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8)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8)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營熱昏痙者,暑陷營分,舌必絳赤,痙而且厥,再挾乳汁釀痰,矇蔽心包,堵其神氣出入之清竅,不論暑風、暑溫、暑痙、暑厥,皆宜羚羊清營湯(羚羊角、金銀花、生山梔、鮮生地、青連翹、淡竹瀝)調下紫雪丹三分。面赤多言,喘喝欲脫,急用生脈散(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救之。

暑穢閉竅者,舌多黃赤濁膩,脈多沉伏,指紋紫赤不鮮。若脈芤而喘,大汗息促,指紋青黑,直出命關者,此內閉外脫之危候,治宜清芬宣竅為主。舌苔垢膩者,清芬闢疫湯(蘇薄荷、佩蘭葉、活水蘆根、青蒿腦、鮮石菖蒲、鮮茅根)調下玉樞丹二粒或至寶丹一顆;舌上無苔者,石氏犀角地黃湯(犀角尖、銀花、鮮生地、連翹、活水蘆根、鮮石菖蒲、廣鬱金、梨汁、竹瀝、薑汁少許)調下瓜霜紫雪丹二分,或用陸氏犀羚鎮痙湯(犀角、羚羊角、鮮生地、元參、銀花、連翹、人中黃、竹瀝)調下至寶丹一顆;痙定神蘇以後,或用清肺輕劑,清絡飲(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絲瓜皮、鮮竹葉)主之,或用清涼血分,四汁二心湯(鮮生地汁、雪梨汁、西瓜汁、生藕汁,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用水兩碗,煎取清湯,將四汁和入,約煎二十餘沸,衝入蓮子心二十支,時時灌飲)主之。

五、濕痙。按此一條,瘛瘲兼有。其因於寒濕者,則兼太陽之氣;其泄瀉太甚,下多亡陰者,木氣來乘則瘛矣。按中濕即痙者少。蓋濕性柔而下行,不似風剛而上升也。其間有兼風之痙,《名醫類案》中有一條云:小兒吐哯欲作癇者,五苓散最妙。本論濕溫上焦篇,有三仁湯一法。

邪入心包,用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銀翹馬勃散一法,《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濕例中,有形似傷寒,舌白不渴,經絡拘急,桂枝姜附湯一法。凡此非必皆現痙病而後治。蓋既感外邪,久則致痙,於其未痙之先,知系感受何邪,當以何法治之,而痙病之源絕矣。

豈不愈於見痙治痙哉!廉按中濕即痙者少,其間必有兼證,約有二因:一因濕滯兼風,外襲太陽經,發汗太多,致項脊強而痙攣者,但痙不搐;一因濕熱動風,直竄腦神經,致腦膜炎而發痙瘛者,痙厥兼搐。

古時皆稱柔痙,惟方吳二家則名濕痙,蓋風濕過汗而發痙攣者,必身熱自汗,肌肉煩疼,項強口噤,四肢拘急,角弓反張,手足微冷,此《內經》所謂「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亦即《金匱要略》所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也。

濕熱動風而發痙瘛者,卒然口噤,角弓反張,壯熱自汗,口燥渴飲,手足瘛瘲,目瞪昏厥,此《內經》所謂「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是也,陳平伯所謂「濕熱化火,火動則風生,風煽則火熾,外竄督脈則成痙,上竄腦中則為厥」,正《素問》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是也。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轉痙

營氣鬱熱導致昏迷抽搐的患者,多因暑熱侵犯營分所致,舌頭必定紅絳,抽搐且伴有厥冷,若再夾雜乳汁化生痰濁,蒙蔽心包,阻塞神氣出入的清竅,不論是暑熱風邪、暑熱溫邪、暑熱引起的痙攣、暑熱引起的厥冷,都應該服用羚羊清營湯(羚羊角、金銀花、生山梔、鮮生地、青連翹、淡竹瀝)並搭配紫雪丹三分服用。如果面部紅赤、多言、呼吸急促、瀕臨死亡,需緊急使用生脈散(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搶救。

暑邪閉塞經絡的患者,舌苔多為黃赤、濁膩,脈象多沉伏,指紋紫赤暗淡。如果脈象浮大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呼吸短促,指紋青黑,直逼命關,這是內閉外脫的危急徵兆,治療應以清熱通竅為主。舌苔垢膩者,服用清芬闢疫湯(蘇薄荷、佩蘭葉、活水蘆根、青蒿腦、鮮石菖蒲、鮮茅根)並搭配玉樞丹二粒或至寶丹一顆服用;舌苔不著者,服用石氏犀角地黃湯(犀角尖、金銀花、鮮生地、連翹、活水蘆根、鮮石菖蒲、廣鬱金、梨汁、竹瀝、薑汁少許)並搭配瓜霜紫雪丹二分服用,或服用陸氏犀羚鎮痙湯(犀角、羚羊角、鮮生地、玄參、金銀花、連翹、人中黃、竹瀝)並搭配至寶丹一顆服用;抽搐停止,神志恢復後,可用清肺的輕劑,例如清絡飲(鮮荷葉邊、鮮金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絲瓜皮、鮮竹葉)治療,或使用清涼涼血的四汁二心湯(鮮生地汁、雪梨汁、西瓜汁、生藕汁,先用捲心竹葉五十支,用水兩碗,煎取清湯,將四汁和入,約煎二十餘沸,衝入蓮子心二十支,時時灌飲)治療。

五、濕邪導致的痙攣。此條包含瘛瘲病症。其病因是寒濕邪氣,則兼有太陽經病證;若因瀉痢過度,損傷陰液,則肝木之氣乘虛而上,則會發為瘛瘲。但單純中濕導致痙攣者較少。因為濕邪性情柔和,向下運行,不像風邪剛烈而向上攻竄。有些痙攣兼有風邪,例如《名醫類案》記載:小兒嘔吐欲發癇證者,五苓散最為有效。本論濕溫上焦篇,則記載有三仁湯。

邪氣入侵心包,可用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金銀花、赤小豆皮,或用紫雪丹,或用銀翹馬勃散,《千金要方》中記載的葦莖湯加滑石、杏仁等法。寒濕證候中,有些症狀類似傷寒,舌苔白膩不渴,經絡拘急,可用桂枝湯加生薑、附子治療。這些方法不一定非要等到出現痙攣才治療。因為外邪入侵,日久就會導致痙攣,在痙攣出現之前,就要根據感受的邪氣,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就能從根本上預防痙攣的發生。

豈不比等到出現痙攣後再治療更好嗎!中濕導致痙攣的很少,其中必有其他兼證,大約有兩個原因:一是濕邪阻滯兼夾風邪,外襲太陽經,發汗過多,導致項背強直而痙攣,但只是痙攣,沒有抽搐;二是濕熱化火,風邪內動,直竄腦神經,導致腦膜炎而發痙瘛,痙攣、厥冷兼有抽搐。

古人皆稱之為柔痙,只有方劑家吳氏則名之為濕痙,因風濕邪氣過度發汗而導致痙攣者,必伴有發熱、自汗、肌肉疼痛、項強、口噤、四肢拘急、角弓反張、手足微冷等症狀,這符合《內經》中「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的說法,也符合《金匱要略》中「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的記載。

濕熱化火而導致痙瘛者,突然口噤,角弓反張,壯熱自汗,口乾渴飲,手足抽搐,目瞪昏厥,這符合《內經》中「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的說法,陳平伯說:「濕熱化火,火動則風生,風煽則火熾,外竄督脈則成痙,上竄腦中則為厥」,這正符合《素問》中「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