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5)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5)

1. 第五節,陰證傷寒(《內經》名中寒,即直中陰經真寒證)

【因】其人胃腎陽虛,內寒先生,外寒後中。如《內經》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不泄則溢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故中寒。中寒者,寒邪猝時直中陰經,陰邪橫發而暴也。病較傷寒為尤甚,當分三陰經證為首要。

【證】寒中太陰者,初起即怕寒戰慄,頭不痛,身不熱,口不渴,便四肢厥,上吐下利,脘滿腹疼,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帶灰,甚或灰而滑膩,灰而淡白。寒中少陰者,初起惡寒厥冷,蜷臥不渴,心下脹滿,小腹絞疼,下利澄澈清冷,水多糞少,小便白或淡黃,甚則面赤煩躁,欲坐井中,身有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少飲即脘腹脹滿,復不能飲,甚或咽痛氣促,或鄭聲呃逆。

舌苔淡白胖嫩,或苔雖灰黑,舌質嫩滑濕潤,或由淡白轉黑,望之似有芒刺干裂之狀,捫之則濕而滑。寒中厥陰者,初起即手足厥冷,上吐涎沫,下利清水有生腥氣,心下脹滿,湯藥入口即吐,手足指甲皆青,惡寒戰慄,甚則自汗淋漓,筋惕肉瞤,面赤戴陽,鬱冒昏沉。舌卷囊縮,舌苔青滑,或青紫而滑,或淡紫帶青,色黯質滑。

兩碗,沖生萊菔汁半盞,時時冷飲),以解附毒最良。

廉勘,陰證傷寒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證也,故一名直中三陰真寒證,省曰中寒,近世通稱為冷痧急證。見其足蜷筋吊者,即名吊腳痧;見其眶腡癟者,即名陷癟腡痧;見其吐瀉腹痛者,即名霍亂痧,或名吐瀉痧。見形取名,以便通俗,而於病源病理,並不切實推求。就余所驗,其病多發於夏秋之間,每在亢旱酷熱之時,猝然大雨狂風,凡山中陰毒之渟水、住家陰溝之汙水,均被狂雨之大水衝入江河。諸凡淘米洗菜、煮飯煽茶,飲之食之者,無一不沾染其毒。中其毒者猝然暴發,病勢稍緩者,輕則但為寒瘧、為冷瀉,重則為陰霍亂,尚有三陰症狀可辨。勢急者,肝腎脾胃亦皆沾染其毒菌,治當先救脾胃。至若附子,固治陰毒之寒證,但生附子市肆多不備,只備淡附子,僅有溫燥寒濕之功,實無破陰回陽之力,其效能遠不如薑、桂、椒、萸,而其為大熱大毒,世皆熟悉其性,成則歸功於他藥,敗則歸咎於附子,似此俗情,則醫者何苦代為受過。故予治此證,棄而不用,別籌新法者此也。茲將歷驗者約略陳之。初起先解其陰毒,以止吐利腹痛,用鮮生薑四兩、原粒胡椒十粒、紫金片一錢,共搗取汁,冷飲一二盞,即將其渣和入黑、白芥子各一錢,鮮蔥白十枚,共搗成餅,先用麝香五釐、猺桂末一分,填入臍中,將餅罨在胸腹臍間上下,以小熨斗盛炭火燙熨之,以行其氣血,干則和薑蔥汁、燒酒、松節油等再熨,熨至手足溫和,吐利均止者生。另用燒糟搗艾葉包擦兩手足灣,以肢溫筋寬為度。然後用□囉唺酒(輕綠酸八滴、輕綠嗎啡八釐、酒醇六分,四相加,加□囉唺九分六,濃伊打、淡輕炭淡酸、印度麻酒各六分四釐,辣椒酒四分八,薄荷油六滴,樹膠粉四釐,紅糖露六錢,汽水加二兩調勻,每服分半至八分,依病之輕重加減服之。專治各種痧氣、霍亂症,極效)十滴或十五滴,和開水少許服之,其吐利腹痛自止。若吐瀉脫元,六脈沉微似伏,甚則脈絕者,急用薑汁磨廣木香一小匙,調當門子五釐,和入別直參三錢,重湯燉溫服之,脈至者生,不出者死。惟脈絕則兩手全無,須重按至骨間全無者,方是絕脈;若沉按忽隱忽現,則為脈陷下而已。

白話文:

[第五節,陰證傷寒(《內經》名中寒,即直中陰經真寒證)]

