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1)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1)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全賴明醫參透此理,於平日預先告諭小兒之父母,勿令過暖汗多亡血,暗中減少無窮之病矣,所謂治未病也。治本臟自病法,一以育陰柔肝為主,與治產後亡血病痙同法,所謂血足風自滅也。復脈湯、三甲復脈三方、大小定風珠二方,皆可選用。專翕膏,在痙止後,每日服四五錢,分兩次,為填陰善後計也。

六淫無汗致痙者,亦同此例。救風溫溫熱誤汗者,先與存陰,不比傷寒誤汗者,急於護陽也。蓋寒病不足在陽,溫病不足在陰也。

炳章按,石氏《醫原》「論痙病證治」一則,頗有發明,錄之以備參考。石芾南云:世俗未解六氣致病之理,不知六氣最易化燥,及小兒尤易化燥之理,見兒發熱,不問何邪,概曰風寒,輒與辛燥升散,雜以苦溫苦澀消導,津液耗傷,致成痙瘛。乃見兒痙瘛,便稱驚風,亂投冰麝金石苦寒慓悍毒藥,以為開竅鎮驚,清熱祛風,家藏丹丸,世傳秘方,多系如此,誤治甚多。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挑筋刺血,強推強拿,其在富貴之家,釀禍尤速。嘗見薦醫薦方,接踵而至,此醫用熱,彼醫用寒,一日之間,七方十劑遍嘗,刀針金石全施;又或送鬼叩神,此搖彼喚,使兒無片刻之安;重棉厚絮,爐火壺湯,使兒在熱盫之內。假使延一明理之醫,對症施治,夫何至於此極。大抵痙病多由於燥熱化風,雖名曰風,實是肝陽為病,筋失滋養,故致強急,試舉其大略言之。風寒初起,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以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寒重者,加溫潤,如蔥白、生薑之類。風溫溫熱,治以辛涼,於辛潤法中,酌加微苦,如桑葉、姜皮、梔皮、連翹、蔗皮、梨皮、沙參之類。熱重者,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角、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之類;熱痰,加川貝母、天竺黃、瓜蔞霜、花粉、膽星之類。燥火甚者,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濕夾熱者,加辛涼辛苦,如蔻仁、通草、茯苓、滑石、鮮竹葉、鮮荷葉、扁豆花、姜炒川連之類;陰液虧極,色悴竅乾,無涕無淚,口喑不能言,宜速救液,如鮮生地、麥冬、元參、鮮首烏、阿膠、雞子黃、鮮石斛、生玉竹、女貞子、牡蠣、龜板之類,液虛燥極,必多進方回,切勿中途易法,致令不救。又按王勳臣小兒抽風之論,實亦瘛瘲之類,即吳鞠通所謂「內傷飲食痙」,世俗所謂慢脾風是也。王清任曰:夫抽風一症,今人治之不效者,非今人錯治,乃古方誤人。此證多由於傷寒溫疫,或痘疹吐瀉等證,病久而抽,則名曰慢驚風。慢驚風三字相連立名,不但文義不通,亦未細察病源。若真是風,風之中人,必有由皮膚入經絡,亦必有由表入里之證可查。既查無外感之表證,何得總言是風?其所以言風者,因見其病發作之時,項背反張,兩目天吊,口噤不開,口流涎沫,咽喉痰聲,昏沉不省人事,以為中風無疑。殊不知項背反張,四肢抽搐,手指固握,乃氣虛不固肢體也;兩目天吊,口噤不開,乃氣虛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氣虛不歸原也。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痧,以一氣虛血瘀之證,反用散風清火之方,服散風藥,無風則散氣;服清火藥,無火則凝血;再服攻伐克消之方,氣敗血亡,豈能望生。每見業小兒科閱歷多者,絕不誤人。因抽風古方不效,見抽風則棄而不治。亦有看小兒現在之證,知必抽風,雖無方調治,亦必告知病家,此病恐將來抽風。凡將欲抽風之前,必先見抽風之證,如見頂門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搖舌,不能啼哭,哭無眼淚,鼻孔煽動,咽喉痰聲,頭低不抬,口噤無聲,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息氣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綠色(大便色青,有寒有熱),腹內空鳴,下瀉上嗽,肌肉跳動,俱是抽風先兆。前二十證,不必全見,但見一二證,則知將來必抽。其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鳴氣喘,病雖沉重,乃可治之證;若天庭灰黑,腎子收縮,或脈微細,或脈全無,外形雖輕,乃不治之症。可治者,宜可保立蘇湯主之(生黃耆一兩五錢、黨參三錢、白朮二錢、甘草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二錢、炒棗仁三錢、萸肉二錢、枸杞子二錢、破故紙一錢、桃核肉一枚,水煎服。此方專治小兒因傷寒瘟疫,或痘疹吐瀉等證,病久氣虛,四肢抽搐,項背反張,兩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至其分兩,指四歲小兒而言;若兩歲者可減半;若一歲者可用三分之一;若二三月者,可用四分之一,不必拘於劑數。余治此證一日之間,用至二三劑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藥,必多服數劑,氣足方妥)。又按所述二十餘證,皆虛寒之象,故尚可救藥,若虛中挾熱,則難治矣。余治馬氏小兒,甫匝月患痙病,發表攻裡,湯丸雜投,針刺兼施,而痙不止,晝夜十數作。診之左臂上伸,右臂下垂,手固握,目斜視,口流涎,肢搐搦,身微熱,用燈草、薄荷、白蜜煎湯,少點薑汁,磨紫金錠灌之,痙減半,再服熱退而痙未全止,改用可保立蘇湯兩劑全愈。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轉痙

