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
第一編 傷寒要訣 (5)
1. 第五節,六經病證
秀按,手足少陽經,內部膈脅,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遊行之火也,內則三焦之膜,布膻中,絡心包絡,循脅裡,連肝而及於膽,歷絡三焦,多與各臟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與三焦相關,又於膈膜相會。如手太陰肺經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足太陰脾經脈,絡胃,上膈;手少陰心經脈,出心系,下膈;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下膈;足陽明胃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脈、手陽明太陽經脈均下膈;足厥陰肝經脈,貫膈。故少陽一經,不特多中見證,抑且多各經兼證也。惟兼足少陰腎經證,則由相火熾盛,由肝及腎耳。
廉勘,兼胃經證者,是少陽轉屬陽明,二陽合病,胃熱已盛,就欲發斑之候;兼脾經證,由於失表,腠理閉塞,相火被濕鬱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腎經證,由少陽相火大熾,逼入少陰,陰傷熱盛之候;兼肺經證,由相火爍肺,熱咳痰嗽,胸膈氣痹之候;兼心經證,必其人心虛有痰,一經相火熏蒸,痰火即蒙閉清竅,每有目睛微定,昏厥如屍之候;兼小腸經證,由相火下竄,熱結小腸,小腸為火府,兩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兼大腸經證,由相火熾盛,熱結在裡,心上痞硬,復往來寒熱而嘔者,熱結腸痹也。由是觀之,劉草窗為傷寒傳足不傳手者,□言也。
陽明標證:始雖惡寒,二日自止,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目痛鼻乾,不得眠,或多眠睡。
陽明本證:在上脘病尚淺,咽乾口苦,氣上衝喉,胸滿而喘,心中懊憹;在中脘病已重,大煩大渴,胃實滿,手足汗,發潮熱,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門直逼小腸,且與大腸相表裡,病尤深重,日晡所熱,譫語發狂,目睛不和,腹脹滿,繞臍痛,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大便膠閉,或自利純青水,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氣居多,猶可宣上解肌,使里邪從表而出;下脘象地,內接小腸,濁氣居多,法可緩下,使里邪從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脘為之運用。故中脘之氣旺,則水穀之清氣上升於肺,以灌輸百脈;水穀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泄。法雖多端,總以健運胃氣,照顧胃液,或清或下為主。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現證,蓋以胃雖一腑,卻有淺深輕重之不同,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陽明中見證:四肢煩疼,口膩而淡,脘腹痞滿,便如紅醬,溺短數熱,甚或小便不利,便硬發黃,黃色鮮明,或斑點隱隱,發而不透,神識模糊,躁擾異常。
秀按,陽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陰,故多中見濕證。當辨濕重而熱輕者,失於汗解,或汗不得法,濕氣內留,或其人素多脾濕,濕與熱合,最為濁熱黏膩;熱重而濕輕者,往往內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得解,尤為危險,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陰。如大便膠閉,潮熱譫語者,陽明證重,太陰證輕,緩緩下之可也。《內經》所謂「土鬱奪之」是矣。總之脾胃聯膜,邪入陽明,熱結燥實者固多,氣結濕滯者尤多,況吾紹地居卑濕,濕熱病最佔多數,治法甚繁,臨證者尤宜詳辨。
白話文:
[第五節,六經病證]
手足少陽經
手足少陽經內部分佈於膈膜、脅肋,外部分佈於肌肉腠理,均掌管相火。相火如同遊走不定的火氣,在體內與三焦的膜相連,散布於胸中,聯繫心包,沿著脅肋內部,連接肝膽並遍佈三焦,因此與多個臟腑相通。其相通的路徑既與三焦相關,又與膈膜交會。例如:
-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環繞胃部,上行通過膈;
- 足太陰脾經聯繫胃,向上穿過膈;
- 手少陰心經從心系統分出,下行通過膈;
-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下行過膈;
- 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均下行穿過膈;
- 足厥陰肝經貫穿膈。
因此,少陽經不僅容易出現自身病證,也常與其他經絡的症狀合併出現,唯獨少見兼有足少陰腎經的症狀,通常是因相火過旺,從肝波及到腎所致。
兼證分析
- 兼胃經證:少陽轉入陽明,兩陽合病,胃熱嚴重,可能即將發斑疹。
- 兼脾經證:因沒有適當發汗,導致腠理閉塞,相火被濕氣抑制,斑疹無法透出。
- 兼腎經證:由少陽相火過盛,侵犯少陰,導致陰氣受損、熱氣旺盛。
- 兼肺經證:相火灼傷肺臟,引發熱咳痰多、胸膈氣滯。
- 兼心經證:患者若原本心氣虛弱且有痰,相火燻蒸下,痰火蒙蔽心神,可能出現眼神呆滯、昏厥如死屍的症狀。
- 兼小腸經證:相火下行,熱氣積聚於小腸(火腑),兩火相互作用,可能影響心包。
- 兼大腸經證:相火過盛,體內熱結,出現心下痞硬、寒熱往來嘔吐,屬熱氣鬱結、腸道阻塞。
由此可見,過去劉草窗認為傷寒僅傳足經而不傳手經的說法並不正確。
陽明病的標證:
初期雖有惡寒,但第二日自行停止,接著高燒、自汗、不畏寒反而怕熱,眼睛痛、鼻子乾、失眠或嗜睡。
陽明病的本證:
- 上脘(病較輕):咽喉乾、口苦、氣逆衝喉、胸悶氣喘、心煩不安。
- 中脘(病較重):極度煩躁口渴、胃部脹滿、手腳出汗、潮熱、便秘、小便不暢。
- 下脘(病最深重):熱氣從幽門直逼小腸,影響大腸(與小腸互為表裡),表現為午後高熱、胡言亂語、狂躁、眼神呆滯、腹脹、臍周疼痛、呼吸困難難以平臥、排氣腥臭、大便黏滯或腹瀉青色稀水、神智昏聵,嚴重時甚至出現無意識抓摸衣物、空中比劃等症狀。
解析:
上脘象徵天,位於胸中,以清氣為主,可透過發汗解表,讓病邪從表面排出;下脘象徵地,連接小腸,以濁氣為主,需緩慢通便,使病邪從下方排出。而中脘負責升清降濁的功能,若中脘功能強健,食物精華能上輸於肺滋養全身,糟粕則下傳至大小腸排出。治療方法雖多,關鍵在於增強胃氣、保護胃津,或清熱或通便。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的表現,提醒雖同屬胃部病變,卻有深淺輕重之別,臨證必須仔細辨別。
陽明病的中見證:
四肢痠痛、口淡黏膩、脘腹悶脹、糞便如紅醬、小便短赤灼熱,甚至排尿困難、大便乾硬、皮膚發黃(鮮明黃色或斑疹隱隱不顯)、神智昏沈、躁動不安。
解析:
陽明病邪因未及時發汗或清熱,易深入太陰脾經,故常合併濕證。需區分:
- 濕重熱輕:可能是發汗不當或患者本身脾濕,濕熱交織,黏膩難解。
- 熱重濕輕:熱氣鬱積易發斑疹,若斑疹不透、毒未解除,極為危險,需盡快透發斑毒,避免邪陷少陰、厥陰。若大便黏滯、潮熱譫語,屬陽明證為主、太陰證為次,可緩緩通便,符合《內經》「土鬱奪之」的原則。
總之,脾胃相連,陽明病雖多見熱結燥實,氣滯濕阻的情況更為常見,尤其在地勢低濕的地區(如紹興),濕熱病佔多數,治法複雜,需謹慎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