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編 調理諸法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編 調理諸法 (3)

1. 第三節,氣候調理法

氣候調理之法,如冬溫夏涼,不失時序,即所以自護其身者也。前賢知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起有至和之常制;調養筋骨,有偃仰之方法;節宣勞逸,則有予奪之要則。溫涼調節合度,百病不生。《太素》經云:適寒溫者,寒無悽悽,暑無出汗,居處無犯八邪,則身自安矣。不獨病後調理如此,平時無病攝生,亦當遵此。茲述四時調理各法,分季列後。

春季,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早臥宴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人有宿疾伏熱,春氣一動,遂即遄發,又兼去冬薰衣,烘炙禦寒,積藏餘熱,至春而發泄,致體熱頭昏,咳嗽脘悶,四肢倦怠。如風溫、春溫稍發,不可使行疏利之藥,恐傷肺臟。宜用消風泄熱和氣,或涼膈化痰之劑。若病後調養,當此春日融和之際,宜處園林寬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久臥,以郁生化。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逐漸減服,稍寒莫強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致鼻寒咳嗽,肺俞五臟之表,胃俞經絡之長,皆勿失寒熱之節。春夜臥時,間或用熱水下鹽一撮,洗膝上下至足方臥,能消風邪,利腳氣。此春季未病人,及病後調理之法也。

白話文:

氣候調理養生法

就像冬天溫暖、夏天涼爽,不違背時序,這就是保護自己的身體。古代養生家知道,睡眠時間應順應四季的晨昏;起居應遵循和諧規律;調理筋骨應有鍛鍊方法;節制勞逸,則有取捨的原則。寒暖調節適度,百病就不會發生。《太素》經說:適應寒暖的人,冬天不畏寒,夏天不出汗,居處不犯八邪,身體就能安康。

不僅生病後要如此調理,平時無病養生也應遵循這個原則。現在分季說明四時的調理方法。

春季

春三月,稱為「發陳」,天地萬物都生發,一切都欣欣向榮。應早睡晚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頭髮緩慢行走,使精神生發,生發而不抑制,給予而不奪取,這是順應春季之氣,養生之道。

春季初陽,萬物萌發,正二月間,忽冷忽熱,人體若有舊疾潛熱,春季一到,就會立刻發作;再加上冬天穿的保暖衣物和烤火取暖,積聚的餘熱到了春天會發散,導致身體發熱頭暈、咳嗽胸悶、四肢疲倦。

如果風溫、春溫略微發作,不可服用清涼通暢的藥物,以免傷肺。應使用清風散熱和氣的藥物或清涼化痰的劑量。

若病情後調養,此時春光明媚,應在寬敞的園林中散步,以疏通鬱結,使生氣暢達。不可久坐久臥,以免阻礙生氣化生。天氣時熱時冷,不可一下子脫掉棉衣,應逐漸減少,稍感寒冷不要硬忍,應適時添衣。不可讓後背受寒,寒則傷肺,導致鼻寒咳嗽。肺俞是五臟的表,胃俞是經絡之長,都要注意寒熱適節。

春季夜晚睡覺時,可以偶爾用熱水加鹽,洗膝蓋以下到腳掌,然後再上牀睡覺,能祛除風寒,緩解腳氣。這些是春季未發病者及病後調理的方法。

夏季,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花實,晏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成實,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暑氣酷烈,爍石流金於外,心火焚熾於內,即或無病之人,亦應獨宿淡味,節嗜欲,定心息氣,兢兢業業,保身養生。因一歲惟夏為疾病之生死關也,試看草枯木落,其汁液盡消竭於夏季,故夏季之病,較別季為獨多。而夏令調養,尤當謹慎。不論無病病後,如平居檐下、過街棚、弄堂、無窗屋內,弗納涼夜臥,勿露臥,勿有汗當風而臥,勿使人扇風取涼。雖大熱,不得吃冰水、涼粉、冰淇淋、冷粥一切生冷、煎炒、炙煿、肥膩、甜辣諸物,勿用冷水洗面。伏熱在身,烈日曬熱之衣,及汗透之衣,皆不可便穿。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腹中方受陰氣,食凝滯之品,多為痞積。若患冷氣痰火之人,尤宜忌之。此夏季未病人及病後調理之法也。

白話文:

夏季

夏季,也就是三月,稱為「蕃秀」,天地之間的氣息交會,萬物花開果實成熟,應當早睡早起,不要過度曝曬,使心神平靜無怒,讓花朵結成果實,使氣息得以舒展。這是順應夏季氣候,養生之道。

夏季暑氣酷烈,外面如烈日炎炎,內心心火旺盛。即使健康的人,也應獨自睡眠,飲食清淡,節制慾望,平心靜氣,謹慎小心,以保重身體。因為一年之中,只有夏季是疾病生死攸關的季節。看看草木凋零,其汁液在夏季完全消耗殆盡,所以夏季的疾病較其他季節為多。夏季養生,尤應謹慎。

