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2)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2)
1.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筋疝者,即《經》之疝瘕,《病源》謂之症疝。有因房勞及服壯陽邪方得之。其證陰囊腫脹,或潰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甚則兼癢。或挺縱不收,小腹熱痛,出白物如精,隨溺而下。宜治肝經濕熱,以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溪謂內郁濕熱之證,用烏頭梔子湯(烏頭末、山梔子)。
水疝者,即《經》之㿗疝。得之酒醉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其證囊腫而痛,陰汗時出;或囊腫如水晶;或囊癢搔之出黃水;或小腹按之有水聲。由寒濕乘虛下注,故內宜逐水之劑下之,如禹功散(黑醜、茴香為末),加肉桂末,或加生薑汁、木香汁調服一二錢,或用胃苓湯。外宜用漏針去水法。
狐疝者(狐則晝出穴溺,夜入穴不溺,此疝出入與狐相類,故名),《經》云:肝所生病為狐疝,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如狐之上下出入無定也。與氣疝同,宜逐氣溫經之藥,如《金匱》蜘蛛散(蜘蛛十四枚微炒、桂心五分,共為末,白湯調服),或酒煮當歸丸(當歸、附子、茴香、川楝子、丁香、木香、玄胡、全蠍為末,酒和丸酒下)治之。
㿗疝者,得之地氣卑濕所生。其證陰囊腫而如斗,不癢不痛,甚則潰流膿水,二便澀滯。宜辛香燥利之方,如荔枝散(荔枝核、沉香、大茴香、小茴香、木香、川楝子、青鹽,共為末),三層茴香丸(大茴香、川楝子、沙參、木香各一兩,為末,飯糊丸,每服三錢,空心鹽湯下;此第一層服完,照前方加蓽茇一兩,檳榔五錢,丸法服法如前;此第二層再不愈,服第三層,即前二方,加入茯苓四兩,附子一兩,丸法服法如前。
此方雖數十年之久,囊腫如升如斗,皆可除根),或香附散(香附、青皮二味為末),或越鞠丸,加茯苓皮、海藻、昆布、白朮、澤瀉等治之。
氣疝者,其證上連腎俞,下及陰囊,偏墜而痛或不痛。此得之忿怒號哭,氣鬱而脹,悒鬱不泄故也。內服辛香利氣,如氣疝飲(吳萸、炒川連、人參、白朮、白芍、陳皮、甘草、生薑),聚香飲子(乳香、沉香、檀香、藿香、木香、丁香、廣鬱金、烏藥、桔梗、延胡、肉桂、甘草、薑、棗);外治以微針出氣,而愈更速。嬰兒患此者,名胎疝。
因父陰痿,強力入房;或父素有疝疾;或母懷孕,悒鬱不伸,皆能致此。惟灸築賓穴(穴在內踝上腨分中陰維之郄)可消。大批睪丸偏墜,有大小左右之不同。在左因怒氣傷肝,外寒內郁;在右因腎氣虧損,濕痰食滯。皆使真氣不升,客邪下陷故也。又有陰虛偏墜一證,用一味龜板為末,茴香煎湯送下,如不應,乃入厥陰也,加醋炒蠍尾三分更效。
血疝者,得之盛暑入房,氣血失道,滲入脬囊,留而不去;或情欲太濃,當泄不泄而成。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兩端約紋中,結成癰腫,膿少血多,俗名便癰。宜調氣通瘀為治,如當歸尾、赤芍、牛膝梢、延胡、木香、五靈脂、鼠糞、乳香、沒藥、人中白、郁李仁肉等味治之。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筋疝,也就是經書上說的疝瘕,病源書上稱為症疝。可能因為房事過度或服用壯陽藥物而引起。症狀是陰囊腫脹,可能潰爛或疼痛,伴隨裡急後重、小便困難,或者陰莖疼痛,嚴重者還會癢。陰莖可能勃起而不消退,小腹熱痛,排出白色液體類似精液,隨尿液排出。應該治療肝經濕熱,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溪先生認為是內部鬱積濕熱的症狀,可以用烏頭梔子湯(烏頭末、山梔子)。
