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編 病理診斷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編 病理診斷 (1)

1. 第三章 表裡寒熱

凡勘傷寒,必先明表裡寒熱。有表寒,有裡寒,有表裡皆寒;有表熱,有裡熱,有表裡皆熱;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有里真熱而表假寒,有里真寒而表假熱。發現於表者易明,隱伏於裡者難辨;真寒真熱者易明,假寒假熱者難辨。今試舉其要以析言之。

白話文:

診斷傷寒,首先要清楚了解表裡寒熱。有表寒、裡寒,也有表裡皆寒;有表熱、裡熱,也有表裡皆熱;還有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甚至可能裡邊真實是熱但表現卻是寒,或裡邊真實是寒但表現卻是熱。表面的症狀容易看出來,隱藏在裡面的症狀就難辨別了;真實的寒熱容易判斷,假性的寒熱則不易辨認。以下將重點說明。

2. 第一節 表寒證

凡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者,皆表寒證,皆宜汗解。《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但要辨無汗者寒甚於風,為正傷寒,必須使周身大汗淋漓而解,蘇羌達表湯為主,隨證加減;自汗者風重於寒,為冷傷風,必兼鼻寒聲重,咳嗽噴嚏,但須漐漐微汗而解,蘇羌達表湯去羌活、生薑,加荊芥、前胡、桔梗為主。

若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仍是太陽表證,蘇羌達表湯主之;惟寒已而熱,熱已而汗者,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症多目眩耳聾,口苦善嘔,膈滿脅痛,必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津津汗出而解,謂之和解,輕者柴胡枳桔湯,重者柴胡陷胸湯選用;若發寒時身痛無汗,發熱時口渴惡熱,太陽表證未罷,陽明裡證已急,則為少陽寒熱之重證,柴芩雙解湯主之;如身熱微惡寒,無汗而微喘,頭額目痛,肌肉煩疼,此風寒由皮毛襲於陽明肌肉也,仍宜發汗,蘇羌達表湯去羌活,加蔥、豉主之。總之,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雖有大汗、微汗之不同,而同歸汗解。

太陽發表,少陽和解,陽明解肌,其理一也。

白話文:

當出現頭痛、身體發熱、畏寒怕風、頸部僵硬、腰痛以及關節疼痛等症狀時,這些都屬於表寒證的表現,治療上都應採取發汗的方式來解決。正如《內經》所描述的:“身體像燃燒的木炭,透過出汗就能得到緩解。”然而,在具體應用時,需要區分不同的情況:

如果病人無汗,這意味著寒邪較風邪更盛,屬於典型的傷寒,治療上必須促使全身大量出汗才能解除病狀,主要使用[蘇羌達表湯]作為基礎方劑,並根據具體病情適當增減藥物;相反,如果病人自發性地輕微出汗,則表示風邪較寒邪更重,這種情況常伴有鼻塞、聲音嘶啞、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治療上只需慢慢诱导出細微的汗水即可,此時的蘇羌達表湯應去掉羌活和生薑,加入荊芥、前胡、桔梗作為主要藥物。

倘若病人出現類似疟疾的發熱與畏寒交替現象,一天內多次發作,且無嘔吐,這依然是屬於太陽經的表證,可以使用蘇羌達表湯治療。但是,如果寒去後即熱,熱退後隨即出汗,這就屬於少陽經的寒熱交錯表現,常伴有眩暈、耳鳴、口苦、易嘔吐、胸悶和胁痛等症狀。治療上需使上焦氣機通暢,津液下行,胃氣和順,並通過微微出汗達到療效,這稱為和解法。輕度的情況可選擇[柴胡枳桔湯],重度的則使用[柴胡陷胸湯]。

如果在發冷時身體疼痛且無汗,在發熱時口渴且厭惡熱氣,這表明太陽經的表證未消,而陽明經的裡證已經迫切,屬於少陽寒熱較重的情況,應以[柴芩雙解湯]為主進行治療。

再者,如果出現身體微熱、輕微畏寒、無汗且稍有氣喘,頭額、眼睛疼痛,肌肉煩躁疼痛,這是風寒從皮膚侵入陽明經肌肉的表現,治療上依然需要發汗,可調整蘇羌達表湯,去掉羌活並加入蔥和豆豉。

總的來說,只要存在畏寒的症狀,就意味著存在表證。無論是劇烈出汗還是輕微出汗,治療原則都是通過發汗來解決問題。

3. 第二節 裡寒證

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肢厥脈微,下利清穀者,名曰中寒。仲景所謂「急溫之,宜四逆湯者」是也。

白話文:

當人得了感冒不經過陽經傳播,而是直接進入陰經,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且出現稀便的情況時,這就叫做中寒。張仲景曾說過:「要立即用溫熱藥物治療,適合使用四逆湯。」就是指這種情況。

4. 第三節 表裡皆寒證

凡身受寒邪,口食冷物,陡然腹痛吐瀉,肢厥脈沉,此為兩感寒證,輕者神術湯加乾薑、肉桂,重者附子理中湯加薑汁、半夏。

白話文:

凡是身體受到寒邪侵襲,或是吃冷東西,突然腹痛吐瀉,四肢冰冷脈象沉細,這都是寒證。輕微的可以用神術湯加入乾薑和肉桂治療,嚴重的則要使用附子理中湯,再加入薑汁和半夏。

