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9)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9)

1. 第十二節,夾痢傷寒(俗名傷寒夾痢疾)

【因】痢疾古稱滯下,皆由暑濕與食積膠固腑中,流行阻遏而成;或飽餐飯肉濃鮮之後,再食瓜果生冷,令脾胃之血不行於四肢八脈,滲入胃腸而為痢;再復感表邪,如身熱惡寒頭痛,或染時疫成痢,或有外感陷里而化痢。

【證】凡痢疾兼挾寒邪者,如下痢裡急後重,腹有痛有不痛,惡寒頭痛身熱,或兼寒熱噁心。舌苔厚膩,口渴不食,變態多端。

【脈】痢脈微小滑利者吉;浮弦洪數者凶。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此無外感者,大旨如此。若兼表邪,初痢身熱脈浮者,先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屬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屬邪盛難醫。

【治】凡挾表邪之痢,與時行疫痢,皆有身熱,但當先撤表邪,如惡寒頭痛身熱之類,因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而痢亦輕矣,如倉廩湯(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陳廩米),以解表化滯,自然身涼痢止。因於濕熱者,以苦辛寒為治,苦以燥濕,寒以清熱,稍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宣通之用,無不效矣。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

邵氏謂:在氣分,有苦辛調氣,及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者,有苦辛行血,及咸柔養血諸方。治赤痢者,氣分藥必不可少,氣行而血自止也;治白痢者,血分藥必不可兼,恐引邪入於血分,反變膿血也。此治痢者,不可不知也。

