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2)
第六章傷寒脈舌 (2)
1. 第二節,部分
《內經》云:善診者,按脈先別陰陽,審其清濁而知部分,按尺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又云: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脈位也。射者,言十二經之血氣,皆自下而射於其上,故《經》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迫之使射,營周於身者,則由於心,故《經》曰:心主脈。
脈之所以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者,則在於經絡,故經曰經脈,絡曰絡脈。經起中焦,恆隨營氣下行極而上,故其診在寸;絡起下焦,恆附營氣上行極而下,故其診在尺。《經》故曰:經絡皆實,寸脈急而尺緩。經虛絡滿者,尺部熱滿,脈口(即寸口)寒澀;經氣有餘,絡氣不足者,脈口熱滿,尺部寒澀。
而經脈絡脈之往來運行,如環不絕者,則在於肺,故《內經》云: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又云,人一呼脈再行,一吸脈再行,蓋一呼一吸為一息,脈來一息四至為平脈。診脈之道,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之生死者,則宗《難經》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營衛相會,為五臟六腑所終始,故獨取寸口(即寸關尺三部)。
至若兩手寸關尺脈位,分配臟腑部分,《內經》雖有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季脅包藏臟腑),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中(內外者,一部中之內外,浮為外,沉為內,非兩條脈也)。辨見《金鑑》,柯韻伯云:凡臟腑近背者,皆候於外;近腹中者,皆候於內。《金鑑》謂:五臟皆當候於內,六腑皆當候於外,《內經》內外字,是傳寫之誤。
中附上(關部),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按心、肺居膈上,肝、脾、腎居膈下,五藏俱注於膈,肝、脾、腎、膽、三焦,俱貫膈而上,心、心包絡、腎、三焦、腸、胃之脈,俱從膈而下,是膈為十一經必由之道);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寸部),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關前以候前,關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之明文。但細觀《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各有支別,而實一氣貫通。故特藉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臟六腑經氣之有餘不足,診病之表裡寒熱、氣血虛實,區區一寸之脈位,不必拘分,亦難盡驗。
故予診脈分部之法,首尊《內經》陰陽清濁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分而輕清者,皆側重於寸口;主裡、主血、主下屬陰,分而重濁者,皆側重於尺部。次遵仲景《傷寒論》脈法,以寸口、趺陽、少陰三者並列而論,是即寸關尺三部之別號,蓋推測仲景撰用《八十一難》,及「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慨然嘆其才秀」之語氣,知仲景亦必取寸關尺三部為診法。
白話文:
第二節,部分
《內經》提到:精通診脈的人,按脈時首先分辨陰陽,審察氣血的清濁以瞭解部位,再從寸、關、尺的浮沈滑澀判斷病症所在。又說:寸脈對應上焦,關脈對應中焦,尺脈對應下焦,這是說明三焦的脈象位置。「射」指的是十二經脈的血氣由下向上運行,因此《內經》說:「氣口成為寸脈,用以判定生死。」而推動血氣運行全身的力量源自心臟,因此《內經》也說:「心主導脈象。」
脈象之所以能陰陽相連,循環不息,關鍵在於經絡。經脈從中焦開始,跟隨營氣向下運行至極點後再上升,因此診斷部位在寸脈;絡脈從下焦開始,依附營氣上行至極點後再下降,因此診斷部位在尺脈。所以《經》中提到:「經絡氣血皆充足時,寸脈急促而尺脈緩和。」若經脈虛而絡脈滿,尺脈部位會感覺熱而充盈,寸脈部位則寒而澀滯;若經氣有餘而絡氣不足,寸脈部位會熱而滿,尺脈部位則寒而澀。
經脈和絡脈的循環運行,如同圓環無始無終,關鍵在於肺臟。因此《內經》說:「脈氣流注於經脈,經氣歸於肺,肺統領全身脈絡。」又說,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也跳動兩次,因此一呼一吸為一息,脈搏一息跳動四次為正常脈象。診脈的方法獨取寸口,以此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機死症,依據的是《難經》所說:「寸口是脈氣匯聚之處,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營氣與衛氣在此交會,是五臟六腑氣血循環的終始,因此獨取寸口(即寸、關、尺三部)。」
至於兩手寸、關、尺脈位對應臟腑的分法,《內經》記載:「尺部兩側對應季脅(季脅包裹臟腑),尺脈外側反映腎臟,內側反映腹部。」(「內外」指同一部位浮取為外,沈取為內,並非兩條不同的脈。)《醫宗金鑑》中柯韻伯進一步解釋:「靠近背部的臟腑,脈象反映於外側;靠近腹部的臟腑,脈象反映於內側。」《金鑑》則認為五臟應診於內側,六腑應診於外側,並指出《內經》中「內外」的表述可能是傳抄錯誤。
關脈部分,左手外側對應肝臟,內側對應膈膜(心、肺位於膈上,肝、脾、腎位於膈下,五臟脈氣皆貫注於膈膜,且肝、脾、腎、膽、三焦的脈絡皆穿過膈膜上行,心、心包絡、腎、三焦、腸、胃的脈絡則從膈膜下行,因此膈膜是十一經脈必經之地);右手外側對應胃,內側對應脾臟。寸脈部分,右手外側對應肺臟,內側對應胸中;左手外側對應心臟,內側對應羶中(心包區域)。
「前部脈象反映身體前側,後部脈象反映身體後側。」寸脈以上對應胸喉部位,尺脈以下對應少腹、腰、腿、膝、腳等部位。不過仔細研究《靈樞》可發現,雖然經脈各有起止和分支,但實際上彼此連貫相通。因此,特別藉由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來觀察五臟六腑經氣的盛衰,診斷病症的表裏寒熱、氣血虛實。小小一寸的脈位,不需過度拘泥區分,也難以完全驗證所有細節。
因此,我的診脈方法首先遵循《內經》陰陽清濁的原則:凡是主表、主上部、主氣、屬於陽的輕清之氣,側重於寸脈;主裏、主血、主下部、屬於陰的重濁之氣,側重於尺脈。其次依照張仲景《傷寒論》的脈法,將寸口、趺陽、少陰三脈並列討論(這實際上是寸、關、尺三部的別稱)。推測張仲景參考《八十一難》,並受扁鵲診治虢國太子的啟發,可知他也必定採用寸、關、尺三部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