這完全要靠高明醫生參透其中的道理,平時先告訴小孩子的父母,不要讓孩子穿得太暖或出汗過多,避免因氣血耗損而暗中引發許多疾病。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治療內臟自發痙病的方法,主要著重於滋養陰血、柔潤肝臟,與治療產後失血引發的痙病方法相同,所謂「血足則風自滅」。可選用以下方劑:復脈湯三甲復脈湯(三種加減方)、大定風珠小定風珠(兩種)。痙病停止後,可每日服用專翕膏四至五錢,分兩次服用,以滋陰進行後續調養。

因六淫邪氣導致無汗而引發痙病的,也適用此原則。治療風溫、溫熱誤用發汗法時,首重保存陰液,與傷寒誤汗需急護陽氣不同,因為寒病多傷陽,而溫病多傷陰。

炳章按)石芾南在《醫原》中論述痙病的治療頗有創見,特錄以供參考。他指出:一般人不懂六氣致病的原理,尤其不明白小兒體質易受燥邪影響。許多家長見孩子發熱,不分病因便當作風寒,隨便使用辛燥升散的藥物,加上苦溫、苦澀消導之品,導致津液耗損而成痙病。甚至見到抽搐就說是驚風,亂用冰片、麝香等苦寒猛藥,號稱開竅鎮驚、清熱祛風。許多家族流傳的秘方丹丸都是這樣,造成許多誤治。更有人誤將「驚」當作「筋」,進行挑筋刺血或暴力推拿,尤其富貴人家更易快速釀禍。

他提到,常見到病家因病情危急而同時請多位醫師,各家治法卻互相矛盾,同一天內用盡各種方劑與療法,甚至刀針、金石、迷信手段全用上,讓孩子不得安寧;又或過度保暖,使患兒置身酷熱環境。若當初能請到一位明理的醫師對症治療,何至於此?

痙病多因燥熱化風所致,雖名為「風」,實則是肝陽亢盛、筋失滋養而強直。基本治則如下:

  • 風寒初起,發熱無汗:不論是否痙病,皆用辛潤法,如杏仁、牛蒡、桔梗等;寒重者加蔥白、生薑等溫潤之品。
  • 風溫、溫熱:以辛涼為主,在辛潤法中加微苦藥,如桑葉、梔皮、連翹、沙參等;熱重者加銀花、菊花、竹葉、蘆根等涼潤藥。
  • 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
  • 熱痰:加川貝母、天竺黃、瓜蔞霜等。
  • 燥火嚴重:必用「清燥救肺湯」。
  • 濕熱夾雜:加蔻仁、通草、滑石、鮮荷葉等。
  • 陰液極虧:見乾枯無淚、失語等,速用生地、麥冬、阿膠、雞子黃、龜板等救液。

另按:王清任(勳臣)所論的「小兒抽風」,實為抽搐症狀,即吳鞠通所說「內傷飲食痙」,或民間「慢脾風」。他批評古方盲目歸因於「風」,忽視氣虛血瘀才是病根。常見誤用祛風清火藥,反而耗氣凝血,加重病情。

王清任列出二十多種抽風先兆(如囟門凹陷、露睛、痰鳴、肢冷等),部分尚可治,宜用「可保立蘇湯」;若見面色灰黑、脈微欲絕,則難救治。並附一則案例:一月大嬰兒誤治致痙病頻發,經調整用藥後終以該湯劑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