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1)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1)

1.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因】素有疝氣,時發時止,復傷寒濕,直人太陽之裡,膀胱氣化失利,則諸狀發矣。疝名有七,其始皆因於氣,故曰疝氣。然有內外之別,或發時諸狀復現,發過全無形跡;或素有定所,發則心腹脹痛絞切,沖逆攻突,發過則罷,而腹部仍有瘕聚者,均名內疝。或睪丸腫墜掣痛,牽引小腹;或外腎腫潰,膿水淋溢,二便滯澀,陰絡不利者,皆名外疝。

考之古訓,多責之肝,其實內外諸氣雜湊,而病踞陰部,皆足以致之。

【證】發熱頭疼,脘腹滿痛,陰囊腫硬,莖腫溺澀,大便燥結,此為寒濕直入太陽之裡,氣化不利之一例。其餘七疝,不克備載。

【脈】疝脈弦急搏指,凡弦數有熱,弦緊有寒,弦細亦為寒濕,弦濡而數為濕熱。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治】傷寒寒濕,直入太陽之裡,膀胱化氣不利,引動素因疝氣者,宜五苓散加獨活、防己;其他疝證,別有治法。惟仲景獨以「寒疝」為名,所立三方,亦以溫散祛寒、調營補虛為主;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疏氣為主,謂肝得疏泄,而病愈矣。用金鈴子散、虎潛丸等法,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且治疝之方,必加治氣之藥。

秀按,疝氣之病,雖多責之於肝,實與諸經亦多有關係。《內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云,督脈生病,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又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經脈篇》云:足陽明之經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經病,陰器扭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經病,陰器不用。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難經》云:五藏謂之疝,六府謂之瘕。又云:男子謂之疝,女子謂之瘕。《病源論》云: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故使營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於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人心痛;或裡急而腸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病源論》又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胕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寒飲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腹中痛在臍左旁,名曰盤疝;腹痛在右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也。《錄驗方》七疝丸,治前七疝證,方用(人參、桔梗、黃芩、細辛、乾薑、蜀椒、當歸、芍藥、厚朴、烏頭各五分),凡十物,治下篩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食先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魚豬肉;按《僧深方》有八物(桔梗、細辛、桂心、芍藥、厚朴、黃芩各一兩半,蜀椒二兩半,烏喙二合),服三丸,日三;《範汪方》有十二物(蜀椒五分,乾薑、厚朴、黃芩、細辛、芍藥各四分,桔梗二分,烏喙、花胡、茯苓、丹皮各一分,桂心二分),先餔食,以酒服七丸,日三。張子和因有筋、水、狐、㿗、氣、血、寒七疝之名,與《病源論》以厥、症、寒、氣、盤、胕、狼為七疝,其病名與證候多不相同,特將張氏七疝病狀及療法,匯錄於下,以備參考。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又名傷寒夾疝氣)

【病因】

本來就有疝氣,時好時壞,又因為感染風寒濕邪,直接侵入太陽經的深層,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各種症狀就發作了。疝氣的名稱有很多種,共有七種,最初都是因為氣機不順所引起,所以稱之為疝氣。但是疝氣有內外之分,有的發作時各種症狀出現,發過後完全沒有痕跡;有的則固定在某個部位,發作時會感到心腹脹痛、絞痛,氣往上衝,發過之後雖然疼痛停止,但腹部仍然有腫塊,這些都叫做內疝。有的睪丸腫大下墜並伴隨牽扯疼痛,蔓延到小腹;有的陰囊腫脹潰爛,流出膿水,排尿排便不順暢,陰部經絡不通,這些都叫做外疝。

考察古籍的說法,大多歸咎於肝臟,其實是內外各種氣機紊亂交雜在一起,並且病症發生在陰部,都可能導致疝氣發生。

【症狀】

發燒頭痛,脘腹脹滿疼痛,陰囊腫脹堅硬,陰莖腫大排尿困難,大便乾燥結塊,這是寒濕邪氣直接進入太陽經深層,導致氣化功能失常的一種情況。其他的七種疝氣症狀,無法一一列舉。

