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3)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 傷寒壞證 (13)

1. 第二節,傷寒轉厥

痰厥者,忽然氣悶痰鳴,吐涎肢冷,脈見沉滑,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漸醒為痰厥,宜導痰湯(製半夏、制南星、枳實、茯苓、陳皮、甘草、姜),或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屍厥,因冒犯不正之氣,如登塚人廟,吊死問喪,猝中惡氣,忽然肢冷口噤,昏暈妄言,則為屍厥,治以蘇合香丸,薑汁調灌之。更宜醋炭熏鼻即醒。

氣厥之證有二:氣虛氣實,皆能為厥。實則形氣憤然,卒倒肢冷,口無涎沫,其脈沉弦或伏,治宜順氣調肝,四磨飲、烏藥順氣湯之類,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異;虛則形氣索然,色青脈弱,肢體微冷,治當大補元氣,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皆可選用。血厥之證亦有二,血逆血脫,皆能為厥。

逆則因產後適有恚怒而見者,血從氣逆,必先調氣,與薄厥相似,氣行則血亦行,重者宜桃仁承氣湯。血脫如大吐大崩,或產後惡露過多不止,則氣隨血散,卒僕無知,宜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以收其氣,急服獨參大劑,血脫益氣之法也。因醉得者為酒厥,宜葛花解酲湯。

因飽得者為食厥,如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惱怒,食填胸中,胃氣不行,須臾厥逆,名曰食厥。證必昏迷不醒,肢不能舉,氣口脈形急大,或沉伏為辨。先以鹽湯探吐,吐不出者危,再以和平消導治之,如二陳湯加枳、樸、楂、曲。又有男女交接而厥脫者,多致不救,男子名脫陽,宜參附湯加鹿茸,其死後陽事不倒:女子名脫陰,宜參附湯,合龜鹿二仙膠。或夢中遺泄而脫者,名脫元,其陽必舉,精必遺泄,形容猶帶喜笑。

體溫者,宜參附湯加熟地,急煎灌救之;體冷則不治矣。

秀按,《內經》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必肢冷脈沉微數,或雖數無力」,然似熱非熱之證尤多,故凡手足逆冷,而脈證無實熱者,即寒厥也,宜益元湯、附子理中湯。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必先多熱,脈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或煩躁便閉,形證多昏冒。因乘醉入房,濕熱下陷,酒氣慓悍,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令人發厥,宜壯水之主,六味地黃湯。以足三陽起於足趾之端,足三陰聚於足心之下,故熱厥必從足下始,而陰虛之病,足心多熱也。寒厥必起於足五趾,而上行於膝。所以陽虛之病,四肢多不溫也。故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合王太僕「壯水之主,以制陽亢;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也。《經》云: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者暴死。又云: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或曰腎厥。沈又彭云:厥證卒倒,是下氣逆上之病。《經》云: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言氣復返於下,非散而復聚之謂。首章言病狀,次章言病因,一由於腎,一由於肝也。《經》言內奪,病發於腎,腎臟藏精,即真陰也,而真陽亦寓矣。腎絡上挾舌本,陽喜升浮,藉陰涵吸。若內奪其精,則陽氣無依,升浮於上,涎隨氣逆,填塞舌絡,故舌瘖不能言。陽氣既升而下焦存陽必微,故足痱不能履。倘能絕欲戒怒,猶未至大厥也。《經》云:大怒病發於肝也。肝為風木之臟,性最喜升,其絡循喉嚨之後,上至巔頂,精血足則肝陽有所附,雖怒亦不至大厥。惟精血衰少之人,失於涵蓄,肝陽本自易動,怒則勃然而上,通身之氣血隨之,則下焦之氣脫矣,故卒倒。上焦之氣壅矣,故不言。是名大厥,又名暴厥,此解甚是。吳云峰云: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傷胃,或飢不得食,蛔求食而上攻。或外感證,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乾口燥,漱水不欲咽,煩躁昏亂,手足逆冷,不省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茯苓、炒川椒、烏梅、生薑)治之,勿用甘草,勿食甜物。蓋蛔蟲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得辛則伏故也。亦有食填太陰,脘腹痛而吐蛔者,溫中化滯為宜。厥證身溫汗出,入腑者生,身冷唇青,入臟者凶。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紅赤者生,青黑者死。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痰涎者死。如口開手撒,五臟絕症已見一二,惟大劑參耆,兼灸氣海丹田,間有得生者。

白話文:

第二節,傷寒轉厥

痰厥是指突然感到氣悶、痰鳴,並伴有吐涎、肢體冰冷,脈象沉滑的症狀。病情嚴重者會昏迷不醒,稱為「痰中」;病情較輕者則會逐漸清醒,稱為「痰厥」。治療應服用導痰湯(由半夏、南星、枳實、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組成),或在四君子湯中加入竹瀝和薑汁。屍厥則是由於感染了不正之氣(例如,到墳墓、廟宇,或參與喪葬等場合)所引起的。症狀表現為突然肢體冰冷、口緊閉、昏迷、胡言亂語。治療方法是服用蘇合香丸,並用薑汁調服,同時用醋炭熏鼻,可以幫助患者迅速清醒。

