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6)

1. 第八章 傷寒兼證

傷寒為外感百病之總名,故張仲景醫聖著《傷寒論》,後賢推為通治六氣感證之要書。茲言兼證者,或寒邪兼他邪,或他邪兼寒邪,二邪兼發者也。其證約二十有一,條治於後。

白話文:

第八章 傷寒兼證
傷寒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總稱,因此醫聖張仲景撰寫《傷寒論》,後世醫家推崇此書為治療六氣引發外感疾病的重要典籍。這裡所說的兼證,指的是寒邪同時夾雜其他病邪,或其他病邪兼帶寒邪,兩種邪氣共同發病的情況。此類證型大致有二十一種,具體治療方法將在後文詳細說明。

2. 第一節,傷寒兼風(俗稱冷傷風,仲景《傷寒論》名曰中風)

【因】同一感受風寒,寒甚於風者為正傷寒,風重於寒者為冷傷風。冷傷風者,由其人猝傷冷風,或先感於寒,續傷於風,較四時感冒為重,故俗稱重傷風。

【證】頭痛身熱,惡風怕冷,鼻寒聲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滑而稀,或自汗而咳甚,或無汗而喘息。舌苔白薄而滑,甚或白滑而膩。

【脈】傷寒左手脈當浮緊,今反浮緩,右手浮滑者,此傷寒見風脈。《內經》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寒客於人,病入舍於肺,乃營衛並傷之候,《難經》推為五種傷寒之一。與正傷寒同而不同者,正傷寒多先傷足太陽經,冷傷風多先傷手太陰經也。

【治】自汗而咳者,先調營衛以治咳,桂枝橘皮湯加杏仁三錢去皮勿研,前胡二錢;無汗而喘者,先疏肺氣以定喘,新加三拗湯加減;此後痰稀咳甚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消痰止咳;痰多咳甚者,越婢加半夏湯,宣肺定喘。囑病人切禁酸冷油膩等物,病自除根。

失治誤治,往往延久不愈,釀成肺病,輕變痰飲、痰火,重變肺脹、肺癆,目見甚多,務望醫家病家兩慎之。

秀按,冷傷風一證,《內經》首先發明,謂: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其次張氏《傷寒論》,一則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一則謂: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翁翁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皆後世所稱之風寒病也。後賢謂:有冒、傷、中之不同,冒風為輕,傷寒為重,中風為最重。故又泥於越人長沙之謂「風為中,與虛風猝倒為中風」,二病之名目相混,豈知古人傷與中字義無殊,如雲「風傷衛,寒傷營」是矣。若以惡風自汗與惡寒無汗兩症,辨傷風與傷寒之異,尚未可依為的據。惟一則但有頭痛鼻涕,而周身不痛,一則頭身俱痛,腰與骨節亦疼,一則脈浮緩,一則脈浮緊,症與脈顯然各別。至於汗之有無,正傷寒證固無汗,重傷風證亦有無汗者,故桂枝湯本是風寒發汗之劑,不過較麻黃湯為和緩耳,或謂其無汗能發,有汗能止者,騎牆語最足誤人。

廉勘,重傷風一證,證雖極繁,而病人多不注意,病至難治,而醫家漫不經心,皆泥於傷風為小恙故耳。豈知咳嗽一日不除,病根一日不芟,故諺云: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云:傷風不醒便成癆。前哲如徐靈胎尚著《傷風難治論》,謂:傷風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臟,太寒則風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肺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津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證,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觀此則傷風之失治誤治,古今一例,無怪久嗆成癆者之層見疊出也。余治此證,每以危言警告,叮囑其戒口避風,自制疏風止嗽湯(荊芥穗錢半、蘇薄荷一錢、光杏仁二錢、廣皮紅八分、百部錢半、清炙草六分、紫菀二錢、白前錢半),屢投輒驗。既不太熱太燥太泄,又不太寒太潤太澀,故病者放心肯服。方雖平淡,收效殊多,惟好賭博、貪酒色、矯情執意者,難收全功,醫當忠告而善導之。若肯為醫者之言是聽,始可為之悉心調治,不聽則止,勿自取辱,招致醫藥無功之譏評也。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兼風(俗稱冷傷風,仲景《傷寒論》名曰中風)