秀按,痢疾一證,大都以赤者屬熱,白者屬寒。然白色亦多屬濕熱者,如肌肉腐熟而成膿也;赤色亦有屬寒濕者,因血瘀凝澀而入腸也,不可據赤白分寒熱,當以舌苔脈象辨之。大抵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赤白相雜,氣血俱病。蓋心主血,肺主氣,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血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心之合也;大腸者,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使,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大小腸俱病,則赤白互下。其血與氣之凝結,必挾飲食痰涎,始成積滯。其飲食痰涎,皆聚於胃,故痢證亦不離乎胃,謂「由心肺而及於胃」也。此辨致痢之原因也。再詳證候,以定療法。所云裡急後重,其證在廣腸最下之處。裡急與後重不同,裡急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墜。裡急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營陰不足。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久病見之為氣脫。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出者,氣滯也,以疏通為主。後重亦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壓,虛由氣虛下陷。因邪壓大腸,大腸不能升上,而下墜乃後重,宜大黃、檳榔,或香連丸,瀉其所壓之邪而愈。若積滯已行,後重不減,脈無力,不食者,此脾氣下陷,或大腸虛滑,不能自收,治以升澀之劑,固其脫,升其墜而愈。二者何以辨之?凡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甚復甚;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而得解愈虛故也。亦由積滯已去,過服肉面生冷而後重者,運脾消導為主。但虛坐努責,不得大便,此為無血證,倍用四物湯加新會皮,和胃生血自安。如痢後後重不除者,宜三奇散(枳殼、黃耆、防風)最妙;若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或渴者,宜導氣湯(白芍、大黃、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枳殼);下痢赤白,裡急後重,宜香連丸,或木香檳榔丸,審證用之;冷熱不調,裡急後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宜黃連阿膠丸(黃連、阿膠、茯苓。此方去茯苓,加黃柏、山梔。海藏名黃連阿膠湯),後重當調氣,亦有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凡用諸承氣等藥,攻積之後,仍後重者,乃陽氣不升,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至於腹痛,亦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實痛者,非食積即火邪,食必痛而拒按。若脈洪實有力,腹脹堅硬,為積滯作痛;若火則畏熱喜寒,脈洪而數,口渴喜冷,兼見熱證,為火邪作痛。邪實於中,每多氣逆,故治痛之法,皆以行氣為主。食則消之,火則清之。丹溪云:初病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治痢止痛,宜如神湯(川連、枳殼、槐花),或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熱痛加芩連之類。虛寒之痛,未有不宜乎溫臟也。寒在中者,宜溫脾;寒在下者,宜溫腎。總以拒按喜按,好冷惡冷為辨。若守痛無補法,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古人謂「痢而後瀉,自腎傳脾則易治;瀉而後痢,自脾傳腎則難療」。葉天士云:命門火衰,泄瀉則有,若講痢疾,斷無此理。又云:寒無上迫之理,火性急速,故下迫,脾腎氣虛泄瀉者有之。夏秋之痢,屬濕熱下迫者多,補脾補腎之法,惟久瀉而無積滯腹痛者可用,非夏秋之痢,所可用也。然又不可輕用澀藥,早投兜澀,積聚不去,多至死亡。更須慎用參耆,誤服則為脹滿。誤服升麻,即為噤口,惟氣虛下陷者宜之,否則下焦濕熱與積,升至上焦,速死之道也。飲食之油膩酒面,尤宜禁戒也。凡痢時吃酒則難愈,愈後吃酒則復發。痢之最危險者,莫如噤口。大抵初痢噤口,多屬濕瘀熱鬱,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宜香連枳樸之類,清疏腸胃。亦有積穢在下,濁氣熏蒸,宜下之,如香連加大黃。若久痢而致噤口,是胃氣虛憊,獨活、理中,尚難為力也。若脈細弱者,宜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扁豆、山藥、米仁、桔梗、陳皮、砂仁、蓮肉、甘草、大棗),加菖蒲末,米飲調下。沈金鰲云:石菖蒲治噤口痢,屢試屢效。古人云:胃虛有火,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粳米,加薑汁細細呷之,如吐再服,或用姜炒川連、人參湯和之。葉氏半夏瀉心湯,減去大棗、甘草守中之品。又有休息痢,乃屢止屢發,經年累月,未得霍愈者也,多因兜澀太早,濕熱未清,加以調攝失宜;或因飲食不節,遂令臟腑受傷,漫無止期,用補中益氣湯為最妥。有加肉果、木香,吞駐車丸;亦有陰虛多火,不能勝任升麻、木香、白朮者,只用駐車丸,加人參、烏梅之類。有積加枳實、楂炭;積熱未清,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加香連。又有瘧後痢,痢後瘧,瘧痢並作者。既瘧而後痢,非表邪內縮,即元氣下陷,此似痢非痢證。若多食肉面,亦有瘧後痢,宜葛根、炒麥芽、六神麯之類化之。既痢而後瘧,是邪從外達,迎其機而達之可也。初起即瘧痢並作,即宜專用發散,如荊、防、柴、葛,佐以赤苓、神麯;血痢則參加歸、芎,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之;如不應,則辨其挾熱挾寒,表裡分消之。熱者去荊、防,加芩、連;寒者去柴、葛,加桂、姜。下痢兼證,亦當辨之。如痢而嘔者,胃氣不和,宜加姜炒川連、竹茹、廣鬱金;虛則加參,因食消之,因痰化之;有痢而小便不通者,由邪熱在裡,迫於大腸,必鬱結於膀胱,則氣不化,宜清膀胱之熱,兼清肺氣。喻氏有「急開支河」一法,令氣化行,而分清其熱勢也。以小便澀痛,方是真熱,輕者用六一散,涼水調服亦效。有兼大孔痛者,須辨其新久寒熱,熱留於下,黃芩芍藥湯清之;虛寒而痛,理中湯溫之。此證宜食淡味,可用熏法,以熟艾、黃蠟、訶子燒煙燻之,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所以兼脫肛者,虛寒多而實熱少也。若久痢寒滑脫肛,宜訶子皮散(訶子、粟殼、炮薑、橘紅)一法,以磁石末食前米飲下;外以鐵鏽湯洗肛門。有痢後呃噦,為胃氣虛寒,最為惡候,橘皮乾薑湯(陳皮、乾薑、竹茹)。誤食生冷而呃者,理中加丁香,此秀積年經驗,並參考吳云峰心得治痢法也。

