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3)

1. 第三節,兩感傷寒(《內經》與《傷寒序例》皆謂之兩感於寒)

【因】身受陰寒之氣,口食生冷之物,表裡俱傷者為兩感。其病多發於夏令夜間,因人多貪涼,喜食冰水瓜果故耳。

【證】頭疼體痛,身重惡寒,目瞑嗜臥,少氣懶言,手足微冷,雖身熱亦不渴,下利清穀,甚則兩腳筋吊。舌苔白而嫩滑,甚或灰而淡白,或灰黑膩苔,舌質嫩滑濕潤。

【脈】沉而遲,甚則沉微。沉為邪陷,遲為寒凝,微則陽氣欲絕,此朱丹溪所謂「表裡皆寒,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解,不急治,去生甚遠」是也。

【治】《素問》謂:兩感於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謂: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朱南陽謂:宜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然就余所驗,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可治。法當先溫其里,附子理中湯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錢半,俟里溫陽回,則下利止而手足轉溫。若猶頭身俱痛,惡寒筋急者,則以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以解表。

表解而胃口不開者,則以香砂二陳湯,溫運中陽以健胃,其病自愈。

秀按,兩感傷寒,夏月最多,後賢皆名曰中寒,世俗又謂之吊腳痧,多死於挑痧及香散痧藥,目擊心傷。俞君參用丹溪、南陽兩家治法,確是對症良方,然則兩感證亦有可治之道,不可遽必其死也。

廉勘,兩感傷寒一證,俞氏求原固確,惟救里救表,其間先後緩急,當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則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弔,而頭身劇痛,發熱惡寒者,宜先解表,隨證權變可也。

白話文:

【原因】身體遭受寒冷侵襲,嘴裡食用生冷的食物,內外同時受損的情況被稱為兩感。這種病常在夏季的夜晚發生,因為人們常常貪圖涼快,喜歡吃冰冷的水和瓜果。

【病症】頭痛全身疼痛,身體沉重畏寒,眼睛閉合愛睡,氣息短促說話乏力,手腳稍微冰涼,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會口渴,拉肚子且排泄物像未消化的穀物,嚴重的話兩腿肌肉會抽筋。舌頭上的苔呈白色且滑嫩,甚至可能呈現灰色的淡白色,或者灰黑色的膩苔,舌頭的質地濕潤且滑嫩。

【脈象】脈象深沉且緩慢,嚴重時可能會非常微弱。深沉表示邪氣深入,緩慢表示寒氣凝滯,微弱表示體內的陽氣快要耗盡,這就是朱丹溪所說的「內外都寒冷,無法分辨經絡,沒有熱可以散去,只能溫補自我調解,如果不急著治療,離死亡就不遠了」。

【治療】根據《素問》說:兩感於寒的人一定會死,不用治療。但張仲景認為:兩感病同時發生,治療應有先後之分。朱南陽則認為:應該先救內臟,用四逆湯;然後再救表面,用桂枝湯。然而根據我的經驗,每個人體質有虛有實,感受的寒氣有深有淺,體質虛弱且感受的寒氣深的人一定會死,體質實壯且感受的寒氣淺的人可以治療。應該先溫暖內臟,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二十根的公丁香、一錢半的肉豆蔻,等到內臟溫暖陽氣恢復,那麼拉肚子就會停止,手腳也會變得溫暖。如果仍然頭痛全身痛,畏寒肌肉緊繃,就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來解表。

如果表症已解但胃口仍不開,就使用香砂二陳湯,溫暖運行中焦陽氣以強健脾胃,病自然就好了。

秀按,兩感傷寒在夏季最為常見,後代的學者都稱為中寒,民間俗稱為吊腳痧,大多數人都會因刮痧或使用香散痧藥而死亡,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俞先生參考朱丹溪和朱南陽兩位大家的療法,確實是對症的良方,這樣看來,兩感證也是有治療方法的,不能斷定一定會死亡。

廉勘,對於兩感傷寒這種症狀,俞氏尋找病因確實正確,只是對於先救內臟還是先救表面,其中的先後緩急,應當靈活處理。如果一直拉肚子不止,四肢冰涼肌肉抽筋,那就先救內臟;如果拉肚子還不是很嚴重,腿部肌肉沒有抽筋,但是頭部和身體劇烈疼痛,發燒畏寒,那應該先解表,根據病情靈活調整即可。

