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7)
第十章 傷寒壞證 (7)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丹毒發痙,初用銀翹浮萍湯(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甘草、苦桔梗、鮮竹葉、水蘆根、紫背浮萍草),藥湯調下五福化毒丸;或用五味化毒湯(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草、蒲公英、紫背天葵草)調下犀角解毒丸。
胎毒發痙,初用胡連甘草湯(胡黃連、生甘草、淡竹葉、鮮生地、木通)調下解毒延齡丹(收兒臍帶寸許焙研末五分、小川連二分半、飛辰砂一分,蜜和為丸)三分,藥湯下,以逐毒定痙;或用三豆銀翹湯(生扁豆、生綠豆、黑料豆、銀花、連翹、生甘草)調下生熟解毒丸(生炒子芩、生炒川柏、生炒胡連各一錢,生炙甘草各八分,上擂水為丸,如小米大,辰砂雄黃為衣,每服十丸)。
積熱發痙,便閉者,涼膈加羚羊湯(薄荷、連翹、生錦紋、焦山梔、青子芩、生甘草、羚羊角、元明粉、淡竹葉、白蜜);便通者,四物鎮痙湯(羚羊角、浙茯苓、生石膏、淡竹瀝)。善後之法,或用鞠通五汁飲(鴨梨汁、麥冬汁、荸薺汁、生藕汁、鮮蘆根汁或用蔗漿),和勻涼服,重湯燉溫。
四、暑痙。暑兼濕熱後,有濕痙一條,此則偏於熱多濕少之病,《經》謂「後夏至為病暑者」是也。按俗名小兒急驚風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證最雜,非心如澄潭,目如珠智,筆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蓋小兒膚薄神怯,經絡臟腑較小,不耐暑氣發泄。邪之來也,勢如奔馬。
其傳變也,急如掣電;豈粗疏者所能當此任哉!如暑月小兒身熱頭痛,項強無汗,此暑兼風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飲;有汗,則仍用銀翹散,重加桑葉;咳嗽,則用桑菊飲;汗多,則用白虎湯;脈芤而喘,則用人參白虎湯;身重汗少,則用蒼朮白虎湯;脈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脫者,即用生脈散;神識不清者,即用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黃丸等;病勢輕微者,如清絡飲之類,方法悉載上焦篇。學者當與前三焦篇、暑門中細心求之。
余按嬰兒頭脊兩部腦筋最靈,凡猝然傷暑,即風翔火熾,藉乳釀痰,激動腦筋,發痙而似驚者,夏月最多。其因有二:一為猝冒暑風,一為驟中暑穢。世俗通稱急驚,皆不查病因,見形取名,以欺病家。
蓋暑風初起,其症有二:一頭痛壯熱,項強無汗,角弓反張,咳痰驚啼,吳鞠通所謂「暑兼風寒」者也;二面紅灼熱,目赤自汗,脊強肢瘛,此張壽甫所謂「熱動肝風而腦筋妄行」者也。暑穢初起,壯熱面紅,目赤上視,齡齒弄舌,手足瘛瘲,神識昏迷,四肢厥逆,二便不通,或瀉不爽,此葉天士所謂「熱氣閉塞,孔竅昏迷若驚,是為暑厥」也。
凡暑兼風寒者,苔白微黃,脈左浮緊,右浮滑,指紋浮紅帶青,或兼淡紫,無汗,宜用加味香薷飲(西香薷、制川樸、羌活、扁豆衣、秦艽、鉤藤),或用新加香薷飲(香薷、制川樸、金銀花、扁豆花、連翹、竹葉),有汗則用加減涼膈散(牛蒡子、滁菊花、明天麻、連翹、天水散、荷葉包、鮮竹葉、桑芽、燈心);暑重,加西瓜翠衣;兼咳,則用桑菊飲;暑動肝風者,舌黃或赤,脈多弦數,甚或弦滑,指紋青紫竄出氣關,熱渴汗多者,古方竹葉石膏湯主之(方見前),或新加白虎湯(生石膏、益元散、知母、西洋參、竹葉、荷花露)。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轉痙
