集論方》、《傷寒總要方》、《傷寒類要方》和《傷寒辨證集》。
3. 第二節,宋朝(計五十七種)
《傷寒總病論》六卷,《傷寒修治藥法》一卷,《傷寒音訓》一卷
宋龐安時著
《傷寒補亡論》二十卷
宋郭雍撰
《傷寒微旨》二卷
宋韓祗和撰
《傷寒論註解》一卷
宋劉元賓著
《傷寒總括》二卷
宋劉元賓著
《傷寒論脈訣》二卷
宋楊介撰
《傷寒摘捷》一卷
缺名
《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七卷
宋楊士瀛登父著
《傷寒類證活人書》二十二卷
宋朱肱撰,《醫統正脈》本
《傷寒指微論》五卷
宋錢乙撰
《傷寒百問》二卷
宋張松著
《傷寒百問經絡圖》一卷
著者佚名
《傷寒百問》三卷
白話文:
宋朝時期,醫學界湧現眾多研究《傷寒論》的醫家,留下了豐富的醫學著作。其中包括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傷寒修治藥法》、《傷寒音訓》,郭雍的《傷寒補亡論》,韓祗和的《傷寒微旨》,劉元賓的《傷寒論註解》、《傷寒總括》,楊介的《傷寒論脈訣》,楊士瀛登父的《傷寒類書活人總括》,朱肱的《傷寒類證活人書》,錢乙的《傷寒指微論》,張松的《傷寒百問》,以及佚名的《傷寒百問經絡圖》和另外一部《傷寒百問》。
題無求子即朱肱大觀初所著
《傷寒證辨集》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名
《傷寒辨疑論》四卷
宋吳敏修著,元許文正公序刊
《傷寒辨疑》五卷
宋許叔微著
《傷寒百證歌》四卷
宋許叔微著
《傷寒百證歌註解》五卷
宋白沙許叔微著
《傷寒發微論註解》二卷
宋白沙許叔微著
《傷寒九十論》一卷
宋白沙知可許叔微著
《圖翼傷寒論》二卷
宋學士許叔微知可著
《傷寒辨類》五卷
宋白沙許叔微知可撰著
《傷寒必用》二卷
宋劉溫舒著
《傷寒證治》三卷
宋王實撰,按王系龐安常弟子
白話文:
《傷寒證辨集》一卷,最初由朱肱在宋朝大觀年間撰寫。《宋史》中未載明作者姓名。《傷寒辨疑論》四卷,由宋朝吳敏修所著,元朝許文正公作序刊行。《傷寒辨疑》五卷,由宋朝許叔微所著。《傷寒百證歌》四卷,由宋朝許叔微所著。《傷寒百證歌註解》五卷,由宋朝白沙許叔微所著。《傷寒發微論註解》二卷,由宋朝白沙許叔微所著。《傷寒九十論》一卷,由宋朝白沙知可許叔微所著。《圖翼傷寒論》二卷,由宋朝學士許叔微知可所著。《傷寒辨類》五卷,由宋朝白沙許叔微知可撰著。《傷寒必用》二卷,由宋朝劉溫舒所著。《傷寒證治》三卷,由宋朝王實撰寫,王實為龐安常的弟子。
《傷寒百問》二卷
宋李知先次韻成歌名《活人書括》
《傷寒百問歌》九十三首
南宋錢聞禮撰
《傷寒解惑論》一卷
宋湯伊才撰
《傷寒要旨》二卷
宋李怪撰
《傷寒救俗方》一卷
宋羅適正撰
《傷寒瀉痢要方》一卷
宋陳孔碩膚仲撰
《傷寒活人指掌》五卷,宋末吳恕蒙齋撰
《傷寒論賦》一卷,宋吳恕撰
《傷寒百問》三卷,宋朱奉議著
《傷寒方口訣》二卷,宋孫兆撰
《傷寒別次》一卷,宋沈存中著
《傷寒類纂》二卷,宋高若訥著
《傷寒秘要》一卷,宋劉醇著
《傷寒治例》一卷,宋劉醇著
白話文:
宋朝時期,許多醫家針對《傷寒論》進行了研究和闡釋,留下了不少著作。其中包括李知先的《活人書括》、錢聞禮的《傷寒百問歌》、湯伊才的《傷寒解惑論》、李怪的《傷寒要旨》、羅適正的《傷寒救俗方》、陳孔碩的《傷寒瀉痢要方》、吳恕的《傷寒活人指掌》和《傷寒論賦》、朱奉議的《傷寒百問》、孫兆的《傷寒方口訣》、沈存中的《傷寒別次》、高若訥的《傷寒類纂》、劉醇的《傷寒秘要》和《傷寒治例》等。
《證辨傷寒論》一卷,宋石昌璉著
《傷寒鈐法》十卷,宋李浩著
《長沙石函遺著》,宋缺名
《傷寒玉鑑新書》二卷,宋平堯卿著
《傷寒證類要略》二卷,宋汴人平堯卿著
《曾誼傷寒論》一卷,宋曾誼著
《傷寒式例》一卷,宋劉君翰著
《傷寒要論方》一卷,宋上官均著
《朱坦傷寒論》一卷,宋朱坦著
《傷寒括要詩》一卷,宋通真子著
《傷寒手鑑》二卷,宋田誼卿著
《傷寒陰毒形證訣》一卷
《百中傷寒論》三卷,宋陳昌允著
《孫王傷寒論方》二卷,宋宋迪撰
《傷寒慈濟集》三卷
《傷寒十勸》一卷,宋李子建撰
《傷寒類證便覽》十卷,宋陸彥功著
白話文:
宋代醫學家們著述豐富,針對傷寒病症研究頗深,例如石昌璉的《證辨傷寒論》、李浩的《傷寒鈐法》、缺名的《長沙石函遺著》、平堯卿的《傷寒玉鑑新書》和《傷寒證類要略》、曾誼的《曾誼傷寒論》、劉君翰的《傷寒式例》、上官均的《傷寒要論方》、朱坦的《朱坦傷寒論》、通真子的《傷寒括要詩》、田誼卿的《傷寒手鑑》、匿名作者的《傷寒陰毒形證訣》、陳昌允的《百中傷寒論》、宋迪的《孫王傷寒論方》、作者不詳的《傷寒慈濟集》、李子建的《傷寒十勸》、陸彥功的《傷寒類證便覽》,都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