白話文:

第十二節,夾痢傷寒(俗名傷寒夾痢疾)

病因:

痢疾,古時候叫做滯下,通常是因為暑熱潮濕和飲食積滯在腸胃中,相互膠著阻礙氣血運行而形成。有時候是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後,又吃生冷瓜果,導致脾胃的氣血無法運行到四肢百骸,反而滲入腸胃形成痢疾。又或者因為感染外邪,比如發熱、怕冷、頭痛,或者感染時疫而得痢疾,也有可能是外感轉入體內而變成痢疾。

症狀:

凡是痢疾兼有寒邪的,會出現腹瀉、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拉不乾淨的感覺)、腹痛時有時無、怕冷、頭痛、發熱,有時還會有怕冷怕熱、噁心等症狀。舌苔厚膩、口渴、不想吃東西,病情變化多端。

脈象:

痢疾脈象微小而滑利,屬於吉象;脈象浮弦洪數,屬於凶象。脈象浮大,表示痢疾還沒停止;脈象微弱,表示病會自己好轉。這是沒有外感時的大概情況。如果同時有外感,剛開始拉肚子就發熱且脈象浮的,要先解表;剛開始拉肚子就發熱且脈象沉的,可以攻下(用藥清除腸胃積滯)。拉肚子很久了還發熱且脈象虛的,屬於正氣虛,可以治療;拉肚子很久了還發熱且脈象大的,屬於邪氣太盛,難以醫治。

治療:

凡是兼有外感症狀的痢疾,或是時疫引起的痢疾,都會發熱,但應先解除外邪,像是怕冷、頭痛、發熱等,針對外邪來發散,外邪解除後痢疾也會減輕。可以用倉廩湯(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陳倉米)來解表化滯,自然就會退燒、痢疾停止。因為濕熱引起的,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苦味可以燥濕,寒性可以清熱,稍加一些辛熱的藥物來輔助,發散宣通,效果很好。因為氣血問題引起的,要調理氣血。

邵氏認為:在氣分,可以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調氣,或者用辛甘的藥物來補氣;在血分,可以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活血,或者用鹹味柔和的藥物來養血。治療紅痢疾(大便帶血)時,一定要用氣分的藥,因為氣順暢了,血自然就會停止。治療白痢疾(大便帶膿)時,就不能用血分的藥,恐怕會把邪氣引入血分,反而變成膿血。這是治療痢疾時必須要知道的。

我(作者)認為:

痢疾這種病,大多認為紅色的是屬熱,白色的是屬寒。但是白色也有很多是屬濕熱的,像是肌肉腐爛化膿而成的;紅色也有屬寒濕的,是因為血瘀凝滯在腸道裡。所以不能只看紅或白來分辨寒熱,應該要看舌苔和脈象來判斷。大致上來說,紅色的痢疾屬血,來自小腸;白色的痢疾屬氣,來自大腸;紅白色都有的,是氣血都生病了。心主血,肺主氣,氣血凝滯就會傷氣,鬱熱就會傷血,氣血都病了,心肺也會跟著生病。小腸是心所主,大腸是肺所主,兩者都是負責消化和排泄的器官。而胃又是大小腸的總管,如果肺把病傳到大腸,就會氣凝滯而形成白痢;心把病傳到小腸,就會血凝滯而形成紅痢。大小腸都生病了,就會紅白痢交替出現。血和氣的凝結,一定會夾雜飲食殘渣、痰液等,才會形成積滯。而這些飲食殘渣、痰液都聚集在胃,所以痢疾也脫離不了胃,可以說是「由心肺而及於胃」。這是辨別痢疾病因的方法。要再詳細了解症狀,才能確定治療方法。

