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4)
第三編 證治各論 (24)
1. 第四節,傷寒兼瘧(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
【治】胃陰虛瘧,先與人參白虎湯加鮮石斛四錢,蔗漿、梨汁各一瓢沖,甘寒法以退其熱;繼與麥門冬湯加減(原麥冬三錢、西洋參二錢、生甘草八分、鮮官棗四枚、北秫米五錢、仙半夏一錢、建蘭葉三錢、鮮稻穗露一兩沖)甘潤法以救胃陰。
脾陰虛瘧,先與加味何人飲(生首烏四錢,潞黨參三錢,生黃耆二錢,歸身錢半,新會皮、蘇佩蘭各一錢,煨生薑五分,大南棗二枚),斂補法以截其瘧;繼與補陰益氣煎,滋補法以復其陰。
肝陰虛瘧,先與加減追瘧飲(生首烏四錢、當歸二錢、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青蒿腦錢半、生鱉甲五錢、銀胡錢半、地骨皮六錢、醋炒青皮八分,井水河水合煎),清斂法以截其瘧;繼與四物絳覆湯加陳阿膠二錢、炙鱉甲五錢,清滋法以濡血絡。腎陰虛瘧,先與阿膠黃連湯加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五錢,清斂法以截其瘧;繼與坎氣潛龍湯,滋潛法以復真陰。
六、勞瘧
【因】中氣素虛,遇勞即發,或一二月而愈,或半年一年不愈,或由禁截太早,或由口腹不慎。
【證】寒熱往來,病以時作。輕則晝發,發時短而漸早;深則夜發,發時長而漸晏,或間一日而發,或間二日而發。肢冷自汗,神倦嗜臥,寒重熱輕,食少便溏。舌苔白而嫩滑,或淡灰薄潤。
【脈】右細軟而弱,或虛大無力。多由勞役過度,飲食失節,內傷脾陽而發瘧也。
【治】法當補氣升陽以和解之,先與補中益氣湯加減,繼則健脾和胃以斂補之,四獸飲為主(別直參、炒於朮、浙茯苓、姜半夏各錢半,廣皮一錢,炙草六分,草果五分,烏梅二分,生薑一錢,紅棗四枚)。
七、郁瘧
【因】初病氣鬱,久必絡瘀,甚則累及陽維,皆能釀變瘧狀。
【證】寒熱如瘧,發作有時,胸滿脅痛,至夜尤甚,少腹脹滿,便溏不爽。舌色紫黯而潤,或舌邊紫而苔糙白。
【脈】左弦而澀,弦為氣鬱,澀則血結,此絡瘀在肝,肝病善作寒熱也。
【治】初與清肝達郁湯疏其氣;繼以加減小柴胡湯通其瘀,氣血調暢,寒熱自除;終用四物絳覆湯,養血濡絡以善其後。
八、胎瘧
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者為胎瘧,小兒尤多,紹俗通稱開行(「行」音「杭」)。
【因】發於初春冬季者,風寒居多;發於夏秋之間者,暑濕居多,其中多挾痰食。
【證】先寒後熱,熱已而汗,發作有時,胃鈍善嘔。因於風寒者,怕冷無汗,頭身俱痛,舌苔白薄而滑;因於暑濕者,體疼肢懈,熱多煩渴,舌苔黃白相兼;挾痰食者,咳嗽痰涎,噯腐吞酸,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若襁褓小孩,寒則戰慄,熱則氣怯神昏,狀如驚癇,當因時辨證,不可誤認為驚癇,妄用挑法。
【脈】弦緊、弦遲者,風寒變瘧也;弦洪、弦滯者,暑濕化瘧也。弦滑有力者,痰凝也;弦實有力者,食積也。
白話文:
第四節,傷寒兼瘧(一名寒瘧,俗稱脾寒病)
