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2)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2)

1. 第二節,傷寒轉厥

【因】厥有二症:曰陽厥,曰陰厥。陽厥者,熱厥也,必先自三陽傳入陰分,故初起必因頭痛發熱,自淺入深,然後及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仲景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證】陽厥證初起,必頭痛發熱,然後入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症必便結躁煩,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吳云峰云:陽厥者,外感六淫初起,頭疼身熱,口乾脈數,或變乍涼乍冷,有似陰證,但寒不過肘膝,冷不過一時,大便閉結,目紅溺赤,此熱邪入里,氣血不得宣通,所謂「陽極發厥,火極似水」也。

陰厥證,畏寒厥冷,腹痛吐瀉,戰慄不渴,脈沉無力者,此陰寒厥逆,獨陰無陽也,故為陰厥。吳云峰云:陰厥者,素有內寒,或食涼物,或中寒邪,或因病後自汗自利,變而身寒厥冷,倦臥不渴,面青溺白,脈沉細遲,忽然煩躁不寧,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躁,陰竭似陽也。

臟厥證,仲景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其人必心腹痛。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蛔厥證,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成無己云:蛔厥雖厥而煩,蛔吐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臟寒胃虛,故宜與烏梅丸,溫臟安蛔,此仲景之論厥也。至於《內經》論厥則不同,以猝然倒僕,昏冒不知人,手足冰冷,色脫口噤,狀若中風,但無歪斜搐搦之異。夫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

景岳云:凡厥之將作,則寒熱麻痹,必先由手足而起,猝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澤,昏冒不知,牙關緊閉,或六脈沉伏,狀若中風,而無痰聲搐搦之異。

【脈】凡傷寒陽厥,脈沉有力;陰厥脈沉無力。李士材云: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臟厥脈微而厥;寸口脈沉實滑大,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證;微濡而弦,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證;大小無常為屍厥;沉細無力為蛔厥。浮大者風,緊細者寒,芤數暑熱,促急瘴濕,澀滯血逆,無脈脫元。

【治】陽厥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厥甚熱亦甚,宜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中寒陰厥,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寒厥三建湯(川烏、附子、天雄,生薑水煎)加人參。熱厥人參白虎湯,蛔厥理中湯,加烏梅炒花椒。

煎厥因於煩勞過度,陽氣外張,陰精內竭者,宜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龜板;因於元氣虛衰,不能收攝陰火,而昏昧卒僕發厥,脈軟數者,宜黃耆人參湯(人參、黃耆、生地、麥冬、五味子、天冬、黃柏、炙甘草)。薄厥因大怒則形氣絕,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宜犀角地黃湯,加消瘀降氣之品;或八味順氣散(人參、白朮、青皮、陳皮、茯苓、白芷、烏藥、甘草)。

白話文:

第二節,傷寒轉厥

原因
厥症分為兩種:陽厥與陰厥。陽厥又稱熱厥,是病邪從三陽經傳入陰分所致,初期會出現頭痛發熱,逐漸深入三陰經,最終導致四肢冰冷,有時偶爾回暖。此症由邪熱內結或陽氣鬱閉未及時瀉下引起。陰厥則是寒厥,初期並無三陽經實熱症狀。仲景說:「凡厥症,是因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接所致,表現為手足冰冷。」

症狀
陽厥初期有頭痛發熱,後轉為四肢冰冷或偶爾回暖,並伴隨便祕、煩躁、譫語、口渴、怕熱卻不怕寒。吳雲峰指出,陽厥是外感六淫初期,有頭痛身熱、口乾脈快,可能出現忽冷忽熱的假陰證,但寒冷不超過肘膝,且時間短暫,並有大便乾結、眼睛發紅、小便赤黃,這是熱邪入裏、氣血不通的「陽極發厥,火極似水」現象。

陰厥表現為怕冷、四肢冰冷、腹痛嘔瀉、發抖不渴、脈沈弱無力,是純陰無陽的寒厥。吳雲峰補充,陰厥多因體內本有寒氣,或飲食生冷、中寒邪,或病後出汗腹瀉導致身寒肢冷、倦怠不渴、面色青白、脈沈細遲,甚至突然煩躁欲臥泥水井邊,這是「陰極發躁,陰竭似陽」的假熱現象。

臟厥(仲景所述)脈微弱且四肢冷,持續至七八天後全身發冷,躁動無片刻安寧,伴有心腹痛,屬陽氣斷絕的危症。蛔厥則因體內寒氣使蛔蟲上擾,患者時靜時煩,進食後嘔吐加劇,可能吐出蛔蟲,治療以烏梅丸為主。成無己指出,蛔厥煩躁在吐蛔後緩解,與臟厥持續躁動不同,需溫臟安蛔。

《內經》論厥則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冰冷、面色蒼白、牙關緊閉,類似中風但無抽搐,強調氣血逆亂的「厥逆」本質。景岳也描述厥症發作前,手足先麻木冰冷,隨後猝然昏僕、脈沈伏,形似中風卻無痰湧抽搐。

脈象
傷寒陽厥脈沈有力;陰厥脈沈無力。李士材區分:陰厥脈弱、指甲青冷;陽厥脈滑、甲床紅暖。臟厥脈微肢冷;痰食實證脈沈實滑大;虛厥脈微濡弦;屍厥脈忽大忽小;蛔厥脈沈細無力。其他如浮大主風、緊細主寒、芤數暑熱、促急濕瘴、澀滯血瘀、無脈則為脫證。

治療
陽厥輕者用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重者用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陰厥輕症理中湯,重症四逆湯回陽,寒厥可用三建湯(川烏、附子、天雄、生薑)加人參。熱厥選人參白虎湯;蛔厥用理中湯加烏梅、花椒。

煎厥(過勞致陽亢陰竭)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龜板;氣虛陰火妄發者用黃耆人參湯(人參、黃耆、生地、麥冬、五味子、天冬、黃柏、炙甘草)。薄厥(大怒氣逆血瘀)用犀角地黃湯加化瘀降氣藥,或八味順氣散(人參、白朮、青皮、陳皮、茯苓、白芷、烏藥、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