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66)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66)

1. 第六節,清涼劑

滋任益陰煎,清肝滋任法,俞氏經驗,從補陰丸封髓丹配合

炙龜板(四錢,杵),春砂仁(三分,拌搗),大熟地(四錢)

豬脊髓(一條,洗切),生川柏(六分,蜜炙),白知母(二錢,鹽水炒)

炙甘草(六分),白果(十粒,鹽炒)

秀按,任隸於腎,主精室,亦主胞胎,凡肝陽下逼任脈,男子遺精,婦女帶多,以及胎漏小產等症,雖多屬任陰不固,實由於衝陽不潛,故以龜板滋潛肝陽,熟地滋養任陰為君;臣以知、柏直清肝腎,治衝任之源以封髓;佐以脊髓、炙草填髓和中;使以白果斂精止帶。此為清肝滋任,封固精髓之良方。

新加白虎湯,清肝胃辛涼心肺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蘇薄荷(五分,拌研),生石膏(八錢),鮮荷葉(一角,包陳倉米三錢)

白知母(四錢),益元散(三錢,包煎),鮮竹葉(三十片),嫩桑枝(二尺,切寸)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同石膏粉先煎代水。

秀按,胃為十二經之海,邪熱傳入胃經,外而肌腠,內而肝膽,上則心肺,下則小腸膀胱,無不受其蒸灼。是以熱汗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但尚為散漫之浮熱,未曾結實。邪既離表,不可再汗;邪未入腑,不可早下,故以白虎湯法辛涼泄熱,甘寒救液為君,外清肌腠,內清腑臟;臣以蘆筍化燥金之氣,透疹㾦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下泄;佐以竹葉、桑枝通氣泄熱;使以荷葉、陳米清熱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熱鬱之功,又無涼遏冰伏之弊,較長沙原方尤為靈活。此為辛涼甘寒,清解表裡三焦之良方。如疹㾦不得速透者,加蟬衣九隻,皂角刺四分;有癍者,加鮮西河柳葉三錢(廉勘:西河柳清輕走絡,性雖溫發,加入清涼劑中,不厭其溫,只見其發,勿拘執鞠通之說可也),大青葉四錢;昏狂甚重者,加局方紫雪五分,藥湯調服;口燥渴甚者,加花粉三錢,雪梨汁一杯沖,西瓜汁尤良;有痰甚黏者,加淡竹瀝一鍾,生薑汁一滴和勻同沖;血溢者,加鮮刮淡竹茹四錢,鮮茅根八錢去皮,清童便一杯沖。

廉勘,以上六經正治六法,統計一百零一方,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謂門門透澈,息息通靈者矣。先祖為傷寒專科,必先通雜證,而後能善治感證。今觀俞氏方法,益信而有證,但必列一百一方者,推其意,大抵仿陶氏肘後百一方例耳。從此知其學雖博古通令,而宗旨則信而好古,直可新定其名曰六經百一選方,與肘後百一方,後先輝映。至若佐治十法,佳方甚多,列入下卷,以補助正法之不備。

方歌,同上

玳瑁鬱金湯

玳瑁鬱金湯梔翹,木通丹皮紫金片,竹瀝菖蒲薑汁沖,煎湯燈竹菰根善。

白話文:

第六節,清涼劑

滋任益陰煎
此方採用清肝滋養任脈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結合了補陰丸與封髓丹的配方。

組成與用法
炙龜板(四錢,搗碎)
春砂仁(三分,拌勻搗碎)
大熟地(四錢)
豬脊髓(一條,洗淨切片)
生川柏(六分,蜜炙)
白知母(二錢,鹽水炒)
炙甘草(六分)
白果(十粒,鹽炒)

按語
任脈隸屬於腎,主掌精室與胞胎。若肝陽下行逼迫任脈,男性易遺精,女性易帶下增多,甚至胎漏、小產等症狀,大多因任脈陰氣不固所致,但實則源於衝脈陽氣未潛。因此,此方以龜板滋潛肝陽、熟地滋養任脈陰氣為君藥;知母、黃柏直清肝腎之熱,調理衝任二脈源頭,並以封髓丹輔助;再以豬脊髓、炙甘草填補骨髓、調和中焦;白果則收斂精氣、止帶下。此方是清肝滋任、固攝精髓的良方。


新加白虎湯
此方以清肝胃、辛涼心肺為法,是俞氏的經驗方,由仲景方加減而成。

組成與用法
蘇薄荷(五分,拌勻研末)
生石膏(八錢)
鮮荷葉(一角,包陳倉米三錢)
白知母(四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鮮竹葉(三十片)
嫩桑枝(二尺,切寸段)

煎法
先以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與石膏粉同煎代水。

按語
胃為十二經之海,邪熱若傳入胃經,外可影響肌膚腠理,內可波及肝膽,上至心肺,下至小腸膀胱,無不受其熱灼。因此,病人會出現熱汗煩渴、皮膚隱現疹點、小便短赤,嚴重時甚至咳血、神昏狂躁。但此時熱邪尚屬浮散,未成結實。邪熱既已離表,不可再發汗;未入腑臟,亦不宜過早攻下。故以白虎湯辛涼洩熱、甘寒救液為主,外清肌膚,內清臟腑;輔以蘆筍化解燥氣、透疹外發,益元散疏解燥鬱,利小便而下洩;再以竹葉、桑枝通氣洩熱;荷葉、陳米清熱和胃。巧妙之處在於石膏與薄荷同研,既可分解熱鬱,又避免寒涼阻遏之弊,比原方更靈活。此方是辛涼甘寒、清解表裡三焦的良方。

加減法

  • 疹點不透者,加蟬衣九隻、皂角刺四分。
  • 有斑疹者,加鮮西河柳葉三錢、大青葉四錢。
  • 神昏狂躁嚴重者,加局方紫雪五分,以藥湯調服。
  • 口燥極渴者,加花粉三錢、雪梨汁一杯(西瓜汁更佳)。
  • 痰黏難出者,加淡竹瀝一杯、生薑汁一滴,調勻沖服。
  • 出血者,加鮮淡竹茹四錢、鮮茅根八錢(去皮)、清童便一杯沖服。

附記
以上六經正治的六種方法,共計一百零一方,每方皆有法度,法法不同,可謂透徹明瞭。先祖專精傷寒,必先通曉雜病,方能善治外感。俞氏的方法,印證了此理。列出百餘方,應是仿效陶氏《肘後百一方》之例。可知其學問雖博古通今,但仍崇信古法,可命名為「六經百一選方」,與《肘後百一方》相輝映。至於輔助治療的十法,佳方甚多,列入下卷,以補正法之不足。


方歌
同上

玳瑁鬱金湯
玳瑁鬱金湯梔翹,木通丹皮紫金片,竹瀝菖蒲薑汁沖,煎湯燈竹菰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