丹毒引起的痙攣,初期使用銀翹浮萍湯(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甘草、苦桔梗、鮮竹葉、蘆根、紫背浮萍草),並服用五福化毒丸;或使用五味化毒湯(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並服用犀角解毒丸。
胎毒引起的痙攣,初期使用胡連甘草湯(黃連、生甘草、淡竹葉、鮮生地、木通),並服用解毒延齡丹(嬰兒臍帶焙乾研磨成粉),藥湯服用後,以驅除毒素、止痙;或使用三豆銀翹湯(生扁豆、生綠豆、黑豆、金銀花、連翹、生甘草),並服用生熟解毒丸。
積熱引起的痙攣,便秘者,使用涼膈加羚羊湯(薄荷、連翹、生錦紋、焦山梔、青子芩、生甘草、羚羊角、元明粉、淡竹葉、白蜜);大便通暢者,使用四物鎮痙湯(羚羊角、茯苓、生石膏、淡竹瀝)。事後調理,可以使用鞠通五汁飲(鴨梨汁、麥冬汁、荸薺汁、蓮藕汁、鮮蘆根汁或蔗漿),混合均勻後冷飲,再用溫熱的湯水燉煮。
四、暑痙。暑濕熱邪之後,會有濕熱痙攣,此病症偏向於熱多濕少,《傷寒論》記載「夏至後為病暑者」即指此病。俗稱小兒急驚風,夏季最多見,症狀也最複雜,非有豐富經驗者,難以辨別。因為小兒肌膚嬌嫩,經絡臟腑嬌弱,不耐暑熱。邪氣入侵迅速,變化也快如閃電,非經驗豐富者難以應對。
例如,夏季小兒發熱頭痛,頸項強直,無汗,這是暑兼風寒,宜用新加香薷飲;出汗,則仍用銀翹散,加重桑葉用量;咳嗽,則用桑菊飲;汗多,則用白虎湯;脈搏洪大而喘息,則用人參白虎湯;身體沉重,汗少,則用蒼朮白虎湯;脈搏洪大,面紅,多言,喘息,欲脫者,則用生脈散;神志不清,則用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神志昏迷,則加用紫雪丹、牛黃丸等;病情輕微者,可用清絡飲等,詳細方法見上焦篇。學者應仔細研讀前三焦篇及暑門篇。
我認為嬰兒頭頂和脊柱部位的腦筋最靈敏,凡是突然中暑,就會風邪熾盛,痰液凝聚,刺激腦筋,引起痙攣,類似驚風,夏季最為多見。其原因有二:一是突然受暑風侵襲,二是驟然接觸暑熱穢氣。世俗通稱急驚風,都不查明病因,只看症狀命名,以欺騙患者家屬。
暑風初起,症狀有二:一是頭痛發熱,頸項強直,無汗,角弓反張,咳嗽痰多,哭鬧不止,吳鞠通稱為「暑兼風寒」;二是面紅灼熱,眼睛紅腫,自汗,脊柱強直,肢體抽搐,這是張壽甫稱為「熱動肝風而腦筋妄行」;暑穢初起,發熱,面紅,眼睛紅腫,向上看,磨牙,吐舌,手足抽搐,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大小便不通,或大便不成形,這是葉天士稱為「熱氣閉塞,孔竅昏迷若驚,是為暑厥」。
凡是暑兼風寒者,舌苔白而微黃,脈象左邊浮緊,右邊浮滑,指紋浮紅帶青或淡紫,無汗,宜用加味香薷飲(香薷、川樸、羌活、扁豆衣、秦艽、鉤藤),或用新加香薷飲(香薷、川樸、金銀花、扁豆花、連翹、竹葉);出汗則用加減涼膈散(牛蒡子、滁菊花、明天麻、連翹、天水散、荷葉、鮮竹葉、桑芽、燈心);暑熱較重,加西瓜翠衣;兼有咳嗽,則用桑菊飲;暑熱動肝風者,舌苔黃或紅,脈象弦數或弦滑,指紋青紫竄出氣關,發熱,口渴,汗多,古方竹葉石膏湯主治(方劑見前),或新加白虎湯(生石膏、益元散、知母、西洋參、竹葉、荷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