成因
同樣是感受風寒,若寒氣比風邪嚴重的稱為「正傷寒」,而風邪比寒氣嚴重的則稱為「冷傷風」。冷傷風是因突然受冷風侵襲,或先受寒氣影響後再受風邪,比四季常見的感冒更嚴重,因此俗稱「重傷風」。

症狀
頭痛、身體發熱、怕風怕冷、鼻塞聲音重、咳嗽流清鼻涕,痰多且白色稀滑。有些人會自汗且咳嗽劇烈,有些人則無汗但呼吸急促。舌苔薄白且滑,嚴重時可能白滑而膩。

脈象
傷寒時左手脈應浮緊,但若反而浮緩,而右手脈浮滑,表示傷寒夾雜風邪的脈象。《內經》提到「風邪入侵,先影響上半身」,風寒侵入人體後,病邪會積聚在肺部,影響營衛之氣,屬於《難經》所說五種傷寒之一。與正傷寒的差異在於,正傷寒多從足太陽經開始受損,而冷傷風則多從手太陰經開始。

治療
若患者自汗且咳嗽,應先調和營衛以止咳,用桂枝橘皮湯加杏仁(三錢,去皮不研)和前胡(二錢);若無汗且氣喘,應先疏通肺氣以平喘,用加減的新加三拗湯。若後續痰稀且咳得厲害,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以化痰止咳;若痰多且咳嗽嚴重,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平喘。同時叮囑病人忌食酸冷油膩食物,才能徹底根治。

若延誤治療或錯誤治療,常會久病不癒,演變成肺疾,輕則轉為痰飲、痰火,重則變成肺脹、肺癆,臨床案例極多,醫生與患者均應謹慎。

秀按
冷傷風一證,《內經》最早提出,認為風邪從外入侵,會導致發冷、出汗、頭痛、身體沈重、怕冷,治療應針對風府穴。其次,張仲景《傷寒論》提到:太陽病若發熱出汗、怕風且脈緩,稱為「中風」;另也提到,太陽中風時,脈象陽浮陰弱,陽浮會自發熱,陰弱則易出汗,伴隨怕冷、怕風、發熱、鼻塞乾嘔,可用桂枝湯治療。這些都是後世所稱的風寒病。後來醫家區分「冒風」「傷寒」「中風」三種程度,冒風最輕,傷寒較重,中風最嚴重。但有人混淆「中風」與「虛風猝倒的中風」,其實古人所說的「傷」與「中」意思相近,如「風傷衛,寒傷營」。若僅以惡風自汗與惡寒無汗分辨傷風與傷寒,未必完全準確。真正的區別在於:傷風僅有頭痛流涕,全身不痛;傷寒則頭身俱痛,連腰骨節也疼;傷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症狀與脈象明顯不同。至於是否出汗,正傷寒通常無汗,但重傷風也可能無汗,因此桂枝湯雖是治風寒發汗之劑,但比麻黃湯溫和。若說它「無汗能發,有汗能止」,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最容易誤導人。

廉勘
重傷風一證,症狀雖複雜,但患者多不重視;病情難治,醫者卻漫不經心,皆因認為傷風是小病。殊不知只要咳嗽未停,病根就未除,俗語說:「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說:「傷風不癒變肺癆。」連徐靈胎都曾撰《傷風難治論》,指出傷風從皮毛入侵肺部,肺嬌嫩,太寒則風邪凝滯難出,太熱則肺受火灼出血,太潤易生痰飲,太燥耗津液,太洩則出汗陽虛,太澀則氣閉邪結。若輕視此病,不避風寒、飲食不忌,日積月累可能轉為咳血、肺痿、哮喘、體虛等症。由此可見,傷風的誤治問題古今皆然,難怪久咳成癆者層出不窮。

我治此症時,常嚴肅告誡患者戒口避風,並用自製的「疏風止嗽湯」(荊芥穗錢半、蘇薄荷一錢、光杏仁二錢、廣皮紅八分、百部錢半、清炙草六分、紫菀二錢、白前錢半),效果顯著。此方既不熱不燥不洩,也不寒不潤不澀,病人安心服用。方劑雖平淡,卻能見效,唯獨賭博酗酒、執迷不悟者難根治,醫者應耐心勸導。若患者願配合,方可全力醫治;若不聽,則不必強求,以免自取其辱,反遭「醫術不精」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