所謂的裡急後重,病位在直腸最下方。裡急和後重不一樣,裡急是感覺急迫想排便,後重是肛門覺得墜脹。裡急有虛實之分,實證是火邪太盛,虛證是營陰不足。裡急而拉不出來是火邪,後重可以用承氣湯,輕微的可以用芍藥湯。久病出現裡急後重,可能是氣虛脫。裡急到廁所反而拉不出來,是氣滯,要以疏通為主。後重也有虛實之分,實證是邪氣太盛下壓,虛證是氣虛下陷。因為邪氣壓迫大腸,導致大腸無法上提反而下墜,就產生後重感,可以用大黃、檳榔,或者香連丸,來瀉掉壓迫的邪氣就會好。如果積滯已經排出,後重感沒有減輕,而且脈象無力、不想吃東西,這是脾氣下陷,或是大腸虛滑,無法收斂,要用升提收澀的藥物來固脫、升提下墜,就會好轉。要如何分辨呢?凡是邪氣壓迫而後重的,上完廁所會稍微減輕,但沒多久又會變嚴重;虛滑而後重的,上完廁所不會減輕,是因為虛弱才這樣。也可能是積滯排完後,又吃太多肉類、麵食、生冷食物而產生後重感,要以健脾消導為主。如果只是虛弱的坐在那邊用力,卻無法排便,這是無血證,要用四物湯加新會皮,來和胃生血就會好。如果痢疾後後重還沒消除,可以用三奇散(枳殼、黃耆、防風)效果最好。如果拉膿血、裡急後重,日夜不停,或者口渴,可以用導氣湯(白芍、大黃、當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枳殼);如果拉紅白痢、裡急後重,可以用香連丸,或是木香檳榔丸,要根據情況來使用。如果冷熱不調、裡急後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可以用黃連阿膠丸(黃連、阿膠、茯苓,這個方子把茯苓拿掉,加上黃柏、山梔,海藏把它叫做黃連阿膠湯)。後重感應該要調氣,也有可能是積滯或氣下墜,要兼顧升提和消導。凡是用承氣等藥攻下積滯之後,後重感還是沒有消除,是因為陽氣無法上升,藥物中應該要加上升麻來升提陽氣,後重感自然就會消失。

至於腹痛,也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實痛,不是飲食積滯就是火邪,通常會按壓疼痛加劇。如果脈象洪實有力,腹部脹硬,是積滯引起的疼痛;如果是火邪引起的,會怕熱喜歡涼,脈象洪數,口渴喜歡喝冰的,同時會出現其他熱證。邪氣太盛在中焦,常常會引起氣逆,所以治療疼痛的方法,大多以行氣為主。飲食積滯就消除積滯,火邪就清熱。丹溪說:剛生病也可以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來攻下,要看是氣病還是血病,然後再加減用藥。治療痢疾止痛,可以用如神湯(川連、枳殼、槐花),或者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熱痛要加黃芩、黃連之類的。虛寒引起的疼痛,一定要溫補腸胃。寒在中焦,要溫脾;寒在下焦,要溫腎。總之要根據按壓時喜歡或不喜歡、喜歡冰冷或溫熱來判斷。如果只知道止痛卻不補虛,不知道有些疼痛是虛弱引起的,越是攻下就會越虛越痛。古人說:「痢疾之後才腹瀉,是從腎傳到脾,比較容易治療;腹瀉之後才痢疾,是從脾傳到腎,比較難治療」。葉天士說:命門火衰,可能會腹瀉,但不太可能會有痢疾。又說:寒邪沒有向上衝的道理,火性急促,所以會向下走,脾腎氣虛才會腹瀉。夏秋的痢疾,大多是濕熱下迫引起的,補脾補腎的方法,只有在久瀉又沒有積滯腹痛時才能用,不是夏秋痢疾常用的方法。但也不可以輕易用收澀的藥,太早用收澀的藥,積聚排不出去,很容易死亡。更要慎用人參、黃耆,吃錯了會脹滿。吃錯了升麻,會變成噤口(無法進食),只有氣虛下陷才能用升麻,不然下焦的濕熱和積滯,被升到上焦,會很快就死亡。油膩的食物、酒和麵食,尤其要禁止。凡是拉痢疾時喝酒就很難好,好之後喝酒也會復發。痢疾最危險的情況,就是噤口。大致上剛開始拉痢疾就噤口,大多是濕瘀熱鬱,胃氣被悶住無法宣洩,脾氣也因此阻塞,可以用香連枳樸之類的藥物,來清疏腸胃。也有可能是積穢在下,濁氣上蒸,要用藥攻下,像是香連加大黃。如果是久痢而導致噤口,是胃氣虛弱,就算用獨活、理中湯,也很難救回來。如果脈象細弱,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扁豆、山藥、米仁、桔梗、陳皮、砂仁、蓮肉、甘草、大棗)加菖蒲末,用米湯調服。沈金鰲說:石菖蒲治療噤口痢,效果很好。古人說:胃虛有火,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粳米,加薑汁慢慢喝,吐出來再喝,或是用薑炒川連、人參湯和著喝。葉氏的半夏瀉心湯,則把大棗、甘草這種守中的藥物拿掉。