不論有病無病,如平時在屋簷下、街邊涼棚、弄堂、無窗屋內,都不可在夜晚乘涼而睡,不可露宿,不可流汗時迎風而臥,不可讓人用扇子為你扇風取涼。即使天氣炎熱,也不可食用冰水、涼粉、冰淇淋、冷粥等生冷、煎炒、烤炙、肥膩、甜辣的食物,也不可使用冷水洗臉。伏熱在身,被烈日曬過的衣服及汗濕後的衣服,都不可立即穿上。飯後受寒,必定會引發霍亂。不要食用瓜、茄、生菜等寒涼食物,以免腹中受陰氣,食用不消化的食物,容易形成痞積。若有寒氣痰火之症的人,更應忌諱。以上是夏季未病之人及病後調理的方法。

秋季,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風雖爽,時主肅殺,萬物於此凋傷,順時調攝,使志安寧。若夏病暑濕將瘥,至立秋後宜善自調攝,秋不宜吐,致臟腑不安。不宜吃炙煿牛豬各肉,及雞、生鱠、濁酒、陳臭、咸、醋、黏滑難消之物。若夏月好吃生冷,至秋患痢瘧。夏月貪涼露臥,非即病霍亂,至秋必成瘧疾。勿食新姜,大熱損目。勿貪取新涼(凡人五臟俞穴,皆會於背,酷熱之後,貪取風涼,此中風之源也。故背宜常暖護之)。凡清晨睡覺,閉目叩齒咽津,搓手慰眼,可以明目。此秋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

白話文:

秋季養生之道

秋季,農曆九月、十月、十一月,稱為 容平 之時。 天氣漸趨急促,地氣逐漸明朗。 應當早睡早起,與雞一同起床,保持心神安寧,以緩解秋季肅殺之氣。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和,不讓心志躁動不安,保持肺氣清淨。 這是順應秋季氣候,養護收斂的要訣。

秋風雖涼爽,但卻主宰著肅殺之氣,萬物在這個季節凋零衰敗。 應當順應時節,調養身心,保持心神安寧。

若夏天患了暑熱濕氣的疾病,到了立秋後更要善加調養。 秋季不宜吐瀉,以免損傷臟腑,導致身體不適。 不宜食用炙烤、燒烤的牛、豬肉,以及雞肉、生魚片、濁酒、陳腐發酵的食物、鹹味、醋、黏膩難消化的食物。

若夏天貪食生冷食物,到了秋季容易患痢疾、瘧疾。 夏天貪涼露宿,即使沒有立即患上霍亂,到了秋季也會容易患上瘧疾。

忌食新鮮生薑,因為生薑性熱,會損傷眼睛。 忌貪圖新涼(人體五臟的俞穴皆會聚在背部,酷熱之後貪圖風涼,容易導致中風。 所以背部應該常保溫暖)。

清晨睡覺時,閉目叩齒,吞咽津液,搓手按摩眼部,可以明目。

這些都是秋季未病先防,以及患病後調理的方法。

冬季,冬三月,此謂閉藏,天地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毋泄皮膚,逆之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斯時陷伏在下,於時為冬,當閉精養神,以厚斂藏,如植物培護於冬,至來春方得榮茂。此時若戕賊之,春升之際,下無根本,枯悴必矣。調理之法,有痰宜吐。心膈多熱。所忌發汗,恐泄陽氣,宜服藥酒滋補。寒極漸加棉衣,不得頻用大火烘炙。手足應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煩躁。冷藥勿治熱疾,熱藥勿治冷疾。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冬月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陽氣在內,不宜沐浴。勿加熱湯,逼令大汗,毛孔不密易感外邪。不宜早出犯霜,或略飲酒以沖寒氣。勿多食蔥,亦防發散陽氣。此冬季未病及病後調理之法也。

白話文:

冬天,冬季三個月,這叫做閉藏。天地閉藏,水成冰而大地龜裂,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出現。離開寒冷靠近溫暖,不要使皮膚發洩出汗。違反此原則會傷腎,春天會出現肢體麻痺、衰弱,奉生的人很少。這是冬天氣候對應的變化,也是養藏之道。此時陽氣潛伏在下,對應的季節是冬天,應當閉藏精氣養神,以厚實收斂收藏。就像植物在冬天受到培育,到了春天才會茂盛。此時如果損傷精氣,春天生發之際,下面沒有根本,必然會枯槁凋零。調理的方法是,有痰應當吐出來。心胸中多有熱氣。忌諱發汗,恐怕會洩漏陽氣。宜服藥酒滋補。寒氣極盛時,逐漸增加棉衣,不能頻繁使用大火烘烤。手腳與心相應,不可用火烤手,引火入心,使人煩躁。不要用寒藥治療熱病,也不要用熱藥治療寒病。宜減少鹹味,增加苦味,以養護心氣。冬季陰氣在外,老年人多有上熱下冷的毛病,陽氣在內,不宜沐浴。不要使用加熱的湯,逼出大汗,毛孔不緻密容易感染外邪。不宜早早出門冒霜,或者略微飲酒以抵禦寒氣。不要多吃蔥,也防止發散陽氣。這些是冬季未生病以及生病後的調理方法。

