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9)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9)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凡痙攣脈多浮眩,甚或弦急,舌多白滑,或白而糙,首當活絡舒筋為君,佐以熄風化濕,古方觀音散加減(生苡仁、生明乳香、川桂枝、竹茹、生沒藥、茯苓、天麻、桑枝),時方陳氏熄風勝濕湯(羚羊角、竹茹、秦艽、鉤藤、絲瓜絡、飛滑石、梗通草、鮮桑枝)。痙瘛脈多弦數,甚則弦勁,舌多黃膩,甚或焦黃,指紋色多青紫而顯明。

若天庭青黯,目瞪直視,脈細勁,或伏堅,紋則粗硬如露青筋,推之血不流利,昏厥過二十四小時不醒者,則必其氣不復返而死矣。初起時,首當熄風定瘛為君,佐以豁痰泄熱,古方竹葉石膏湯加減(方見前),時方羚麻白虎湯加減(方見前)。善後之法,總以濡血養筋為君,佐以健胃,加減四物湯(細生地、生白芍、黃草石斛、當歸、炙甘草、桑枝)。尚有餘熱者,仍佐清熱;見有氣虛者,當佐益氣。

如見關節處微腫且疼,不能屈伸者,則用茅根桑枝煎(鮮茅根、嫩桑枝各五錢,阿斯必林片一片沖)退筋節之炎,以定攣痛。

六、燥痙。燥氣化火,消爍津液,亦能致痙。其治略似風溫,學者當於本論前三焦篇秋燥門中求之。但正秋之時,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之證。燥者,宜辛涼甘潤,有伏暑則兼濕矣,輕則苦辛淡,甚則苦辛寒矣。不可不細加察。如燥氣化寒,脅痛嘔吐,法用苦溫,佐以甘辛。

廉按燥痙其因有二:一因五氣化火,火必就燥,液涸動風,每致痙瘛;一因秋燥時,伏暑內發,新涼外搏,燥熱動風,亦多發痙瘛。液涸動風者,舌絳且干,口乾齒燥,手指蠕動,繼則目竄斜視,手足瘛瘲,或厥或呃,卻無痰涎,脈左細勁,右浮大,指紋淡紅帶青,或兼淡紫,此胡在茲所謂「陰虛陽亢,肝風上翔,猝發痙厥」也。

初用阿膠雞子黃湯(陳阿膠、生白芍、生牡蠣、鮮生地、女貞子、黃甘菊、雞子黃),並治婦女血虛生風,見有頭暈心悸,耳鳴躁擾,或發痙,或猝厥者,屢投輒效;或小定風珠(陳阿膠、生龜板、淡菜、雞子黃、童便),或雞子黃煎(雞子黃十枚,亂髮一團,沸湯洗淨,二味入銅鍋內,以炭火緩緩拌熬,令同化如水,即置地上出火氣,頻頻灌之),並治胎毒丹毒火瘡,塗之亦效;若肝絡尚有伏熱者,用加減阿膠黃連湯(陳阿膠、小川連、生白芍、羚羊角、雞子黃,童便沖);肺經有黏痰者,用青鉛鎮沖湯(方見前),加竹瀝、梨汁,終用五汁飲以善後。

燥熱動風者,舌乾苔焦,唇焦齒乾,頭痛身熱,繼則脊強肢瘛,氣升痰壅,或喘或厥,神煩驚啼,脈左弦數,右滑搏,指紋青紫,直竄命關,此吳鞠通所謂「燥氣化火,消爍津液,亦能致痙」也。

便通者,用清離定巽湯(青連翹、冬桑葉、鮮生地、鮮竹葉、滁菊花、元參、木瓜、鉤藤);便閉者,用元蜜煎(元明粉四分、白蜜四錢泡湯),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終用四汁二心湯(方見前)以善後。不論虛燥實燥,若津液未能回覆,指紋或淡或紫,透關射甲者,症多不治,惟虛燥尤為危險。

白話文:

傷寒轉痙()

痙攣
症狀:脈搏大多浮而快,甚至緊繃急促;舌苔多為白色滑膩,或白色而粗糙。
治療:以活血通絡、舒緩筋脈為主,輔以祛風化濕。

  • 古方:觀音散加減(生薏仁、生明乳香、川桂枝、竹茹、生沒藥、茯苓、天麻、桑枝)
  • 時方:陳氏熄風勝濕湯(羚羊角、竹茹、秦艽、鉤藤、絲瓜絡、飛滑石、梗通草、鮮桑枝)

痙攣抽搐
症狀:脈搏多弦而快,嚴重時緊繃有力;舌苔多黃膩,甚至焦黃;手指靜脈顏色青紫且明顯。
若出現:額頭發青發暗,眼睛瞪直無法轉動,脈搏細而有力或微弱難尋,手指靜脈粗硬如暴露的青筋,血液循環不暢,昏迷超過24小時不醒者,多為氣血無法恢復,預後不良。

初期治療

  • 以平息風邪、止住抽搐為主,輔以化痰洩熱。
  • 古方:竹葉石膏湯加減
  • 時方:羚麻白虎湯加減

後期調理

  • 以滋養血液、舒緩筋脈為主,輔以健胃。
  • 加減四物湯(細生地、生白芍、黃草石斛、當歸、炙甘草、桑枝)
  • 若仍有餘熱,輔以清熱;若有氣虛,輔以補氣。

關節腫痛處理
若關節輕微腫脹疼痛,無法彎曲伸直,可使用茅根桑枝煎(鮮茅根、嫩桑枝各五錢,阿斯匹林一片沖服)緩解關節炎症,止住攣痛。

六、燥痙
燥邪化為火熱,消耗體內津液,也可能導致痙攣。治療方法類似風溫,可參考《三焦篇》中關於秋燥的論述。

但初秋時節,可能出現體內伏暑未清、外感新涼的症狀:

  • 單純燥邪:宜用辛涼甘潤的藥物。
  • 兼有伏暑濕邪:輕症用苦辛淡滲的藥物,重症用苦辛寒涼的藥物。需仔細辨別。
  • 若燥邪化寒,出現脅痛嘔吐,則用苦溫藥物,輔以甘辛。

燥痙成因

  1. 津液虧損,風動痙攣
  • 症狀:舌質深紅乾燥,口乾牙齦乾燥,手指輕微顫動,進而眼睛斜視,手足抽搐,或昏厥或打嗝,但無痰液。脈搏左側細而有力,右側浮大;手指靜脈淡紅帶青或淡紫。
  • 初期:阿膠雞子黃湯(治婦女血虛生風,頭暈心悸、耳鳴煩躁、痙厥有效)
  • 或:小定風珠
  • 或:雞子黃煎(亦治胎毒、丹毒、火瘡)
  • 若肝經有伏熱:加減阿膠黃連湯
  • 若肺有黏痰:青鉛鎮沖湯加竹瀝、梨汁
  • 後期調理:五汁飲
  1. 燥熱動風痙攣
  • 症狀:舌乾苔焦,嘴唇牙齒乾燥,頭痛發熱,進而脊柱強直、四肢抽搐,氣逆痰多,或喘或厥,煩躁驚啼。脈搏左側弦快,右側滑而有力;手指靜脈青紫,直達命關。
  • 大便通暢:清離定巽湯
  • 大便閉結:元蜜煎調服瓜霜紫雪丹
  • 後期調理:四汁二心湯

預後
無論虛燥或實燥,若津液未恢復,手指靜脈淡或紫、穿透關節者,多難治癒,尤其虛燥最為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