2. 第四節,伏氣傷寒(古人名腎傷寒)

【因】朱奉議云: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足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此病古方謂之腎傷寒。就余所驗,多由於其人好色,色欲傷腎,腎經先虛,故偶感暴寒之氣,得以伏匿於其經,古稱腎傷寒者以此。但其病有二:一因腎主水,水性寒,伏氣從陰化者多,故病多陽虛伏陰;一因兩腎之間有命門,其中雖藏陰精,而卻含真火,火性熱,伏氣從陽化者多,故病多陰中伏陽。

【證】伏陰者身雖大熱,反欲得衣,面赤戴陽,足冷蜷臥,先咽痛,繼即下利,甚則肢厥自汗,煩躁不得眠。舌苔雖黑,卻浮胖而滋潤不枯。伏陽者身雖大寒,反不欲近衣,胸滿噁心,頭痛脊疼,指末雖冷,而內熱煩躁。舌苔絳底浮白,甚或嫩紅胖大。

【脈】浮取洪大而數,略按則軟而無力,重按即空大而散。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陶節庵所謂「陽虛伏陰」是也。若六脈沉伏不見,深按至骨,卻似牢而有力,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許學士所謂「陰中伏陽」是也。

【治】伏陰證當大劑溫補以救其本,反佐童便涼通以滋其標。先與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冷服,俟陽虛證退,繼以桂枝橘皮湯,溫調營衛以和表。朱南陽但用半夏桂甘湯,固屬病深藥淺,謂病只二日便瘥,更未免輕視此證。陶氏主用局方五積散,中有麻黃、蒼、芷,深恐大汗亡陽,香燥劫陰,陰陽兩傷,必死不治。伏陽證當遵許氏破陰達陽法,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

重用破陰丹(阿硫黃、水銀各五錢,熔結成砂,加青、陳皮各二錢半,各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百粒,冷鹽湯下。服後若煩躁狂熱,手足躁擾,此伏陽外達也,不必驚慌,須臾神定而睡,汗出熱退而病除矣,或用來復丹(阿硫黃、玄精石、牙硝各一兩,橘紅、青皮、五靈脂各二錢,醒糊丸)錢半至二錢,熱童便下,小便連解青黑色,其熱亦退。

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破陰丹使伏陽從足太陽經外泄,來復丹使伏陽從足太陽腑下泄,方雖不同,而交通陰陽之功則一,終以育陰養胃法調理收功。

秀按,腎傷寒一證,予見時醫誤汗誤清,治無不死,許叔微

【脈】寒中太陰,沉濡而遲,甚或沉濡而微。寒中少陰,脈沉而微,甚則沉微欲絕。寒中厥陰,脈細欲絕,甚則脈絕。脈還出者生,不出者死;脈漸漸緩出者生,暴出者死。此皆陰盛沒陽之危候,陶氏所謂「不拘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憑脈下藥,最為切當」是也。

【治】太陰證,輕則胃苓湯為主,重則神香聖朮煎為主,極重則附子理中湯為主。嘔甚兼呃,加姜半夏四錢、上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腹脹痛甚,加真川樸錢半、明乳香八分;瀉多不止,加煨肉果一錢、灶心土五錢包煎。少陰證,輕則真武湯為主,重則附姜白通湯為主,稍緩則附姜歸桂湯,再緩則附姜歸桂參甘湯。

白話文:

第四節,伏氣傷寒(古人稱腎傷寒)

病因:

朱奉議認為,伏氣之病是指在不該寒冷的時候,突然遭受寒邪侵襲,寒邪潛伏在足少陰腎經中。剛開始不會感到不適,經過一段時間(約一個月)才會發病。古人將這種病稱為腎傷寒。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病多半是因為這個人好色,性慾過度損傷腎臟,導致腎經虛弱,才會在偶然間感受到寒邪時,使寒邪潛伏在腎經裡。古人稱之為腎傷寒就是這個道理。但此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腎主水,水的性質寒冷,寒邪多半會從陰的方面轉化,所以病症多為陽氣虛弱,寒邪潛伏於陰的體內;另一種是因為兩腎之間有命門,命門雖然蘊藏陰精,但也含有真火,火的性質是熱的,所以寒邪多半會從陽的方面轉化,所以病症多為陰氣內盛,寒邪潛伏於陽的體內。

病症:

寒邪潛伏於陰的情況,身體雖然發熱,卻反而想要穿衣服,臉色赤紅,出現虛陽上浮的症狀,足部冰冷,身體蜷縮著躺臥。先是咽喉疼痛,接著就開始腹瀉,嚴重時會出現手腳冰冷,全身冒汗,煩躁不安,難以入睡。舌苔雖然是黑色的,但卻是浮腫、肥大、濕潤而不乾燥的。寒邪潛伏於陽的情況,身體雖然發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胸部悶脹噁心,頭痛背痛,手指末端雖然冰冷,但體內卻煩躁發熱。舌苔呈現紅色,表面浮著白色苔,嚴重時舌頭會顯得鮮紅、肥大。

脈象:

把脈時,輕輕一摸,脈象呈現洪大而數,稍微用力按下去,脈象就變得軟弱無力,重重按下去,脈象則空虛而散亂。這表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正如陶節庵所說的「陽虛伏陰」。如果六脈都沉伏難見,用力按到骨頭,反而感到脈象堅實有力,這表示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正如許學士所說的「陰中伏陽」。

治療:

寒邪潛伏於陰的情況,應該大量使用溫補藥物來補救根本,同時佐以童子尿來引導熱邪向下,達到滋養根本的目的。可以先服用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後放涼服用,等到陽虛的症狀減退後,再服用桂枝橘皮湯,來溫和地調整營衛,調和表裡。朱南陽只用半夏桂甘湯,實在是藥力太弱,並且認為病只需兩天就能痊癒,未免太過輕視這種病症。陶氏主要使用局方五積散,其中含有麻黃、蒼朮、白芷,我擔心會造成大量流汗,耗損陽氣,又過於燥烈耗損陰液,導致陰陽兩傷,必定難以治癒。寒邪潛伏於陽的情況,應該遵循許學士「破陰達陽」的方法,使水液上升,火氣下降,通過出汗來解除病症。

可以大量使用破陰丹(硫磺、水銀各五錢,熔化後結成砂狀,再加入青皮、陳皮各二錢半,都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一次服用一百粒,用冷鹽水送服。服藥後,如果出現煩躁發狂、手腳不安等情況,這是潛伏的陽氣要發散出來的表現,不必驚慌,過一會兒神情就會安定下來,然後睡覺,汗出後發熱就會消退,病也就好了。或者使用來復丹(硫磺、玄精石、牙硝各一兩,橘紅、青皮、五靈脂各二錢,用米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錢半到二錢,用熱童子尿送服,小便會連續排出青黑色,發熱也會消退。

這是因為少陰和太陽經互為表裡,破陰丹使潛伏的陽氣從足太陽經向外發散,來復丹則使潛伏的陽氣從足太陽腑向下排泄,藥方雖然不同,但它們調和陰陽的功效是一樣的,最終都要用滋養陰液和養護脾胃的方法來調養恢復。

秀按: 我看過腎傷寒這種病,當今的醫生常常誤用發汗或清熱的方法治療,結果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許叔微也說過。

脈象:

寒邪侵入太陰經,脈象呈現沉濡而遲緩,嚴重時則會變得沉濡而微弱。寒邪侵入少陰經,脈象呈現沉而微弱,嚴重時則會變得沉微欲絕。寒邪侵入厥陰經,脈象呈現細微欲絕,嚴重時甚至會沒有脈搏。脈象恢復出現,就表示有生機;如果沒有脈象出現,就表示會死亡;脈象逐漸緩慢恢復出現,表示有生機,如果脈象突然出現,則表示會死亡。這些都是陰盛陽衰的危險症狀,陶氏所說的「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是大還是小,只要按下去感覺無力,重按時完全沒有脈象,這就是陰證,根據脈象來用藥,是最為恰當的」。

治療:

寒邪侵入太陰經的情況,輕微時使用胃苓湯為主,嚴重時使用神香聖朮煎為主,極其嚴重時則使用附子理中湯為主。如果嘔吐嚴重,又伴隨呃逆,可加入姜半夏四錢、上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如果腹脹疼痛嚴重,可加入真川樸一錢半、明乳香八分;如果腹瀉不止,可加入煨肉果一錢、灶心土五錢包煎。寒邪侵入少陰經的情況,輕微時使用真武湯為主,嚴重時使用附姜白通湯為主,稍為緩解時使用附姜歸桂湯,再次緩解時使用附姜歸桂參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