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3)
第六章傷寒脈舌 (3)
1. 第二節,部分
由是以推,兩寸主上焦,心生血而主脈,肺藏氣而朝百脈,血氣者人之神,則左右不能畸輕畸重,故通稱寸口;兩關主中焦,《內經》謂「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診法一以胃氣為本,趺陽即陽明之衝陽,故特稱趺陽,其注意專重右關;兩尺主下焦,為脈道根中之根,內腎陰器之攸關,故特稱少陰,其注意專重左尺。詢先得我心之導師,此為診脈活法推求之要訣。
秀按,喻西昌釋仲景平脈首條曰:條中明說三部,即後面趺陽、少陰,俱指關、尺而言,然何以只言趺陽、少陰,蓋兩寸主乎上焦,營衛之所司,不能偏於輕重,故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陽;兩尺主乎下焦,腎之所司,宜重在左,故言少陰,與俞氏所見皆同。
廉勘,陳修園《傷寒論讀法》云:仲景一部書,全是活潑之天機。凡寸口與趺陽、少陰對舉者,其寸口是統寸關尺而言;與關尺並舉者,是單指關前之寸口而言。然心營肺衛,應於兩寸,即以論中所言之寸口,俱單指關前之寸口而言,亦未始不可。足太谿穴屬腎,趺陽穴屬胃,仲景用少陰、趺陽字眼,猶云腎氣、胃氣。少陰診之於尺部,趺陽診之於關部,不拘拘於穴道上所診,亦何不可。然仲景不言關、尺,只言少陰、趺陽者何也?蓋兩寸主乎上焦,營衛之所司,不能偏輕重,故可以概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左統於右,若剔出右關二字,執著又不賅括,不如只言趺陽之為得;兩尺主乎下焦,兩腎之所司,右統於左,若剔出左尺二字,執著又不賅括,不如只言少陰之為得。至於人迎穴在喉結,為足陽明之動脈,診於右關,更不待言矣。而且,序文指出三部二字,醒出論中大眼目,其說與俞氏所見亦同。若論脈位不必拘分,亦難盡驗,真多診識脈,閱歷有得之言。昔吳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故診察脈位,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全在臨診時一片靈機。又按英醫合信氏日:中國所分三部九候,實難憑信。蓋周身脈管,皆由心系總管而出,散布四肢百體,流行貫通,豈兩手寸許之管,五臟六腑遂遍繫於此耶。且直通一貫,何以知三指分部,寸關尺必不紊耶。故謂一脈可驗周身之病則可,謂某部之脈,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合二說而觀之,手脈分寸關尺,按部可知其內臟病所,卻是一疑問題。考總脈管由心左下房而出,直插上房,而上離二寸許,即回屈而下,變作一拱,拱之上,歧為三大支:左二右一,離右支寸許,復歧為二,一由頸右達腦,一由右肩達手,此即右手寸口脈之源也。其左二支,一由頸左達腦,一由左肩達手,此即左手寸口脈之源也。周身皆有動脈,寸口獨分三部之理由,惟唐容川解釋,語尚明通,試節述其說曰:脈為血脈,西醫名為脈管。脈管之內,《內經》名營;脈管之外,皆其網膜,《內經》名腠理,為衛氣往來之所。故診脈有單論脈管者,脈管只是一條,數則均數,遲則均遲,細則均細,大則均大,皆是應心而動,故無三部之分。知此,則凡脈管中營分所主者,如小、散、芤、澀、革、弱等脈理均可識矣。亦有單論氣分者,氣附脈行,脈動而氣亦應之,氣升則脈浮,氣降則脈沉,氣盛則脈洪,氣衰則脈微,皆是隨氣呈露,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異,隨氣之部分,而異其強弱,所以有三部之別。知此,則凡脈管外氣分所主者,如弦、緊、滑、濡、牢、結等脈理均可識矣。總之,辨脈能知氣在脈外,血在脈中,脈之動根於心,氣之原生於肺,於仲景一切脈法,自然貫通。
