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0)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0)
1. 第十二節,夾痢傷寒(俗名傷寒夾痢疾)
廉勘,傷寒變痢,而痢亦能化為傷寒。既夾下痢,猶當辨其下痢之色,參合外證,庶幾不致誤治也。如初起裡急後重,痢下色白,此為濕熱凝滯,氣分受邪,宜胃苓湯加香砂。兼熱者,加炒黃芩、滑石;色如豆汁者,亦屬脾中濕熱,燥脾分利,亦宜胃苓湯為主;或如魚腦及鼻涕凍膠者,脾虛冷痢也,宜二朮、炮姜等味;如白膿努責而出者,氣與熱結也,宜木香、檳榔、黃芩之類;如屋漏水塵腐色者,皆元氣虛憊也,宜理中湯,加煨葛根、炒黃芩、茯苓。至於赤痢為血分之邪,濕熱多者,以行濕清熱為主,如炒黃芩、炒銀花、滑石、木香、楂炭之類;兼見紫塊或稠黏,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行瘀治之;若血色鮮濃紫厚者,則為熱盛,宜用白頭翁湯;或初起勢盛,裡急後重,脈有力者,加製大黃下之;若純下清血,而脈弦者,風入胃也,宜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血色紫黯,屢服涼藥,而血愈多者,寒濕也,宜理中湯,加芎、歸、木香;或如豬肝、如莧菜汁者,皆寒也,非炮姜不治;若血色稀淡,或如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也。若辨黃黑二色,凡深黃而穢臭,熱證也;淺黃色淡不甚臭,或兼腥餿氣者,寒證也;黑而焦濃厚大臭者,火證也;黑如漆光者,瘀血也。若青黑而腥薄者,肝腎腐敗之色也。又有五色痢,亦有虛有實。丹溪云:脾胃有食積,及四氣相併,則痢有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宜歸連丸(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亦有因濕毒內盛,馬元儀云:五色痢。乃五臟之氣化並傷,而治法則求之於腎,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者」是也,宜益火消陰,實脾堤水,兼分理其氣,或可救其萬一。張三錫云:諸痢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俗名「刮腸痢」,乃臟腑俱虛,脾氣下脫,若再投痢藥則誤矣,宜用真人養臟湯。大抵下痢屬裡證,不當更見表熱,如頭痛身熱之類。若表證有熱,則外內俱困,故俞氏治法,以先撤表邪,冀清其痢,舉其一以例其餘,亦可謂扼要之論也。
白話文:
傷寒夾雜痢疾,傷寒可以轉變成痢疾,痢疾也能轉變成傷寒。患有夾雜下痢的病人,必須仔細辨別大便的顏色,再配合觀察其他症狀,才能避免誤診誤治。
例如,初期出現裡急後重,大便顏色發白,這是濕熱凝滯,氣分受邪所致,宜用胃苓湯加香砂。若兼有發熱,則加炒黃芩、滑石;若大便顏色像豆汁,也是脾中濕熱,需燥濕健脾,仍以胃苓湯為主;如果大便像魚腦或鼻涕凍結的樣子,是脾虛寒痢,宜用二朮、炮姜等藥;若排出白色膿液,用力努責才能排出,是氣熱交結,宜用木香、檳榔、黃芩等藥;如果大便像屋簷漏水後留下的污泥顏色,則表示元氣虛弱,宜用理中湯,並加入煨葛根、炒黃芩、茯苓。
至於赤痢,是血分受邪,濕熱較盛,治療應以行濕清熱為主,例如炒黃芩、炒金銀花、滑石、木香、楂炭等;若伴有紫塊或黏稠的症狀,則需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如果血色鮮紅濃稠,則為熱盛,宜用白頭翁湯;或初期病情嚴重,裡急後重,脈象有力,則可加製大黃瀉下;如果只是排出清血,而脈象弦細,是風邪入胃,宜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血色紫暗,多次服用涼藥,出血反而更多,這是寒濕證,宜用理中湯,並加川芎、當歸、木香;如果大便像豬肝或莧菜汁,都是寒證,必須用炮姜治療;若血色稀淡,或像瑪瑙色,是陽虛不能制約陰邪而導致出血,必須溫補陽氣,才能止血。
辨別大便顏色,深黃色且惡臭,是熱證;淺黃色,顏色淡,臭味不重,或兼有腥臭味,是寒證;黑色,焦稠,臭味濃烈,是火證;黑色如漆,有光澤,是瘀血;青黑色,腥味淡薄,是肝腎腐敗的徵兆。
還有一種五色痢,也有虛實之分。丹溪先生說:脾胃積滯,或四氣並雜,則痢疾會出現五種顏色混雜的症狀,應先通利,可用歸連丸(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也可能是由於濕毒內盛,馬元儀先生說:五色痢是五臟氣化俱傷,治療應從腎入手,正如仲景所說的「五液注下」,宜益火消陰,固脾止瀉,兼顧調理氣機,或許可以挽救生命。張三錫先生說:各種痢疾的壞症,久瀉膿血,或像死豬肝顏色,或五色雜下,俗稱「刮腸痢」,都是臟腑俱虛,脾氣下陷,如果再服用瀉痢藥物,就會誤事,宜用真人養臟湯。
總而言之,下痢多屬於裡證,不應該再出現表熱症狀,例如頭痛發熱等。如果還有表熱症狀,則裡外俱困,所以俞氏的治療方法是先去除表邪,再治療痢疾,這可以作為其他情況的參考,也是非常精要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