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6)

1. 第八章 傷寒兼證

傷寒為外感百病之總名,故張仲景醫聖著《傷寒論》,後賢推為通治六氣感證之要書。茲言兼證者,或寒邪兼他邪,或他邪兼寒邪,二邪兼發者也。其證約二十有一,條治於後。

白話文:

在第八章中談到的「傷寒兼證」,指的是傷寒作為所有外感疾病的統稱,因此,醫學界的聖人張仲景撰寫了《傷寒論》一書,後世的醫學家認為這本書是用來治療由六種氣候因素引起的各種疾病的關鍵參考。

而這裡所說的「兼證」,指的是寒邪可能同時伴隨著其他邪氣,或者其他的邪氣可能同時伴隨著寒邪,也就是兩種邪氣同時發作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症狀大約有二十一種,以下將一一進行詳細的說明和治療方式。

2. 第一節,傷寒兼風(俗稱冷傷風,仲景《傷寒論》名曰中風)

【因】同一感受風寒,寒甚於風者為正傷寒,風重於寒者為冷傷風。冷傷風者,由其人猝傷冷風,或先感於寒,續傷於風,較四時感冒為重,故俗稱重傷風。

【證】頭痛身熱,惡風怕冷,鼻寒聲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滑而稀,或自汗而咳甚,或無汗而喘息。舌苔白薄而滑,甚或白滑而膩。

【脈】傷寒左手脈當浮緊,今反浮緩,右手浮滑者,此傷寒見風脈。《內經》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寒客於人,病入舍於肺,乃營衛並傷之候,《難經》推為五種傷寒之一。與正傷寒同而不同者,正傷寒多先傷足太陽經,冷傷風多先傷手太陰經也。

【治】自汗而咳者,先調營衛以治咳,桂枝橘皮湯加杏仁三錢去皮勿研,前胡二錢;無汗而喘者,先疏肺氣以定喘,新加三拗湯加減;此後痰稀咳甚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消痰止咳;痰多咳甚者,越婢加半夏湯,宣肺定喘。囑病人切禁酸冷油膩等物,病自除根。

失治誤治,往往延久不愈,釀成肺病,輕變痰飲、痰火,重變肺脹、肺癆,目見甚多,務望醫家病家兩慎之。

秀按,冷傷風一證,《內經》首先發明,謂: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其次張氏《傷寒論》,一則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一則謂: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翁翁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皆後世所稱之風寒病也。後賢謂:有冒、傷、中之不同,冒風為輕,傷寒為重,中風為最重。故又泥於越人長沙之謂「風為中,與虛風猝倒為中風」,二病之名目相混,豈知古人傷與中字義無殊,如雲「風傷衛,寒傷營」是矣。若以惡風自汗與惡寒無汗兩症,辨傷風與傷寒之異,尚未可依為的據。惟一則但有頭痛鼻涕,而周身不痛,一則頭身俱痛,腰與骨節亦疼,一則脈浮緩,一則脈浮緊,症與脈顯然各別。至於汗之有無,正傷寒證固無汗,重傷風證亦有無汗者,故桂枝湯本是風寒發汗之劑,不過較麻黃湯為和緩耳,或謂其無汗能發,有汗能止者,騎牆語最足誤人。

廉勘,重傷風一證,證雖極繁,而病人多不注意,病至難治,而醫家漫不經心,皆泥於傷風為小恙故耳。豈知咳嗽一日不除,病根一日不芟,故諺云: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云:傷風不醒便成癆。前哲如徐靈胎尚著《傷風難治論》,謂:傷風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臟,太寒則風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肺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津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證,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觀此則傷風之失治誤治,古今一例,無怪久嗆成癆者之層見疊出也。余治此證,每以危言警告,叮囑其戒口避風,自制疏風止嗽湯(荊芥穗錢半、蘇薄荷一錢、光杏仁二錢、廣皮紅八分、百部錢半、清炙草六分、紫菀二錢、白前錢半),屢投輒驗。既不太熱太燥太泄,又不太寒太潤太澀,故病者放心肯服。方雖平淡,收效殊多,惟好賭博、貪酒色、矯情執意者,難收全功,醫當忠告而善導之。若肯為醫者之言是聽,始可為之悉心調治,不聽則止,勿自取辱,招致醫藥無功之譏評也。

白話文:

【原因】如果同時受到風和寒的侵襲,寒氣比風更嚴重的就是典型的傷寒,風氣比寒氣更嚴重的就是所謂的冷傷風。冷傷風是因為突然受到寒冷的風吹,或者先受了寒,再受到風的影響,病情通常比一般的季節性感冒來得嚴重,所以一般俗稱為重傷風。