綜觀上述,四時應候調理,猶關平時攝生。臨病調理,其他病室之氣候,亦須寒溫適宜。空氣流通,使清氣能迸,濁氣可出,室中燈火,尤宜少燃也。吾紹病家習慣,凡病傷寒時疫,素重迷信,最怕鬼祟,不但夜間紅燭高燒,即日中於病室床內,亦必以多燃燈火為陽光,而滿屋皆侍病之人,駢肩並足,交頭接耳,七口八啐,汗霧交流,豈知人氣最熱,燈火最毒,炭氣、汗酸、穢氣密布滿室,清氣反失流通,即使無病之人,久居此室,亦必頭目昏暈,胸膈氣悶,況在患時病之人乎?口鼻之所吸受。肺胃之所浸淫,往往輕者重,重者即死。

此等惡習慣階之厲也。凡疫皆然,凡病亦皆然,此皆病家乏衛生常識故也。

白話文:

綜觀以上所述,一年四季的養生之道,就如同日常保養身體一樣重要。當人生病時,除了自身的調理,病室的氣候環境也要注意寒暖適宜。空氣要流通,讓新鮮空氣能進入,污濁之氣可以排出,室內的燈火應盡量少燃。

我觀察到病人家中,常因迷信,特別害怕鬼怪,不論白天黑夜,都以大量燃燒燈火來驅邪。甚至在白天,病床周圍也點滿了燈火,彷彿以陽光來驅散陰氣。而滿屋子的人們,擠在一起,交頭接耳,說話咳嗽,汗水蒸騰,卻不知人體本身的熱氣最為濃厚,燈火的光芒最為毒性,再加上炭火、汗酸、污穢之氣,密布整個房間,新鮮空氣反而無法流通。即使是健康的人,長時間待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感到頭昏腦脹,胸悶氣短,更何況是正在生病的人呢?他們吸入的空氣,以及肺胃所浸潤的環境,往往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這些惡習都是病患的致命傷害。不論是瘟疫還是其他疾病,都是因為病人家中缺乏衛生常識而造成的。

2. 第四節,情欲調理法

凡費力勞心,過喜過怒,多言多動,皆能致復。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生其未盡之餘熱,熱邪退而病瘥,熱邪生而病復,凡病皆然。故欲使其不再復,必先調節其情欲不妄動,立情欲調理法於後。

除思慮,經云:思慮傷脾。孫思邈云:思則大損神,神疲精自敝。太益曰:存神可以固元氣,令病不生。若終日思慮繞混,則神馳於外,氣散於內,營衛昏亂,眾疾相攻耳。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心火既動,真精必搖。《玄覓語錄》云:所謂思慮者,亂想耳,只是將以往未來之事,終日牽念,故知事未嘗累人心,乃人心自累於事,不肯放手。又云:世人終日營擾,精神困敗,夜間一睡,一點靈明,又為後天濁氣所掩,安得復有澄定之時?可知無病之人,思慮傷脾損神,猶關於精神,如此重大。若大病瘥後之人,氣血精神皆疲憊已極,若再日夜思慮焦愁,暗耗心血腦神,豈不自速其死耶?

白話文:

一切費力勞心、過度喜怒、多言多動,都能導致病情復發。因為勞動會擾動虛弱的血氣,產生未消散的餘熱,熱邪退去則病癒,熱邪產生則病復,所有疾病皆是如此。因此,若想不再復發,必須先調節情緒,避免妄動,以下列出調節情緒的方法:

消除思慮

經書上說:思慮會損傷脾胃。孫思邈說:思慮會大大傷害精神,精神疲憊,元氣自然衰竭。太益說:保持神氣可以固守元氣,使疾病不會產生。如果整天胡思亂想,則精神外馳,氣血內散,營氣衛氣混亂,各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心事重重,內火就會升騰,心火升騰,元氣必然搖動。《玄覓語錄》中說:所謂思慮,就是亂想,只是將過去和未來的瑣事,整天掛在心上,所以要知道,事情本身不會使人疲憊,而是人的心靈因著事情而疲憊,不肯放手。又說:世人整天勞碌奔波,精神疲憊,晚上睡覺時,一點靈明之氣,又被後天之濁氣所遮蔽,怎麼會有平靜澄定的時候呢?由此可知,即使沒有生病的人,思慮也會損傷脾胃,損傷精神,對精神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如果大病初癒的人,氣血精神都已極度疲憊,如果再日夜思慮焦慮,暗中耗費心血和腦神,難道不是在自取滅亡嗎?