5. 第四節 表熱證

凡溫暑證,始雖微惡風寒,一發熱即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口大渴,目痛鼻乾,齒板燥,心煩不得眠者,雖皆為陽明表熱。但要辨身乾熱而無汗者,尚須辛涼解肌,使熱從外達,蔥豉桔梗湯為主,隨證加減;身大熱而自汗者,只宜甘寒存津,使熱不劫陰,新加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凡是溫暑症,一開始雖然略微感到風寒,但只要發熱就不會再怕冷,反而怕熱,而且會自發汗,口渴難耐,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牙齒板子乾澀,心煩意亂無法入睡。這些症狀雖然都屬於陽明經的表熱證,但要分清楚:

如果患者身體乾燥發熱,卻沒有汗出,就還需要用辛涼解肌的藥物,讓熱氣從體表發散出來,以蔥豉桔梗湯為主,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药物。

如果患者全身發熱而且自發汗,就只適合用甘寒清熱的藥物,以滋養津液,防止熱氣消耗陰液,以新加白虎湯為主治。

6. 第五節 裡熱證

凡傷寒邪傳入里,溫熱病熱結於裡,皆屬陽明腑證。手足汗,發潮熱,不大便,小便不利,腹脹滿,繞臍痛,心煩惡熱,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甚則譫語發狂,昏不識人,大便膠閉,或自利純青水,仲景所謂「急下之,而用三承氣湯者」是也。

白話文:

凡是傷寒的邪氣入侵內裡,或是溫熱病的熱邪積聚在內,都屬於陽明腑證。症狀包括手足出汗、發潮熱、大便不通、小便不暢、腹脹滿、臍周疼痛、心煩意燥、呼吸急促難以平躺、腹中打嗝,嚴重者還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不醒、大便乾燥不通,或自行排出稀薄的青色水樣便。這是仲景所說的「急需瀉下,可以使用三承氣湯」的症狀。

7. 第六節 表裡皆熱證

凡伏氣溫熱,至春感溫氣而發,至夏感暑氣而發,一發即渴不惡寒,反潮熱惡熱,心煩譫語,咽乾舌燥,皮膚隱隱見斑,甚則手足瘛瘲,狀如驚癇,仲景所謂「熱結在裡,表裡俱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

但要辨其便通者,但須外透肌腠,內清臟腑,新加白虎湯為主,柴芩清膈煎亦可酌用;便閉者,急以攻裡瀉火為首要,白虎承氣、犀連承氣二湯為主;夾痰者,陷胸承氣湯、加味涼膈煎選用;夾食者,枳實導滯湯選用;夾血瘀者,桃仁承氣湯選用;夾溫毒者,解毒承氣湯選用;若血虛者,養榮承氣湯選用;氣血兩虧者,陶氏黃龍湯選用。

白話文:

當潛伏的熱邪遇到春季的溫暖氣候而被誘發,或到夏季感受暑熱之氣而發作時,一旦發病就會出現口渴而不畏寒,反而有潮熱、厭惡炎熱的症狀,伴有心煩、胡言亂語,咽喉乾燥,皮膚下隐约可見斑點,嚴重時甚至會有手腳抽搐,形似驚風或癲痫的狀態,這正是張仲景所說的「熱邪積聚在體內,體表與體內同時呈現熱象」的情況,對此,推荐使用[白虎加人参汤]來治療。

然而,治療時需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區分:

  • 如果病人排便通暢,治療上應著重於通過藥物使熱邪從體表散出,同時清潔內部臟腑,主要可以選用[新加白虎汤],或者酌情使用[柴芩清膈煎]。
  • 若出現便秘,則應當緊急使用具有攻下通便、清熱作用的藥方為先,首選為[白虎承氣汤]或[犀角連翘承气汤]。
  • 若兼有痰濕,可選用[陷胸承氣汤]或[加味凉膈煎]。
  • 若因飲食停滞所致,則可選用[枳實導滯汤]。
  • 若兼有血瘀問題,則應考慮使用[桃仁承氣汤]。
  • 遇到夾有溫毒的情況,則選用[解毒承氣汤]。
  • 若患者血虛,則適宜選用養榮[承氣汤]。
  • 對於氣血兩虛的病人,則推薦使用陶氏[黃龙汤]來調理。

8. 第七節 表寒裡熱證

凡溫病伏暑將發,適受風寒搏束者,此為外寒束內熱,一名客寒包火。但要辨表急裡急,寒重熱重。外寒重而表證急者,先解其表,蔥豉桔梗湯加減;伏熱重而里證急者,先清其里,柴芩清膈煎加減。

白話文:

凡是溫病暑熱潛伏於體內,即將發作時,又剛好受到風寒的侵襲而被束縛,這就是外寒束縛內熱,稱為「客寒包火」。

但要區分表證急迫與里證急迫,以及寒重與熱重的程度。如果外寒較重而表證急迫,應先解表,可用蔥豉桔梗湯加減;如果伏熱較重而里證急迫,應先清里,可用柴芩清膈煎加減。

9. 第八節 表熱裡寒證

凡病人素體虛寒,而吸熱冒暑,此為標熱本寒,只宜輕清治標,標邪一去,即轉機而用溫化溫補等劑,庶免虛脫之虞。

白話文:

當一個病人的身體原本就偏寒性,然後又吸入高溫、暴露在炎熱環境下時,這就是表面(標)是熱性的,但底子(本)還是冷性的。這種情況只能使用輕微且清爽的方法來治療表面症狀,一旦表面的疾病去除後,就可以轉換到使用溫和化的藥物或增強體質的藥品了。這樣做可以避免因為過度耗損而導致虛弱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