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0)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0)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七、內傷飲食痙(俗名慢脾風)。按此證必先由於吐瀉,有脾胃兩傷者,有專傷脾陽者,有專傷胃陽者,有傷及腎陽者。參苓白朮散、四君、六君、異功、補中益氣、理中等湯,皆可選用。虛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訶子之類;因他病傷寒涼藥者,亦同此例。《葉案》中有「陰風入脾絡」一條,方在小兒癇痙厥門中,其小兒吐瀉門中,言此證最為詳細,案後華岫云駁俗論最妙,學者不可不靜心體察焉。再參之錢仲陽、薛立齋、李東垣、張景岳諸家,可無餘蘊矣。

再按此證最險最為難治,世之訛傳妄治已久,四海同風,歷有年所,方中行駁之於前,諸君子暢論於後,至今日而其偽風不息,是所望於後之強有力者,悉取其偽書而焚耳。細觀《葉案》治法之妙,全在見吐瀉時,先防其痙,非於既痙而後設法也。

八、客忤痙(俗謂驚嚇)。按小兒神怯氣弱,或見非常之物,聽非常之響,或失足落空跌僕之類,百證中或有一二。非小兒所有痙病,皆因於驚嚇也。證現發熱,或有汗,或無汗,面時青時赤,夢中囈語,手足蠕動。宜復脈湯,去參、桂、薑、棗,加丹參、丹皮、犀角,補心之體以配心之用。

大便結者加元參;溏者,加牡蠣;汗多神不寧,有恐懼之象者,加龍骨、整琥珀、整硃砂塊(取其氣、而不取其質),必細詢病家確有所見者,方用此例。若語涉支離,猜疑不定者,靜心再診,必得確情,而後用藥。

愚兒三歲,六月初九辰時,依門落空,少時發熱,隨熱隨痙,昏不知人,手足如冰,無脈;至戌時而痙止,身熱神昏無汗;次日早,余方與復脈湯,去參、桂、薑、棗,每日一帖,服至三四杯,不飲不食;至十四日巳時,得戰汗而愈。若當痙厥神昏之際,妄動亂治,豈有生理乎,蓋痙厥則陰陽逆亂,少不合拍,則不可救。

病家情急,因亂投藥石,胡針亂灸,而死者不可勝紀也。按朱遂生云:痙不待治而自止,此證不必責其痙也。發熱無汗,純是外感,自初九至十四,凡六日,恰合經盡汗解之期,復脈湯非其治也。若以浮萍銀翹湯治之,不過一藥病愈矣。若包絡熱重,唇舌乾燥,目睛有赤縷者,牛黃清心丸,本論牛黃安宮丸、紫雪丹輩,亦可酌用之。汪瑟庵云:世妄傳驚風之證,惟此一證,乃副其名。

其因風因熱等項之驚,神氣昏憒,往往對面擊鼓放銃,全然不知;客忤之證,則神驚膽怯,畏見異言異服,極易分別也。朱遂生曰:客忤痙,輕者僅神驚膽怯,重者則神氣昏憒。王氏子年十七,夜出為瘋狂人所逐,因而成痙,背反張,腿強直,氣閉肢冷,呼喚不應,用通竅散,吹其鼻孔,復用水磨紫金錠灌之立愈。

九、本臟自病痙(此證則瘛病也)。此證由於小兒之父母恐兒受寒,覆被過多,著衣過厚;或冬月房屋熱炕過暖,以致小兒每日出汗,汗多亡血,與產婦亡血致痙一理。肝主血,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故曰本臟自病,此一痙也,又實為六淫致痙之根。蓋汗多亡血者,本臟自病;汗多亡衛外之陽,則易感六淫之邪也。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轉痙

七、內傷飲食痙(俗稱慢脾風)
此症狀通常先因嘔吐腹瀉而起,可能傷及脾胃兩者,或僅損傷脾陽、胃陽,甚至波及腎陽。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方劑。若虛寒嚴重,可在理中湯中加入丁香、肉桂、肉豆蔻、訶子等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誤用寒涼藥物導致,處理方式相同。《葉案》中記載「陰風入脾絡」一條,相關藥方列於小兒癇痙厥門中,而小兒吐瀉門對此症敘述最為詳盡。書後華岫雲駁斥世俗觀點的論述極為精妙,學醫者應細心體會。此外,參考錢仲陽、薛立齋、李東垣、張景岳等醫家的論述,便能透徹理解此症。

此症極為危險且難治,世間謬傳與錯誤療法流傳已久,各地皆然。先前方中行曾批駁此現象,後世醫家亦深入討論,但至今仍未能杜絕錯誤觀念。唯有期盼後世有識之士能徹底清除這些偽學。細看《葉案》中的治法,關鍵在於嘔吐腹瀉時就先預防痙攣,而非等痙攣發作後才補救。

八、客忤痙(俗稱驚嚇)
小兒心神怯弱,可能因見異常事物、聽聞巨響,或跌僕驚嚇等,百例中僅一二例屬此類。並非所有小兒痙病皆因驚嚇引起。症狀包括發熱(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夢中囈語、手足輕微抽動。宜用復脈湯,去除人參、桂枝、生薑、大棗,加入丹參、丹皮、犀角,以補心體而配心用。

若大便乾結加玄參;腹瀉者加牡蠣;汗多神志不寧、顯恐懼狀者,加龍骨、完整琥珀、完整硃砂塊(取其氣而非質),須仔細詢問病家明確病因後再用此方。若敘述含糊不清,應靜心再診,確認病因後才用藥。

筆者幼子三歲時,於六月初九跌僕驚嚇,不久發熱隨即痙攣昏迷,手足冰冷無脈象;至當晚痙止仍高熱神昏無汗。次日起服用復脈湯(去參、桂、薑、棗),每日一帖,服三四日後仍不飲食。至十四日午時出汗而癒。若痙厥昏迷時胡亂治療,必無法輓救,因此時陰陽逆亂,稍有不慎即致命。

病家情急胡亂投藥、針灸致死者不計其數。朱遂生認為:痙攣未必需治療即自止,此症重點不在止痙。發熱無汗純屬外感,從初九至十四日共六日,恰為外感病程期,復脈湯未必對症,若用浮萍銀翹湯可能一劑即癒。若熱邪深入包絡,唇舌乾燥、眼現血絲,可斟酌使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

汪瑟庵指出:世傳「驚風」之名,僅此症符合。因風熱驚嚇者多神昏不醒,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而客忤症則是神驚膽怯,怕見異物異聲,兩者易區分。朱遂生補充:客忤痙輕者僅驚懼,重則神昏。例如一名十七歲少年夜遇狂人驚嚇後痙攣,角弓反張、肢冷無脈,用通竅散吹鼻並灌服紫金錠後即癒。

九、本臟自病痙(即瘛瘲病)
此症因父母怕小兒受寒,過度包裹衣被,或冬季房炕過暖,使小兒常出汗致陰血耗損,與產婦失血致痙同理。肝主藏血,血足則筋柔,血虛則筋脈勁急,故稱「本臟自病」。此症亦為六淫致痙的根源——汗多血虛屬本臟自病;若汗出過多損傷衛陽,則易招致外邪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