【病症】頭痛、身體發熱、畏風怕冷、鼻子不通、聲音沉重、咳嗽、流清鼻涕、痰多且白而稀滑,可能有自發性的出汗且咳嗽加重,也可能沒有出汗但呼吸困難。舌苔呈現白色且薄滑,甚至白色滑膩。

【脈象】傷寒在左手脈象應當是浮緊,現在反而浮緩,右手脈象是浮滑,這就是傷寒出現風的脈象。根據《內經》的說法,「被風傷害的人,最先受傷的是上部」,風寒進入人體,疾病會藏匿在肺部,這是營衛同時受損的徵兆,《難經》認為這是五種傷寒之一。它與典型傷寒的差異在於,典型傷寒多先傷足太陽經,而冷傷風多先傷手太陰經。

【治療】如果自發性出汗且咳嗽,先調整營衛平衡以治療咳嗽,用桂枝橘皮湯加杏仁三錢去皮不去碎,前胡二錢;如果沒有出汗但呼吸困難,先疏導肺氣以穩定呼吸,用新加三拗湯加減;之後如果痰稀且咳嗽加重,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以消除痰和停止咳嗽;如果痰多且咳嗽加重,用越婢加半夏湯,以宣肺定喘。提醒患者絕對不能吃酸冷油膩的食物,病就會根除。

如果治療錯誤或延遲治療,通常病情會久久不能痊癒,發展成肺部疾病,輕微的情況會變成痰飲、痰火,嚴重的情況會變成肺脹、肺癆,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希望醫生和患者都要慎重。

【補充說明】冷傷風這個病症,《內經》最早提出,說:風從外面進入,讓人感到寒冷,出汗、頭痛,身體沉重且畏寒,治療應該在風府穴。接著是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方面說:太陽病,發燒、出汗、畏風、脈緩,被稱為中風;另一方面又說:太陽中風,脈象陽面浮而陰面弱,陽面浮表示熱氣自行產生,陰面弱表示汗水自行流出,畏寒、畏風、發燒、鼻塞、乾嘔,桂枝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後世所稱的風寒病。後來的學者認為,有冒、傷、中的不同,冒風較輕,傷寒較重,中風是最嚴重的。因此,他們堅持越人長沙的說法,即「風為中,與虛風猝倒為中風」,使兩種疾病的名稱混淆,卻不知道古人對於傷和中的定義並無區別,例如「風傷衛,寒傷營」。如果以畏風自汗和畏寒無汗兩種症狀來區分傷風和傷寒,還不足以作為確切的依據。只有一種只有頭痛和鼻涕,全身沒有疼痛,另一種頭部和身體都疼痛,腰部和骨節也會疼,一種脈象浮緩,另一種脈象浮緊,症狀和脈象明顯不同。至於是否有汗,典型傷寒當然沒有汗,重傷風也可能沒有汗,所以桂枝湯原本是治療風寒的出汗藥,只是比麻黃湯溫和一些罷了,有人說它可以治療無汗也能治療有汗,這種模糊的說法最容易誤導人。

【再補充說明】對於重傷風這個病症,雖然症狀非常複雜,但是大多數患者都不夠重視,等到病情難以治療,醫生也漫不關心,這都是因為他們認為傷風是小毛病。然而,咳嗽一天不消除,病根就一天不會消失,所以有句諺語說: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說:傷風不醒便成癆。前輩如徐靈胎曾經寫過《傷風難治論》,他說:傷風由皮毛進入肺部,肺是脆弱的臟器,太寒風氣就會凝結無法排出,太熱就會燒灼肺部導致出血,太濕潤就會產生痰,太乾燥就會消耗津液,太洩漏就會導致汗出且陽虛,太堵塞就會讓氣閉且邪氣聚集。有些患者把這種疾病看作是小病,不避風寒,不注意飲食,一年四季,病機日益加深,可能會變成血證,或者變成肺萎縮,或者變成哮喘,或者變得膽小懦弱,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由此可見,失治誤治傷風的問題,古今一樣,無怪乎久咳成癆的情況層出不窮。我治療這種病症,總是用嚴厲的話警告,叮囑他們避免風和注意飲食,自己配製疏風止嗽湯(荊芥穗錢半、蘇薄荷一錢、光杏仁二錢、廣皮紅八分、百部錢半、清炙草六分、紫菀二錢、白前錢半),屢試不爽。這種藥既不太熱、太乾燥、太洩漏,又不太寒、太濕潤、太堵塞,所以患者很放心願意服用。雖然藥方平淡,但是效果很好,只有好賭博、貪酒色、固執己見的人,難以完全康復,醫生應該忠告並好好引導他們。如果患者願意聽從醫生的建議,才能全心全意地調理治療,如果不聽,那就不要強求,免得自取其辱,遭受醫藥無效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