氣厥的症狀分為兩種:氣虛和氣實。氣實型表現為形體充盈,突然倒地,肢體冰冷,沒有唾液,脈象沉弦或隱伏。治療應以順氣調肝為主,可以使用四磨飲、烏藥順氣湯等方劑。這與中風伴隨身溫、痰涎多的症狀大不相同。氣虛型則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青白,脈象微弱,肢體微冷。治療應以大補元氣為主,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方劑。

血厥的症狀也分為兩種:血逆和血脫。血逆型通常發生在產後,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血液逆流,應先調理氣機,與薄厥相似,氣順則血行,病情嚴重者宜用桃仁承氣湯。血脫型則表現為大量嘔吐、出血,或產後惡露過多不止,導致氣隨血散,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治療應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來收斂氣血,並緊急服用大劑量的獨參湯,以達到益氣止血的目的。因飲酒過度引起的稱為酒厥,可用葛花解酲湯治療。

因飲食過飽引起的稱為食厥。飲食過飽後,如果再受風寒或情緒激動,食物積滯於胸中,胃氣運行不暢,就會突然出現厥逆的症狀,稱為食厥。症狀表現為昏迷不醒,肢體不能抬舉,呼吸、脈象急促有力,或沉伏無力。治療應先用鹽湯催吐,吐不出者病情危急,再用平和的消導藥物治療,例如在二陳湯中加入枳實、厚樸、山楂、神麴。此外,還有因男女交合而導致厥脫的,多數難以救治。男子稱為脫陽,宜用參附湯加鹿茸治療,即使死亡後陰莖也不會勃起;女子稱為脫陰,宜用參附湯加龜鹿二仙膠治療。因夢中遺精而導致厥脫的,稱為脫元,患者的陰莖會勃起,精液會遺泄,面色卻仍帶有喜悅的表情。

體溫者,宜用參附湯加熟地黃,快速煎煮灌服急救;體冷則難以治療。

秀按: 《內經》中所說的「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必肢冷脈沉微數,或雖數無力」,但臨床上類似熱證而非熱證的現象很多。因此,凡是手足冰冷,而脈象和症狀並無實熱者,都屬於寒厥,宜用益元湯、附子理中湯治療。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必然先有發熱症狀,脈象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或煩躁便秘,症狀多昏冒。因醉酒後房事,濕熱下陷,酒氣逼人,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導致厥證,宜壯水之主,服用六味地黃湯。因為足三陽經起於足趾,足三陰經聚於足心,所以熱厥必然從足部開始,而陰虛的病人,足心多熱;寒厥必然從足趾開始,向上蔓延至膝蓋,而陽虛的病人,四肢多不溫。因此,寒厥應補陽,熱厥應補陰,這正符合王太僕「壯水之主,以制陽亢;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療方法。《內經》說:血與氣同時上衝則為大厥,厥證者暴死。又說:內奪而厥,則為瘖痱,這是腎虛,也稱為腎厥。沈又彭說:厥證突然昏倒,這是下焦之氣逆上所致。《內經》說: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意思是氣復返於下,並不是指氣散開後又聚集的意思。第一章講病症,第二章講病因,一由於腎,一由於肝。內經說內奪,病發於腎,腎藏精,即真陰,而真陽也寓於其中。腎經上絡舌本,陽氣喜上升,需要陰氣涵養吸納。如果內奪其精,則陽氣無所依託,上浮於上,涎液隨氣逆上,阻塞舌絡,所以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陽氣上浮,下焦陽氣必然微弱,所以足部冰冷不能行走。如果能夠節慾戒怒,還可以避免大厥。內經說:大怒病發於肝。肝屬風木,性喜升發,其經絡循喉嚨之後,上達頭頂。精血充足,肝陽有所依託,即使生氣也不會導致大厥。只有精血衰少的人,失於涵養,肝陽本來就容易亢奮,生氣則勃然而上,全身氣血隨之而動,則下焦之氣脫落,所以昏倒。上焦之氣壅塞,所以不能說話,這就是大厥,也叫暴厥,這個解釋很對。吳雲峰說:蛔厥是指平素有蛔蟲在胃中的人,又感受寒邪傷及胃氣,或飢餓不能進食,蛔蟲尋找食物而上攻,或者外感疾病,不應發汗而妄行發汗,以致胃氣虛寒,蟲體上入膈間,舌乾口燥,漱水也不想吞嚥,煩躁昏亂,手足冰冷,不省人事,甚至吐出蛔蟲,治療應使用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茯苓、炒川椒、烏梅、生薑),禁用甘草,忌食甜食。因為蛔蟲喜甜而動,喜苦而安,喜酸而靜,喜辛而伏。也有因飲食積滯太陰,脘腹疼痛而吐出蛔蟲者,宜溫中化滯。厥證伴有身溫汗出者,入腑者生,身冷唇青者,入臟者凶。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紅赤者生,青黑者死。不論是清醒還是昏迷,是初病還是久病,突然吐出紫紅色痰涎者死。如果口張開,手撒開,五臟絕症已顯露一二,只有用大劑量的參、耆,配合灸刺氣海、丹田穴位,才可能偶有起死回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