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65)
第一編 傷寒要訣 (65)
1. 第六節,清涼劑
秀按,《內經》謂:肝與大腸通。凡大便飧泄,腸鳴腹痛,欲泄而不得暢泄,即泄亦裡急氣墜,脈左弦右弱者,雖多由肝氣下逼而致,然脾陽每因泄而衰,故以香、連調氣厚腸為君;即臣以參、朮、姜甘溫運脾陽;佐以廣皮調氣和中;使以青皮泄肝寬腸。此為清肝健脾,和中止瀉之良方。
龜柏地黃湯,清肝益腎法,俞氏經驗方
生龜板(四錢,杵),生白芍(三錢),砂仁(三分,拌搗),大熟地(五錢),生川柏(六分,醋炒),粉丹皮(錢半),萸肉(一錢),淮山藥(三錢,杵)
辰伏神(三錢),青鹽陳皮(八分
秀按,肝陽有餘者,必須介類以潛之,酸苦以泄之,故以龜板、醋柏,介潛酸泄為君;陽盛者陰必虧,肝陰不足者,必得腎水以滋之、辛涼以疏之,故臣以熟地、萸肉酸甘化陰,丹、芍辛潤疏肝,一則滋其絡血之枯,則陽亢者漸伏,一則遂其條暢之性,則絡郁者亦舒;但肝強者脾必弱,腎虧者心多虛,故又佐以山藥培補脾陰,茯神交心腎;使以青鹽陳皮咸降辛潤,疏暢胃氣以運藥。此為清肝益腎,潛陽育陰之良方。此惟胃氣尚強,能運藥力者,始為相宜;若胃氣已弱者,必先養胃健中,復其胃氣為首要,此方亦勿輕投。
桑丹瀉白湯,清肝保肺法,俞氏經驗方
霜桑葉(三錢),生桑皮(四錢),淡竹茹(二錢),清炙草(六分)
粉丹皮(錢半,醋炒),地骨皮(五錢),川貝母(三錢,去心),生粳米(三錢)
金橘鋪(一枚,切碎),大蜜棗(一枚,對劈)
秀按,肝火爍肺,咳則脅痛,不能轉側,甚則咳血,或痰中夾有血絲血珠,最易釀成肺癆,名曰「木扣金鳴」。故以桑、丹辛涼泄肝為君;臣以桑皮、地骨瀉肺中之伏火,竹茹、川貝滌肺中之黏痰;佐以炙草、粳米溫潤甘淡,緩肝急以和胃氣;使以橘、棗微辛甘潤,暢肺氣以養肺液。此為清肝保肺,蠲痰調中之良方。然惟火鬱生熱,液郁為痰,因而治節不行,上壅為咳喘腫滿者,始為相宜;若由風寒而致者切忌,誤服多成癆嗽。
新加玉女煎,清肝鎮沖法,俞氏經驗方,從景岳方加味
生石膏(六錢,研),紫石英(四錢,研),淮牛膝(錢半)
大熟地(六錢,切絲),靈磁石(四錢,研),東白薇(四錢)
石決明(五錢,杵),原麥冬(三錢,朱染),知母(二錢)
秋石(一分,化水炒),青鹽陳皮(一錢)
先用熟地絲泡取清湯,先煎三石百餘沸,代水煎藥。
秀按,沖為血室,上屬陽明胃府,下隸厥陰肝臟,平人則胃府化汁變血,從肝絡下輸衝脈;若肝挾膽火化風上翔,則沖氣上而衝心,心中痛熱,甚則為氣咳、為呃逆、為暈厥,故名沖咳、沖呃、沖厥,多是衝陽從中直上,成此亢逆之各證。故以三石、白薇鎮逆納沖為君:臣以牛膝、決明降逆氣而潛肝陽,麥冬、熟地養胃液以滋腎陰;佐以秋石水炒知母鹹苦達下;使以青鹽陳皮辛潤疏中。此為清肝鎮沖,育陰潛陽之良方。
白話文:
第六節,清涼劑
《內經》提到:「肝與大腸相通。」凡是出現大便稀溏、腸鳴腹痛、想排便卻無法順暢,或即便排便也感到裡急後重、下墜感,脈象左側弦緊、右側虛弱的症狀,多半是因肝氣下迫所致,但脾陽常會因腹瀉而受損。因此,治療上以木香、黃連調理氣機、鞏固腸道為主藥;再配合人參、白朮、薑、甘草溫補脾陽為輔助;佐以廣陳皮調和中氣;最後用青皮疏洩肝氣、緩解腸道壓力。此方是清肝健脾、和中止瀉的良方。
龜柏地黃湯(清肝益腎法,俞氏經驗方)
生龜板四錢(搗碎)、生白芍三錢、砂仁三分(拌勻搗碎)、大熟地五錢、生黃柏六分(醋炒)、粉丹皮一錢半、山茱萸一錢、淮山藥三錢(搗碎)、茯神三錢、青鹽陳皮八分。
肝陽過盛時,需用介類藥材潛降、酸苦藥味洩熱,故以龜板、醋製黃柏為主藥;陽亢者陰必虧虛,若肝陰不足,須藉腎水滋養及辛涼藥疏通,故用熟地、山茱萸酸甘化陰,丹皮、白芍辛潤疏肝,既能滋養枯竭的絡血,讓亢盛之陽逐漸平復,又能順應肝的條達特性,使鬱滯的絡脈舒暢。然而,肝強者脾多虛弱,腎虧者心氣易不足,故佐以山藥補脾陰、茯神調和心腎;再以青鹽陳皮鹹降辛潤,疏通胃氣以助藥力運行。此為清肝益腎、潛陽育陰的良方,但僅適合胃氣尚強、能吸收藥效者;若胃氣虛弱,須先調養胃氣,此方不宜輕易使用。
桑丹瀉白湯(清肝保肺法,俞氏經驗方)
霜桑葉三錢、生桑白皮四錢、淡竹茹二錢、清炙甘草六分、粉丹皮一錢半(醋炒)、地骨皮五錢、川貝母三錢(去心)、生粳米三錢、金橘餅一枚(切碎)、大蜜棗一枚(對半切)。
肝火灼肺時,咳嗽會伴隨肋痛無法轉側,甚至咳血或痰中帶血絲,易發展成肺癆,稱為「木扣金鳴」。方中以桑葉、丹皮辛涼洩肝為主藥;桑白皮、地骨皮瀉肺中伏火,竹茹、川貝清除肺中黏痰為輔助;炙甘草、粳米甘緩和胃,柔肝之急;金橘、蜜棗微辛甘潤,暢通肺氣、滋養肺液。此為清肝保肺、化痰調中的良方,僅適用於火鬱生熱、痰液鬱結導致肺氣不降、上逆咳喘者;若因風寒引起則忌用,誤服恐加重咳嗽。
新加玉女煎(清肝鎮沖法,俞氏經驗方,由景岳方加減)
生石膏六錢(研粉)、紫石英四錢(研粉)、淮牛膝一錢半、大熟地六錢(切絲)、靈磁石四錢(研粉)、東白薇四錢、石決明五錢(搗碎)、原麥冬三錢(朱砂拌染)、知母二錢、秋石一分(溶水炒)、青鹽陳皮一錢。
製法:先以熟地絲浸泡取汁,煎煮石膏、紫石英、磁石百餘沸,再以此湯煎藥。
沖脈為血海,上連陽明胃,下屬厥陰肝。正常人胃中精微化生血液,經肝絡輸注沖脈;若肝火挾膽風上沖,則沖氣逆亂攻心,致心窩灼痛,甚至引發氣咳、呃逆、昏厥,稱為「沖咳、沖呃、沖厥」。此方以石膏、紫石英、磁石、白薇鎮逆降沖為主藥;牛膝、石決明降氣潛陽,麥冬、熟地滋養胃腎之陰為輔助;知母經秋石水炒製,鹹苦下行;青鹽陳皮辛潤調中。此為清肝鎮沖、育陰潛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