【原因】患者由於胃腎陽氣虛弱,體內寒氣先生成,接著外界寒氣入侵。正如《內經》所述: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寒氣生成。因為氣逆上升,寒氣在胸腔積聚無法排解,無法排解就會導致過剩的氣體離去,留下寒氣。寒氣滯留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則使脈絡不通暢,因此導致中寒。中寒指的是寒邪突然直擊陰經,陰邪迅速爆發的情況。這種疾病比一般的傷寒更嚴重,應首先區分三陰經的證狀。

【證狀】如果寒氣侵襲太陰,患者一開始就會感到寒冷並戰慄,不會頭痛,身體不會發熱,也不會口渴,但四肢冰冷,會嘔吐和腹瀉,腹部飽脹且疼痛,小便不順。舌苔會呈現白色、滑且帶灰色,甚至灰白且滑膩。如果寒氣侵襲少陰,患者一開始會感到寒冷且四肢冰冷,蜷縮著躺著,不口渴,心臟下方脹滿,小腹劇烈疼痛,腹瀉物清澈冰冷,水分多於糞便,小便顏色清淡或淡黃,甚至臉色泛紅,焦躁,想要坐在井裡,身體有微微的熱感,想喝水,但喝下後馬上會吐出,少量飲水也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再喝水,甚至出現喉嚨痛和呼吸困難,或是發出輕微的聲音和打嗝。

如果寒氣侵襲厥陰,患者一開始手腳就冰冷,會吐出唾液,腹瀉的水樣物質有腥味,心臟下方脹滿,湯藥一入口就吐,手腳指甲都呈青色,畏寒戰慄,甚至大量出汗,肌肉抽搐,臉色泛紅,精神萎靡。舌頭蜷縮,舌苔呈青色且滑,或是青紫色且滑,或是淡紫色帶青色,顏色暗淡,舌質滑。

對於陰證傷寒,也就是直接影響太陰、少陰、厥陰的寒證,又稱為直中三陰真寒證,簡稱中寒,近代常稱為冷痧急證。如果看到患者蜷縮著腳,那就是吊腳痧;如果眼眶凹陷,那就是陷癟腡痧;如果嘔吐、腹瀉、腹痛,那就是霍亂痧,或是吐瀉痧。根據患者的症狀命名,方便一般民眾理解,但對於病因和病理,卻未深入研究。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夏秋之交,通常在酷熱乾旱時,突然下起暴雨,山中的停滯水和家中的污水都被雨水沖入江河。所有淘米洗菜、煮飯泡茶、飲食的人,都會受到污染。一旦中毒,病情會突然爆發,病情緩慢的人,可能只是寒瘧或冷瀉,病情嚴重的人,可能是陰性霍亂,還可以辨認出三陰的症狀。病情緊急的人,肝、腎、脾、胃都會受到毒素感染,治療應先救脾胃。至於附子,確實能治療陰毒的寒證,但市面上多數只有淡附子,只能溫燥寒濕,實際上沒有破除陰寒、恢復陽氣的力量,效果遠不如薑、桂、椒、萸,且其大熱大毒的特性世人皆知,成功了歸功於其他藥物,失敗了就怪罪於附子,如此俗情,醫生何必替它背鍋。所以我在治療這種疾病時,選擇不使用附子,而是採取新的方法。以下是經過多次實驗的方法:一開始先解除陰毒,以停止嘔吐、腹瀉、腹痛,使用新鮮薑四兩、原粒胡椒十粒、紫金片一錢,一起搗碎取汁,冷飲一二杯,然後將殘渣和黑、白芥子各一錢、新鮮蔥白十根,一起搗成餅狀,先在肚臍中放入麝香五釐、猺桂末一分,再將餅狀物蓋在胸腹和肚臍之間,用小熨斗裝炭火燙熨,以促進氣血循環,乾了就加入薑蔥汁、燒酒、松節油等再熨,直到手腳溫暖,嘔吐和腹瀉都停止。另外,用燒糟搗碎艾葉包擦雙手和腳彎,以肢體溫暖和肌肉放鬆為標準。然後用特定的藥酒(輕綠酸八滴、輕綠嗎啡八釐、酒醇六分,加在一起,再加上特定藥物九分六,濃伊打、淡輕炭淡酸、印度麻酒各六分四釐,辣椒酒四分八,薄荷油六滴,樹膠粉四釐,紅糖露六錢,汽水加二兩調勻,每次服用半到八分,依病情輕重增減)十滴或十五滴,加入少量開水服用,嘔吐、腹瀉和腹痛就會停止。如果嘔吐和腹瀉導致脫水,脈搏微弱,甚至脈搏消失,應立即用薑汁研磨一小匙廣木香,加入當門子五釐,與別直參三錢混合,用重湯燉溫服,如果脈搏恢復就是存活,否則就是死亡。只有脈搏完全消失,纔算是真正的脈搏消失;如果按下時忽隱忽現,那只是脈搏下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