白話文:
【第二節,部分】
由此推論,兩寸脈主要對應上焦。心臟生成血液並主導脈絡運行,肺臟蘊藏氣機並統攝周身脈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因此左右寸脈不宜偏重某一側,故統稱為「寸口」。
兩關脈主要對應中焦。《內經》提到「胃是水穀匯聚之處,五臟六腑的精氣皆源自胃,其變化顯現於氣口」,所以診脈時以胃氣為根本依據。趺陽脈即足陽明經的衝陽穴脈象,因此專稱「趺陽」,診斷重點在右關部。
兩尺脈主要對應下焦,是脈象根源中的核心,與腎臟及生殖機能密切相關,故專稱「少陰」,診斷重點在左尺部。曾請教與我理念相通的導師,此為靈活運用診脈法則的關鍵要領。
秀按
喻西昌解釋張仲景《平脈法》首條時說:條文明確提出三部脈象,後文提及的趺陽、少陰皆指關尺部。但為何只強調趺陽與少陰?因兩寸脈屬上焦,主導營衛氣血運行,不可偏廢,故統稱「寸口」;兩關脈屬中焦,脾胃功能顯現於右關,故專提「趺陽」;兩尺脈屬下焦,腎氣顯現於左尺,故專提「少陰」,此看法與俞氏觀點一致。
廉勘
陳修園在《傷寒論讀法》中指出:仲景全書貫穿著靈活的自然機理。凡文中將「寸口」與「趺陽」「少陰」並列時,寸口泛指寸關尺三部;若與關尺明確區分,則僅指關前寸部。不過因心主營血、肺主衛氣反映於兩寸,即使將文中的「寸口」狹義解釋為關前寸部亦無妨。足太谿穴屬腎,趺陽穴屬胃,仲景用「少陰」「趺陽」實指腎氣與胃氣。少陰脈診於尺部,趺陽脈診於關部,不必拘泥於穴位診察。但仲景為何不直言關尺而用少陰、趺陽?因上焦營衛平衡不宜偏頗,故統稱寸口;中焦脾胃氣機左從屬於右,若單提右關恐失全面,不如用「趺陽」涵蓋;下焦腎氣右從屬於左,若單提左尺亦不周全,故以「少陰」統稱。至於人迎穴屬足陽明動脈,自然診於右關。序言點出「三部」二字,正是全書核心,此說亦與俞氏相合。脈位劃分本不必過於拘泥,需憑實際診斷經驗調整。昔吳草廬言:醫者將寸關尺硬劃分為心脈、肺脈等並不精確。十二經絡氣血皆經手太陰肺經反映於寸口,分部位僅為推測他臟氣機。脈氣始於肺終於肝復歸於肺,肺為氣機出入口,故稱「氣口」為六脈樞紐,可察全身狀況。診脈時需靈活掌握「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辯證原則。另有英醫合信氏認為:中國的三部九候診法難以確證,因全身血管皆源於心臟主幹,流布周身,豈能僅憑手腕寸許動脈斷定各臟腑病變?血管本為連續整體,三指分部未必精準,單一脈象可反映全身狀況,但斷言某部脈必對應某經病症則不科學。綜觀二說,寸口脈分三部診斷內臟病症確實存在疑義。考證心血管結構:主動脈自心左下房上行後彎折成弓,分支為左二右一三大支,右支再分兩道至右腦與右手(即右寸口脈源),左二支分別至左腦與左手(即左寸口脈源)。雖然全身皆有動脈,唯唐容川對寸口分三部的解釋較為合理:脈管本質是單一管道(營血層面),其速率、粗細變化皆隨心而動,故無分部差異;但氣機運行(衛氣層面)會使脈象呈現浮沈洪微等變化,因氣機分布有區域強弱,故形成三部差異。掌握「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脈動源心,氣化司肺」的原則,便能貫通仲景脈法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