【脈象】

疝氣的脈象多為弦脈,而且急促有力。弦脈而且數脈的,代表有熱;弦脈而且緊脈的,代表有寒;弦脈而且細脈的,代表寒濕;弦脈而且濡脈又帶有數脈的,代表濕熱。脈象牢實且急促的,病情還能好轉;脈象虛弱且急促的,病情則危險。

【治療】

因為傷寒夾雜寒濕,直接侵入太陽經的深層,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引發原本就有的疝氣,應該用五苓散加上獨活、防己來治療。其他的疝氣症狀,另有治療方法。醫聖張仲景單獨以「寒疝」命名,所提出的三個藥方,也都是以溫散寒邪、調和氣血、補養虛弱為主。而金元時期的名醫張子和,則以辛香疏導氣機為主,認為只要肝氣疏暢,病就能痊癒。他使用金鈴子散、虎潛丸等方劑,可以說是開創了前人所沒有開發的治療方法。並且,治療疝氣的藥方,一定會加入調理氣機的藥物。

[編者按]

疝氣這個病,雖然大多歸咎於肝,但實際上也和許多經脈有關。《黃帝內經》說:任脈出現問題,男子就會發生七種內疝,女子則會出現帶下、腹部腫塊。《黃帝內經》又說,督脈出現問題,會從小腹向上衝至心臟而疼痛,導致大小便不順,這是衝疝。還有說,脾臟的病傳到腎臟,就叫疝瘕。還有說,三陽經出現問題會發冷發熱,傳變就會變成㿗疝。又說,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的絡脈,會使人突然發生疝氣暴痛。以上是《素問》所說的各經脈的疝氣。《靈樞經》的《經脈篇》說:足陽明經生病,會導致㿉疝、腹部肌肉緊張;足太陰經生病,會導致陰部扭痛,牽引到肚臍,兩脅疼痛;足厥陰經生病,會導致陰部功能失常。以上是《靈樞》所說的各經脈的疝氣。《難經》說:五臟的病叫做疝,六腑的病叫做瘕。又說:男子叫做疝,女子叫做瘕。《病源論》說:陰氣積聚在體內,又被寒氣侵襲,導致營衛不調,氣血虛弱,風冷邪氣進入腹部就形成了疝氣。疝氣就是疼痛,有時是小腹痛,導致大小便不順;有時是手腳冰涼,繞著肚臍疼痛,並且自汗;有時是寒氣逆行向上衝到心腹,導致心痛;有時是裡急後重,腸痛。這些症狀不只一種,所以叫做諸疝。《病源論》又說:七種疝氣分別是:厥逆心痛,腳冰冷,各種食物都吐不出來,叫做胕疝;腹部時脹時滿,心下疼痛,積聚的氣像手臂一樣,叫做症疝;喝了冷飲就會脅下腹部疼痛,叫做寒疝;腹部時脹時消而疼痛,叫做氣疝;腹痛在肚臍左邊,叫做盤疝;腹痛在右邊肚臍下方,有積聚,叫做胕疝;腹部和陰部互相牽引而疼痛,大便困難,叫做狼疝。這些都是因為氣血虛弱,飲食寒熱不調所導致的。《錄驗方》的七疝丸,用來治療上述的七種疝氣症狀,配方是人參、桔梗、黃芩、細辛、乾薑、蜀椒、當歸、芍藥、厚朴、烏頭各五分,共十味藥,磨成粉末,加入白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四丸,每日三次,沒有效果可以稍微增加用量,忌食生魚和豬肉。《僧深方》的配方是八味藥,桔梗、細辛、桂心、芍藥、厚朴、黃芩各一兩半,蜀椒二兩半,烏喙二合,服用三丸,每日三次。《範汪方》的配方是十二味藥,蜀椒五分,乾薑、厚朴、黃芩、細辛、芍藥各四分,桔梗二分,烏喙、花椒、茯苓、丹皮各一分,桂心二分,先吃飯,用酒送服七丸,每日三次。張子和又提出了筋、水、狐、㿗、氣、血、寒七種疝氣的說法,和《病源論》以厥、症、寒、氣、盤、胕、狼為七疝的說法,在病名和症狀上有很多不同。特將張子和提出的七種疝氣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匯集在下面,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