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
第六章傷寒脈舌 (1)
1. 第六章傷寒脈舌
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茲又一再叮嚀,重語以申明之,誠以切脈、辨舌為臨證斷病、醫生行道之必要。證有疑似憑諸脈,脈有疑似憑諸舌。前論只詳六經脈舌,而切脈則診法若何,部分若何,常脈、怪脈若何;辨舌則形質若何,苔色若何,真苔、假苔若何,未曾一一申論,故特分切脈舉要、辨舌舉要兩道,以作臨病之指南針,然脈理精微,心中易了,指下難明;舌色顯著,既能目觀,又可手捫,辨舌較切脈尤為易。
舌色之確切,究不同脈理之微茫,但其苔之易於變化,較脈象為尤速,即假苔、染苔,亦必細觀而詳問。故臨病切脈辨舌,全憑活法推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驗多,心思細,自能得診中三昧,今試晰言其要。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進一步探討傷寒的脈象與舌象,這兩個主題已在先前的討論中有所涉及,但由於它們對於醫生在診斷疾病和實踐醫學理論上的重要性,我們再次強調並詳細說明。在診斷過程中,當病情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時,我們可以依靠脈象來判斷;同樣地,當脈象有疑慮時,我們可以參考舌象來確認。
在過去的討論中,我們主要聚焦在六經的脈象與舌象,然而對於如何進行脈診,脈象的部位,正常脈象和異常脈象,以及舌象的形狀,苔色,真苔和假苔等問題,我們並未深入探討。因此,我們特別分為「脈診舉要」和「舌診舉要」兩部分,作為醫生面對疾病時的指導原則。
然而,脈理的微妙之處,心中理解容易,但要在手指下清晰呈現卻難;而舌象的顯著特性,不僅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手觸摸,因此,辨識舌象比脈診更為直觀易懂。
舌象的確切性,確實與脈理的微妙有所不同,但是舌苔的變化速度比脈象更快,即使是假苔或染苔,也必須細心觀察並詳細詢問病史。因此,在實際診斷中,脈診和舌診完全依賴靈活的診斷技巧,這種技巧只能靠心領神會,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只有經驗豐富,心思細膩的人,才能掌握診斷的精髓。現在我們嘗試清晰地闡述其關鍵點。
2. 甲、切脈舉要
3. 第一節,診法
切脈時,男先診左,女先診右。以中指先按關部(即手掌後高骨下,動脈應指處),次下前後二指,前指按寸口,後指按尺部。人長則疏排三指,人短則密排三指。人瘦則肌肉薄,宜輕取;人肥則肌肉厚,宜重取。初排指於皮膚上,輕手診之曰浮舉。浮以候神,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為有神;浮舉無力而渙散者,為無神。
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診之曰中尋,中以候胃,凡脈中候有力,應手中和而搏指者,為有胃;中候雖有力,應手急勁而勒指者,為無胃。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重手診之曰沉按。
沉以候根,凡脈沉按有力有神,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為有根;沉按無力無神,不應指而加入灰中者,為無根;沉按寸口數大,兩尺弦勁勒指者,亦為無根;沉按寸口應指,兩尺沉微欲絕者,尤為無根,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至證之陰陽寒熱,在沉按中區分,為予數十年曆驗之秘訣。
總之,脈以胃、神、根三字為最要,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
秀按,十二經動脈,上部動脈在頭,中部動脈在手,下部動脈在足,是為三部。一部三候,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太陰之太谿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下部天,女子則取太衝;下部人,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仲景謂之趺陽。此為《內經》「三部九候」之診法。迨戰國時秦越人出,著《八十一難經》,曰: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從此脈皆診於兩手,以圖簡便。俞氏雖亦從《難經》診法而和盤托出,洵診法之要訣也。
白話文:
[第一節,診斷方法]
在進行脈診時,男性應先診左手,女性則先診右手。首先,使用中指按壓關部(位於手掌後方的高骨下方,可感受到動脈跳動的位置),接著再以前後兩指相輔,前指按在寸口,後指則放在尺部。對於身材較高大的人,三指應較為鬆散地排列;反之,身材較矮小的人,三指應較緊密地排列。對於瘦弱的人,由於肌肉較薄,應輕柔地探查;對於體型較豐滿的人,由於肌肉較厚,需較用力地探查。
當手指剛接觸到皮膚時,輕輕地探查稱為"浮舉"。通過"浮舉"來判斷病人的精神狀態,若脈象浮舉有力但不強烈急促,代表病人精神狀態良好;反之,若脈象浮舉無力且散漫,則表示精神不佳。
進一步地,將手指放置在皮膚與肌肉間,稍加重力道探查,稱為"中尋"。"中尋"用以判斷胃的狀況,若脈象在中間部位有力,手感柔和且搏動正常,表示胃功能正常;反之,若手感過於急促且使手指感到壓迫,則表示胃功能不佳。
最後,用力地將手指按至肌肉下方,接近筋骨的部位,稱為"沉按"。"沉按"用以判斷根本,若脈象在深層有力且有精神,能順應手指,如同按壓在鼓面上,表示根基穩固;反之,若脈象在深層無力且無精神,不能順應手指,如同陷入灰堆中,則表示根基不穩。若在寸口部位"沉按"時,脈象顯示為數大且兩尺弦勁,同樣表示根基不穩;若在寸口部位"沉按"時,脈象顯示為兩尺沉微欲絕,更是表示根基極度不穩,因為兩尺部位被認為是根基中的根基。在辨別陰陽寒熱的證狀時,應在"沉按"過程中加以區分,這是本人數十年經驗的獨家祕訣。
總結來說,在脈診中,胃、神、根這三個要素至為關鍵,這是診斷寸關尺九候的重要訣竅。
根據我的理解,人體的十二條經絡,其動脈分佈在頭、手、足三個部位,稱為三部。每個部位又細分為三個不同位置,共計九個位置。頭部的天位,即兩側額頭的動脈,屬於足少陽膽經的頷厭穴;頭部的地位,即兩側面頰的動脈,分別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地倉穴和大迎穴;頭部的人位,即耳前的動脈,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和髎穴。手部的天位,即手腕的太淵穴和經渠穴,屬於手太陰肺經;手部的地位,即虎口的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手部的人位,即腕部的神門穴,屬於手少陰心經。足部的天位,即足內踝上方的五里穴,屬於足厥陰肝經;足部的地位,即腳底的太谿穴,屬於足太陰脾經;足部的人位,即大腿內側的箕門穴,同樣屬於足太陰脾經。足部的天位用以判斷肝臟的狀況,地位用以判斷腎臟的狀況,人位用以判斷脾胃氣血的狀況;手部的天位用以判斷肺臟的狀況,地位用以判斷胸中氣血的狀況,人位用以判斷心臟的狀況;頭部的天位用以判斷頭部氣血的狀況,地位用以判斷口腔及牙齒的狀況,人位用以判斷耳朵和眼睛的狀況。對於女性,足部的天位應採用太衝穴;對於胃氣的判斷,則應在足陽明胃經的衝陽穴進行,此穴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趺陽。以上所述即為《黃帝內經》所載的"三部九候"診法。到了戰國時期,秦越人著有《八十一難經》,其中提到脈象診斷有三部九候,三部分別為寸、關、尺,九候則是指浮、中、沉。自此之後,脈診主要在雙手進行,以便於操作。雖然俞氏亦遵循《八十一難經》的診法,但這確實是脈診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