胃陰虛導致的瘧疾,先服用人參白虎湯,再加入鮮石斛四錢,蔗糖汁、梨汁各一瓢沖服,以寒涼之法退熱;接著服用加減後的麥門冬湯(原方麥冬三錢、西洋參二錢、生甘草八分、鮮官棗四枚、北秫米五錢、半夏一錢、建蘭葉三錢、鮮稻穗露一兩沖服),以甘潤之法滋養胃陰。
脾陰虛導致的瘧疾,先服用加味何人飲(生首烏四錢,潞黨參三錢,生黃耆二錢,當歸身錢半,川黃柏、蘇木各一錢,煨生薑五分,大棗二枚),以斂補之法止瘧;接著服用補陰益氣湯,以滋補之法恢復陰氣。
肝陰虛導致的瘧疾,先服用加減後的追瘧飲(生首烏四錢、當歸二錢、生白芍三錢、炙甘草五分、青蒿腦錢半、生鱉甲五錢、銀柴胡錢半、地骨皮六錢、醋炒青皮八分,用井水河水混合煎煮),以清斂之法止瘧;接著服用四物湯,再加入陳阿膠二錢、炙鱉甲五錢,以清滋之法滋潤血脈。
腎陰虛導致的瘧疾,先服用阿膠黃連湯,再加入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五錢,以清斂之法止瘧;接著服用坎氣潛龍湯,以滋陰之法恢復真陰。
六、勞瘧
原因:中氣本就虛弱,勞累後發病,有的持續一兩個月痊癒,有的持續半年一年不癒,可能是因為過早禁食或飲食不慎。
症狀:寒熱交替,疾病按時發作。輕者白天發作,發作時間短且逐漸提前;重者晚上發作,發作時間長且逐漸延後,或間隔一天發作,或間隔兩天發作。四肢冰冷自汗,精神倦怠嗜睡,寒重熱輕,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白而濕潤,或淡灰薄潤。
脈象:右脈細軟而弱,或虛大無力。多因勞累過度,飲食失節,損傷脾陽而導致瘧疾。
治療:應補氣升陽以調和氣血,先服用加減後的補中益氣湯,接著健脾和胃以斂補,以四獸飲為主(黨參、炒白朮、茯苓、半夏各錢半,陳皮一錢,炙甘草六分,草果五分,烏梅二分,生薑一錢,紅棗四枚)。
七、郁瘧
原因:初期病情氣鬱,久病則導致血瘀,嚴重者累及陽維脈,都能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
症狀:寒熱如瘧疾,發作有規律,胸悶脅痛,晚上尤甚,小腹脹滿,大便溏瀉不爽。舌色紫暗而濕潤,或舌邊紫暗而苔糙白。
脈象:左脈弦而澀,弦脈為氣鬱,澀脈為血瘀,這是肝臟瘀血,肝病易導致寒熱交替。
治療:初期服用清肝達鬱湯疏通氣機;接著服用加減後的小柴胡湯通利瘀血,氣血調暢後,寒熱自退;最後服用四物湯,養血濡絡以鞏固療效。
八、胎瘧
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疾者稱為胎瘧,小兒尤多,民間俗稱開行。
原因:初春冬季發病者,多為風寒所致;夏秋季節發病者,多為暑濕所致,多夾雜痰飲食積。
症狀:先寒後熱,熱退後出汗,發作有規律,胃脘不適易嘔吐。因風寒者,怕冷無汗,頭身疼痛,舌苔白薄而潤;因暑濕者,身體疼痛無力,發熱煩渴,舌苔黃白相兼;夾雜痰飲食積者,咳嗽痰多,噯氣吞酸,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若為襁褓嬰兒,寒則顫抖,熱則氣怯神昏,狀如驚癇,應根據病情辨證施治,不可誤認為驚癇,而妄用針刺療法。
脈象:弦緊、弦遲脈,為風寒導致的瘧疾;弦洪、弦滯脈,為暑濕導致的瘧疾;弦滑有力脈,為痰凝;弦實有力脈,為食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