還有休息痢,就是反反覆覆發作,好幾年都好不了,大多是因為太早使用收澀藥,濕熱沒有清除乾淨,加上沒有好好調養,或者因為飲食不節制,導致內臟受損,一直無法痊癒,用補中益氣湯效果最好。也可以加肉豆蔻、木香,做成藥丸吞服;也有陰虛火旺的人,無法承受升麻、木香、白朮等藥物,只能用藥丸,加人參、烏梅之類的。有積滯要加枳實、焦山楂;積熱沒有清除乾淨,要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加香連。

另外,還有瘧疾之後得痢疾,痢疾之後得瘧疾,或是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的情況。如果是瘧疾之後才痢疾,不是表邪內縮,就是元氣下陷,這種情況其實不太算是痢疾。如果吃太多肉類麵食,也會瘧疾後得痢疾,可以用葛根、炒麥芽、六神麯之類的藥物來化解。如果是痢疾之後才瘧疾,是邪氣從外發散,順著發散的時機來治療就可以了。如果一開始就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就要專門用發散的藥物,像是荊芥、防風、柴胡、葛根,搭配赤茯苓、神麯;血痢則要加當歸、川芎,讓在腑的邪氣,一起從經絡散出。如果沒有效果,就要分辨是挾熱還是挾寒,表裡分開治療。熱證就把荊芥、防風拿掉,加上黃芩、黃連;寒證就把柴胡、葛根拿掉,加上桂枝、生薑。

拉痢疾時有其他症狀,也要辨別清楚。像是拉痢疾又嘔吐,是胃氣不和,可以用薑炒黃連、竹茹、廣鬱金;虛弱的要加人參,因為飲食問題要消食,因為痰要化痰;拉痢疾又小便不通,是因為邪熱在裡,壓迫到大腸,一定會鬱積在膀胱,導致氣化功能失常,要清除膀胱的熱,同時要清肺氣。喻氏有「急開支河」的方法,可以讓氣化運行,分清熱勢。小便澀痛才是真的熱證,輕微的可以用六一散,涼水調服也有效。如果合併肛門疼痛,要分辨是新病還是舊病,是寒是熱。熱邪留在下部,可以用黃芩芍藥湯來清除;虛寒引起的疼痛,用理中湯來溫補。這種情況要吃清淡的食物,可以用燻法,用熟艾、黃蠟、訶子燒煙來燻,熱證肛門會緊閉,寒證肛門會脫垂。所以合併脫肛的,虛寒多於實熱。如果是久痢、虛寒、滑脫肛,可以用訶子皮散(訶子、粟殼、炮薑、橘紅),再用磁石末在飯前用米湯吞服;外用鐵鏽湯來清洗肛門。如果痢疾後打嗝,是因為胃氣虛寒,這是很不好的徵兆,可以用橘皮乾薑湯(陳皮、乾薑、竹茹)。如果是吃錯生冷食物打嗝,可以用理中湯加丁香,這是我(作者)多年經驗,同時參考了吳云峰治療痢疾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