節言語,《養生要術》曰:中經云,人語笑欲令至少,不欲令聲聲高高。由於我論理辨是非,相嘲調□穢慢,每至此會,當虛心下氣,與人不兢。若過語過笑,損肺傷腎,精神不定。又云:行不得語,語須作立乃語。冬日觸冷外行,更勿大語言開口,以觸冷氣中病。又云:寢不得語言。五臟如鐘聲,不懸不能出聲。《養生志》云:眠訖勿大語損氣少氣力。又云:眠時不得歌詠,及談不祥事起。又云:多言傷液。可知病後氣津血液已虧,豈可再傷其液,且兼耗精神。願探病親友,皆注意及之。

戒嗔怒,經云:暴怒傷肝。凡病後之人,肝火已旺,最易動怒。如不能吃之物,偏要大吃,稍拂其心,當時動怒。或因事觸怒,怒氣傷肝,相火暴發,因而助動餘熱,以致身熱胸悶,心煩懊憹,氣逆面赤,甚則脅痛嘔血。當從前章第五節怒復例治之。或因食物動怒者,在善侍疾看護之人,婉轉說明,其物對病之患害,不能吃之理由,勸解開導之,庶幾不觸其怒,必須靜心和氣,使病人目見耳聞,心悅情服,而其病不治而愈矣。

白話文:

節制言語

《養生要術》說:古籍中記載,說話和笑聲要減少,不要講話聲太大。因為論理辨是非,或者互相嘲笑挖苦,每到這種時候,應虛心下氣,不與人爭競。如果過度說話或大笑,會損傷肺和腎,精神也不穩定。

又說:走路的時候不要說話,說話應當站著說。在寒冷的冬天外出,更不要大聲說話,以免接觸冷氣而致病。

又說:睡覺的時候不要說話。五臟就像鐘一樣,不懸掛起來就發不出聲音。《養生志》說:睡醒後不要大聲說話,這樣會損傷氣力。

又說:睡覺時不能唱歌,也不要談論不祥的事情。

又說:多說話傷津液。可以知道,生病後元氣、津液和血液都已經虧損,怎麼還能再損傷津液,而且還會耗損精神。希望探望病人的親友們,都能注意這一點。

戒除嗔怒

經典中說:暴怒會傷肝。凡是生病後的人,肝火已經旺盛,很容易動怒。比如不能吃東西,卻偏要多吃,稍微違揹他的心意,就立刻發怒。或者因為事情觸怒,怒氣傷肝,相火暴發,因而助長餘熱,導致身熱胸悶,心煩懊惱,氣逆面紅,嚴重時會脅痛嘔血。應當按照前面第五章「怒復」的例子進行治療。或者因為食物而動怒的,應由善於照顧病人的人婉轉說明,這種食物對病人的危害,不能吃的理由,勸解開導他,這樣才能不觸怒他,必須靜心和氣,讓病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心悅誠服,這樣他的病才能不治而癒。

其他如久視傷精,久聽傷神,久臥傷氣,久坐傷脈,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暴怒傷肝,思慮傷脾,極優傷心,過悲傷肺,過飽傷胃,多恐傷腎,多笑傷腰,多言傷液,多唾傷津,多汗亡陽,多淚傷血,交媾傷髓。病後百體皆虛,欲火動而行房,撮周身式微之血氣精髓,集於命門,化精而泄,輕則為房復,重則精髓枯竭,真陽無寄,如魚之失水而死。愛護生命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長期注視會損傷精神,長時間聆聽會損傷靈魂,躺著太久會損傷氣息,坐得太久會損傷血液循環,站得太多會損傷骨骼,走路太遠會損傷肌腱,突然爆發的憤怒會損傷肝臟,思考太多會損傷脾胃,情緒低落會損傷心臟,過度哀傷會損害肺部,吃得太飽會損害胃部,太多的恐懼會損腎,大笑太多會損傷腰部,說話過多會傷害體液,口水分泌過量會損失水分,出汗過度會導致陽氣喪失,流淚過多會影響血液循環,性行爲過於頻繁則可能造成身體虛弱、精力耗盡和元氣受損的情況發生。生病後全身都會變得虛弱,如果在慾望驅使下進行性生活,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或恢復緩慢,並且可能導致體力消耗殆盡,失去生命力,就像魚失去了水一樣死亡。因此,珍愛生命的人應該瞭解這些知識並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