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4)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4)
1. 第四節,伏氣傷寒(古人名腎傷寒)
若陽回身溫,吐利已除者,此湯加炙綿耆、炒冬朮各一錢,酒炒白芍錢半,北五味十二粒,溫和平補以收功。厥陰證,輕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八分、生薑汁一匙分沖,重則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鹽水炒一錢、紫猺桂一錢研沖,極重則回陽急救湯主之。外治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臍下二寸)、關元(臍下三寸)三穴,用大艾六七壯灸至肢溫脈出為度。
秀按,直中太陰,手足微冷,嘔吐不渴,自利腹滿,脈來沉緩;少陰則手足厥冷,脈必沉微;厥陰則肢冷脈細,甚則脈絕,青唇舌卷,筋吊囊縮。然皆面色青黯,即有虛陽上泛,面雖赤色,亦不紅活光彩,必多嬌嫩帶白;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苔滿布而滑;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色自不紅活;皮膚決無大熱,甚則冰冷透手。此皆陰證之的據也。治法雖以附、姜破陰回陽為必要,而附子究為大毒之品,急救雖不得不用,過服則每有留毒,往往見面紅目赤,躁擾煩渴不已。若解藥稍遲,血從耳目口鼻出者必死,解藥急用犀角五黃湯(犀角一錢,川連三錢,芩、柏、山梔各二錢,鮮生地、麥冬各三錢,生甘草二錢,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取清湯代水煎藥,約至八分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是也。俞氏斷其證有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路,分際極清,治法亦食古而化,足補長沙之未備,真誘導後學之益智粽也。
廉勘,俞氏所用兩路方藥,雖皆是對病真方,然處今之世,醫家固不敢遵用,病家亦不肯信服,蓋世俗執定傷寒無補法。此種謬見,早經印入腦筋,俗見難除,積習難返,古今同慨,豈獨一伏氣傷寒為然哉?此篤志好學者,所以有時廢書而三嘆也。
白話文:
第四節:伏氣傷寒(古人稱腎傷寒)
若患者陽氣恢復,身體轉暖,嘔吐、腹瀉已停止,可在原方中加入炙綿耆、炒冬朮各一錢,酒炒白芍一錢半,北五味十二粒,以溫和平補的方式調理身體。
對於厥陰證:
- 輕症:使用當歸四逆湯,並加吳茱萸八分、生薑汁一匙(分次沖服)。
- 重症:使用通脈四逆湯,並加鹽水炒吳茱萸一錢、研末沖服的紫猺桂一錢。
- 極重證:則以回陽急救湯為主。
外治法:
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丹田(臍下二寸)、關元(臍下三寸)三穴,用大艾灸六至七壯,直至四肢溫暖、脈搏恢復為止。
按語(秀按):
- 直中太陰:手腳微冷、嘔吐但不口渴、腹瀉腹脹、脈沈緩。
- 少陰證:手腳冰冷,脈必沈微。
- 厥陰證:四肢冰冷,脈細弱,嚴重時脈搏消失,唇青舌捲、筋縮囊縮。
這些陰證患者面色多青黯,即使有虛陽上浮,面部泛紅,也非健康紅潤,而是嬌嫩帶白;舌色青紫或滿布白滑苔;手腳冰冷,爪甲青紫,血色不活;皮膚無大熱,甚至冰冷透手。這些都是陰證的確切證據。
治療雖須用附子、生薑破陰回陽,但附子為大毒之品,急救時雖不得不用,過量則易蓄積毒性,導致面紅目赤、煩躁口渴。若解毒稍遲,可能因熱毒上攻,導致七竅出血而死。此時宜立即用犀角五黃湯解毒。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正指此狀。俞氏分辨此證為「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類,治法周密,補足張仲景《傷寒論》未備之處,實為後學之指南。
補充(廉勘):
俞氏所用方藥雖對症有效,但當今醫家不敢用,病家亦不信服。因世俗堅持「傷寒不可用補法」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古今皆然,非僅伏氣傷寒如此。這使得有志深研醫學之人,常不免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