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1)

1. 第六章傷寒脈舌

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茲又一再叮嚀,重語以申明之,誠以切脈、辨舌為臨證斷病、醫生行道之必要。證有疑似憑諸脈,脈有疑似憑諸舌。前論只詳六經脈舌,而切脈則診法若何,部分若何,常脈、怪脈若何;辨舌則形質若何,苔色若何,真苔、假苔若何,未曾一一申論,故特分切脈舉要、辨舌舉要兩道,以作臨病之指南針,然脈理精微,心中易了,指下難明;舌色顯著,既能目觀,又可手捫,辨舌較切脈尤為易。

舌色之確切,究不同脈理之微茫,但其苔之易於變化,較脈象為尤速,即假苔、染苔,亦必細觀而詳問。故臨病切脈辨舌,全憑活法推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驗多,心思細,自能得診中三昧,今試晰言其要。

白話文:

《第六章 傷寒脈舌詳解》

脈象與舌診的要領已在前文的總論中說明,此處再次強調,反覆叮嚀以加深理解。因為切脈與辨舌是醫師臨床診斷、行醫實踐的重要依據。當症狀相似難以判斷時,需依靠脈象;而脈象模糊難辨時,則需觀察舌象。先前總論雖詳述六經辨證的脈舌特徵,但未具體說明:切脈時的診斷方法、部位區分、常脈與異常脈的差異;辨舌時的形體質地、苔色特徵、真苔與假苔的區別等細節。因此特別分成「切脈舉要」與「辨舌舉要」兩部分,作為臨床診治的指南。

脈學理論深奧,心中雖能理解,實務操作卻不易掌握;舌象則較為直觀,既能用眼睛觀察,還可用手觸摸確認,相較於切脈更易辨識。舌色的判斷雖比脈象具體,但舌苔變化迅速,甚至可能出現假苔或染苔,必須仔細觀察並詳細詢問患者。臨床診治時,需靈活運用脈診與舌診,這些經驗需心領神會,難以言傳。唯有累積豐富經驗、心思縝密,才能領悟診斷精髓。以下將具體說明其中要領。

2. 甲、切脈舉要

3. 第一節,診法

切脈時,男先診左,女先診右。以中指先按關部(即手掌後高骨下,動脈應指處),次下前後二指,前指按寸口,後指按尺部。人長則疏排三指,人短則密排三指。人瘦則肌肉薄,宜輕取;人肥則肌肉厚,宜重取。初排指於皮膚上,輕手診之曰浮舉。浮以候神,凡脈浮舉有力不勁疾者,為有神;浮舉無力而渙散者,為無神。

繼乃排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診之曰中尋,中以候胃,凡脈中候有力,應手中和而搏指者,為有胃;中候雖有力,應手急勁而勒指者,為無胃。終則重指切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重手診之曰沉按。

沉以候根,凡脈沉按有力有神,能應指而如按鼓上者,為有根;沉按無力無神,不應指而加入灰中者,為無根;沉按寸口數大,兩尺弦勁勒指者,亦為無根;沉按寸口應指,兩尺沉微欲絕者,尤為無根,以兩尺為根中之根也。至證之陰陽寒熱,在沉按中區分,為予數十年曆驗之秘訣。

總之,脈以胃、神、根三字為最要,此診寸關尺九候之要訣。

秀按,十二經動脈,上部動脈在頭,中部動脈在手,下部動脈在足,是為三部。一部三候,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太陰之太谿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下部天,女子則取太衝;下部人,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仲景謂之趺陽。此為《內經》「三部九候」之診法。迨戰國時秦越人出,著《八十一難經》,曰: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從此脈皆診於兩手,以圖簡便。俞氏雖亦從《難經》診法而和盤托出,洵診法之要訣也。

白話文:

第一節,診法

切脈時,男性先診左手的脈象,女性則先診右手的脈象。醫師先用中指按在關部(即手掌後高骨下的動脈搏動處),接著放下前後二指,前指按在寸口,後指按在尺部。身材高大的人,三指排布可稀疏些;身材矮小者,則應緊密些。消瘦者肌肉較薄,宜輕按;肥胖者肌肉較厚,需稍重按。

診脈時,先將手指輕放於皮膚上,稱為「浮舉」。浮舉可觀察脈象的神氣:若脈象浮舉有力且不急促,表示有神;若浮舉無力且散亂,則為無神。

接著,手指稍微用力按壓至皮膚下、肌肉之間,稱為「中尋」。中尋用以判斷胃氣:若中候脈搏有力,輕柔和緩且清晰可觸,表示有胃氣;若中候脈搏雖有力,卻顯得急勁勒指,則無胃氣。

最後,重按至肌肉下、筋骨之間,稱為「沈按」。沈按可判定脈象的根本:若沈按時脈搏有力有神,如擊鼓般明確,表示有根;若沈按無力且模糊,猶如按在灰中,則為無根。此外,若沈按寸口脈數大,而兩尺部脈弦緊勒指,亦屬無根;若寸口脈雖明顯,但兩尺脈微弱欲絕,更是無根,因兩尺脈乃根本中的根本。診斷時,陰陽寒熱可在沈按中區分,這是數十年經驗的關鍵。

總之,脈象的「胃、神、根」三點最為重要,亦是診察寸關尺九候的基本要訣。

※註解:
十二經脈的動脈分布可分為三部:上部在頭部,中部在手部,下部在足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 上部:天候為兩額的動脈(足少陽膽經的頷厭穴)、地候為兩頰動脈(足陽明胃經的地倉、大迎穴)、人候為耳前動脈(手少陽三焦經的和髎穴)。
  • 中部:天候為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經渠穴;地候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人候為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
  • 下部:天候為足厥陰肝經的五里穴(女子取太衝穴);地候為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人候為足太陰脾經的箕門穴(胃氣可觀察足陽明胃經的衝陽穴,仲景稱之為趺陽)。下部天候判斷肝氣,地候判斷腎氣,人候判斷脾胃之氣;中部天候判斷肺氣,地候判斷胸中氣,人候判斷心氣;上部天候判斷頭角氣,地候判斷口齒氣,人候判斷耳目氣。

此為《內經》所記載的「三部九候」診法。戰國時,名醫秦越人(扁鵲)於《難經》中提出另一種簡化方式,將三部定為寸、關、尺,九候分為浮、中、沈,此後多以雙手脈診為主。本文雖採《難經》脈法,但同時揭示傳統診法的精髓,實為診脈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