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3)

1. 第四節,傷寒兼瘧(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

【脈】弦而滑,此《金匱》所謂「瘧脈自弦」也。滑則為痰,故俗稱「無痰不成瘧」。

【治】必以消痰為主。在肺胃,先與越婢加半夏湯,開肺和胃;繼與柴胡枳桔湯加炒川貝三錢、炒常山二錢,劫而截之。在膜原,先與柴胡達原飲,和解三焦;繼與大柴胡湯加檳榔三錢,和解兼下,痰除則瘧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戰時,間有痰迷清竅,昏厥不語者,最險,急與淡薑湯調下《局方》妙香丸,開竅導痰以救之。救之稍緩,老年及小兒每多痰壅氣閉而死。

四、食瘧

【因】飲食不節,飢飽不常,胃氣受傷而成,恣食瓜果油膩者獨多。

【證】胸滿腹痛,噯腐吞酸,噫氣惡食,食即嘔逆,寒熱交作。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

【脈】右緊盛,或滑而有力,此《內經》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俗稱「無食不成瘧」是也。

【治】當分緩急輕重,勢緩而輕者,只須柴平湯加萊菔子二錢拌炒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錢,和解兼消。不應,則求其屬以消之。屬於瓜果,加公丁香七支、白蔻末七分;屬於油膩,加芒硝三分拌炒枳實二錢、炒山楂四錢。若羊肉積,非毛慄殼灰不能消;牛肉積非稻草灰汁不能化。

食消則瘧自除。若挾濕者,食雖消化,瘧仍不止,則用大橘皮湯溫化之;濕已化熱者,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之。勢急而重,脘腹刺痛脹悶者,必先用備急丸(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共研極勻,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不知,更服三丸,腹鳴吐下,便愈),或吐或瀉以逐之;繼與小柴胡湯,益氣以和解之。

五、陰虛瘧(統稱虛瘧)

【因】或素體陰虛而病瘧,或久瘧不愈而陰虛,然有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之別,當審其因而治之。

【證】胃陰虛者,申酉時寒熱交作,寒輕熱重,甚則但熱不寒,少氣煩郁,手足熱甚,氣逆欲嘔,肌肉消爍,口渴自汗。舌苔黃燥起刺,中有直裂。脾陰虛者,間日發瘧,寒熱自汗。發於未時者,至丑時而熱退;發於丑時者,至未時而熱退,面白神餒,聲微氣怯,心悸肢軟,肌肉消瘦,口乾不思飲,飲則嘔水,腹痛腸鳴。舌質粗澀,苔灰而干,或舌心雖灰,無甚苔垢。

肝陰虛者,瘧髮間日,日暮時寒輕熱重。發於申酉時者,每至寅卯時微汗而熱退,身體枯瘦,頭目暈眩,肢節痠痛,筋脈拘攣,腰痛溺澀,少腹脹滿。舌紫而赤,甚或紅如胭脂。腎陰虛者,間日發瘧,先熱後寒,寒短熱長,發於子時者,每至午時而熱方退淨。腰脊痠痛,心煩口燥,兩顴微紅,足後跟痛,甚或夢泄遺精,兩腿痿軟。

舌絳胖嫩,或舌黑燥而無刺。

【脈】右弦大而數者,《內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名曰癉瘧」是也。右弦軟細弱者,《內經》所謂「病至善嘔,嘔已乃衰,足太陰之瘧」也。左關尺弦小搏數者,《內經》所謂「腹中悒悒,小便如癃,足厥陰之瘧」也。左關尺沉細虛數者,《內經》所謂「病藏於腎,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名曰溫瘧」是也。

白話文:

第四節 傷寒兼瘧(又稱寒瘧,俗稱脾寒病)

脈象:脈弦而滑。《金匱要略》提到「瘧疾的脈象自帶弦脈」,滑脈表示有痰,因此俗話說「無痰不成瘧」。

治療:以化痰為主。

  • 痰在肺胃:先服用「越婢加半夏湯」,打開肺氣、調和胃氣;接著服用「柴胡枳桔湯」,加入炒川貝三錢、炒常山二錢,強力截斷病症。
  • 痰在膜原:先服用「柴胡達原飲」,調和三焦;接著服用「大柴胡湯」加入檳榔三錢,同時和解並通下,痰除則瘧疾自然停止。
  • 特別注意:肥胖者痰多,若在寒戰時痰迷心竅,導致昏迷不語,情況危急,應立即用淡薑湯送服《局方》妙香丸,開竅化痰搶救。若搶救不及,老人與小兒常因痰阻氣閉而死亡。

四、食瘧

病因:飲食不節制、飢飽不定,損傷胃氣,尤其過量食用瓜果或油膩食物。

症狀:胸悶腹痛、噯氣反酸、不想吃東西,吃後就嘔吐,寒熱交替發作。舌苔白膩且厚,或黃厚而膩。

脈象:右脈緊而盛,或滑而有力。《內經》說「飲食過量傷腸胃」,即俗稱「無食不成瘧」。

治療:分輕重緩急。

  • 輕緩者:服用「柴平湯」加萊菔子二錢、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錢,調和兼消食。若無效,則針對病因處理:
  • 因瓜果積滯:加公丁香七支、白蔻末七分。
  • 因油膩積滯:加芒硝三分炒枳實二錢、炒山楂四錢。
  • 羊肉積滯:需用毛栗殼灰化解;牛肉積滯則用稻草灰汁化解。
  • 食積消除後瘧疾自然停止。若兼有濕氣,食積消後瘧仍不退,則用「大橘皮湯」溫化濕氣;若濕已化熱,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熱洩火。
  • 急重症:脘腹刺痛脹悶,先服用「備急丸」(生大黃末、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蜜丸如綠豆大,每次三丸,若無效再服三丸,直到吐瀉緩解);隨後用「小柴胡湯」益氣調和。

五、陰虛瘧(總稱虛瘧)

病因:原本陰虛而患瘧,或瘧疾日久傷陰,分為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需辨證施治。

各型症狀與治療

1. 胃陰虛

  • 症狀:下午3-7點寒熱交替,熱重寒輕,甚至只熱不寒,氣短煩躁,手足發熱,噁心欲嘔,肌肉消瘦,口渴自汗。舌苔黃燥有裂紋。
  • 脈象:右脈弦大而數,屬《內經》所說「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的癉瘧。

2. 脾陰虛

  • 症狀:隔日發作瘧疾,寒熱出汗。發於下午1-3點者,半夜1-3點退熱;發於半夜1-3點者,下午1-3點退熱。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氣短心悸、肢體無力、口乾但不想喝水,喝水則嘔水,腹痛腸鳴。舌質粗糙,苔灰乾或中心灰而無垢。
  • 脈象:右脈弦軟細弱,屬《內經》提到的「足太陰之瘧」。

3. 肝陰虛

  • 症狀:隔日發瘧,傍晚寒輕熱重。若下午3-7點發作,凌晨3-5點微汗退熱。身體消瘦、頭暈目眩、關節痠痛、筋脈拘攣、腰痛排尿不暢、小腹脹滿。舌紫紅甚至如胭脂色。
  • 脈象:左關尺脈弦小搏數,屬《內經》「足厥陰之瘧」。

4. 腎陰虛

  • 症狀:隔日發瘧,先熱後寒,熱長寒短。若半夜11-1點發作,中午11-1點才完全退熱。腰脊痠痛、心煩口乾、兩顴微紅、腳跟痛,甚至夢遺、雙腿無力。舌深紅胖嫩,或黑燥無刺。
  • 脈象:左關尺脈沈細虛數,屬《內經》「病藏於腎」的溫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