水疝,也就是經書上說的㿗疝。因為飲酒過度、內傷、過度勞累出汗後又受風寒,寒濕之氣積聚在陰囊中而引起。症狀是陰囊腫脹疼痛,陰部時常出汗;或者陰囊腫脹像水晶一樣;或者陰囊發癢,抓撓後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有水聲。因為寒濕之氣乘虛而下注,所以內服應使用利水消腫的藥物,例如禹功散(黑醜、茴香研磨成末),加入肉桂末,或者用生薑汁、木香汁調服一至二錢,或者使用胃苓湯。外用則可以使用漏針放水。
狐疝(狐晝出穴溺,夜入穴不溺,此疝出入與狐相類,故名),經書上說:肝臟生病會導致狐疝,其形狀像仰放的瓦片,臥下時進入小腹,站立或行走時則從小腹出來進入陰囊中,像狐狸一樣出入不定。與氣疝相同,應該使用溫經散氣的藥物治療,例如《金匱要略》中的蜘蛛散(蜘蛛十四枚微炒、桂心五分,研磨成末,用白開水送服),或者酒煮當歸丸(當歸、附子、茴香、川楝子、丁香、木香、玄胡、全蠍研磨成末,用酒和成丸藥,用酒送服)治療。
㿗疝,是由於地氣濕冷所致。症狀是陰囊腫脹如同斗笠般大小,不癢不痛,嚴重時會潰爛流膿,大小便不暢。應該使用辛香燥濕利氣的藥方,例如荔枝散(荔枝核、沉香、大茴香、小茴香、木香、川楝子、青鹽,研磨成末),三層茴香丸(大茴香、川楝子、沙參、木香各一兩,研磨成末,用飯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鹽湯送服;第一層服完後,按照原方再加入蓽茇一兩、檳榔五錢,丸藥製作及服用方法同上;第二層服用後仍未痊癒,再服用第三層,即前兩方的藥物,再加入茯苓四兩、附子一兩,丸藥製作及服用方法同上。此方即使數十年久病,陰囊腫大如升斗者,也能根治),或者香附散(香附、青皮研磨成末),或者越鞠丸,再加入茯苓皮、海藻、昆布、白朮、澤瀉等藥物治療。
氣疝,症狀是上連腎俞穴,下達陰囊,偏墜且疼痛或不痛。這是因為憤怒哭泣,氣鬱而脹,鬱結不通所致。內服辛香理氣的藥物,例如氣疝飲(吳茱萸、炒川楝子、人參、白朮、白芍、陳皮、甘草、生薑),聚香飲子(乳香、沉香、檀香、藿香、木香、丁香、廣鬱金、烏藥、桔梗、延胡索、肉桂、甘草、生薑、大棗);外治則用細針刺穴排出氣體,療效更快。嬰兒患此病,稱為胎疝。
父親陽痿,勉強性交;或者父親本身有疝氣;或者母親懷孕期間,心情鬱悶不舒暢,都會導致此病。唯獨灸築賓穴(穴位在內踝上八分,陰維脈的郄穴)可以治療。大多數睪丸偏墜情況,大小和左右位置不一。左側偏墜是因為怒氣傷肝,外寒內鬱;右側偏墜是因為腎氣虧損,濕痰食滯。都是因為真氣不能上升,外邪下陷所致。還有一種陰虛偏墜的症狀,可以用單味龜板研磨成末,用茴香煎湯送服,如果無效,就是屬於厥陰症,加醋炒蠍尾三分則更有效。
血疝,因為盛暑時行房事,氣血失調,滲入膀胱,停留在陰囊中不去;或者情慾過盛,應該排泄卻沒有排泄而引起。症狀像黃瓜一樣,位於小腹兩側,橫骨兩端約紋中間,形成腫塊,膿液少而血多,俗稱便癰。應該調理氣血通瘀來治療,例如使用當歸尾、赤芍、牛膝梢、延胡索、木香、五靈脂、鼠糞、乳香、沒藥、人中白、郁李仁肉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