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3)

1.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寒疝者,得之坐臥濕地,及寒月涉水,或坐臥磚石,或當風涼處使內過勞。其證陰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如控睪丸而痛。久不愈,則無子。宜辛熱散寒,以吳茱萸加附子湯(吳茱萸、附子、人參、薑棗),《小品方》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用蜀椒、附子、乾薑、半夏、粳米、大棗、甘草等治之。

若疝氣在小腹左右,久不愈,而聚墜者,高麗昆布一斤,米泔浸去鹹味,切細煮爛,和以鹽醋、生薑、橘皮、花椒、粉,作臛服。

小腸氣,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大人小兒均宜用胡蘆巴八錢,小茴香六錢,巴戟肉、炮烏頭各二錢,川楝子四錢,淡吳萸五錢,並炒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錢許,淡鹽湯下,日三服。凡外疝掣引腫冷,用大荔枝核十枚,炒焦黑存性,小茴香二錢,炮川烏一錢,研細酒調,空腹溫服。

凡小腸疝氣,陰囊偏墜或腫大,得熱稱快,小便清白,內無渴熱者,用生薑切薄片,鋪湊板上,上堆蘄艾一尖叢,點火燒之,候將完,即連姜並艾,搗極爛,盛生菜葉內,隨手兜托於腎囊,更護以棉絮,令其坐定。初時其冷如冰,須臾便熱,直至有汗自愈,此法甚驗,弗輕視之。

廉勘,疝氣雖有因虛而得者,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蓄邪,然後補之。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嘔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恐補之無益,瀉之則正氣愈虛,幸而獲生者鮮矣。總之內外邪氣所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李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挺縱不收,受寒則腹中牽引作痛,因濕則脹滿重墜,因虛則其痛必輕。在血分不移,在氣分多動。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王肯堂云:疝與小腸氣、膀胱氣不同,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小腸氣者,臍旁釣痛,連及腰脊,或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若膀胱氣,在毛際之上,則小腹之分腫痛,不得小便是也。又有腎氣,臍下繞身撮急,周身皆痛,便數而清,諸脈洪緩。惟腎脈弦急,宜腎氣丸,及酒煮當歸丸治之。三證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可辨也。因小腸膀胱,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亦控引睪丸而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又有木腎一症,外腎則堅硬頑痹,不痛不癢,陰莖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時,悶脹不順。此因腎虛,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先當溫散溫利,以泄其邪。如二妙丸,加肉桂、吳萸、半夏、茯苓之類。亦有囊癢不已,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謂之腎囊風證,是由肝經風濕,宜敷藥,或熏洗以治之,宜蛇床子、繡球花,或大葉楊柳,煎湯,乘熱熏洗,再以蚯蚓焙為末,摻之即愈。如無脂水,以井水調敷,或吳萸煎湯熏洗,若但陰囊開花,以枸橘七枚,煎湯熏洗,三日可愈。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又名傷寒夾疝氣)

寒疝是由於長時間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或在寒冷季節涉水,或坐臥在磚石上,或待在通風涼爽的地方過度勞累所致。症狀包括陰囊冰冷、硬如石塊、陰莖無法勃起,並伴隨著睪丸拉扯般的疼痛。如果長期不癒,可能會導致不孕。此時應使用辛熱藥物來驅散寒氣,例如吳茱萸加附子湯(成分包括吳茱萸、附子、人參、生薑和紅棗)。《小品方》中也提到治療寒疝引起的劇烈心痛和繞臍絞痛,可使用蜀椒、附子、乾薑、半夏、粳米、大棗和甘草等藥物。

如果疝氣位於小腹兩側,長時間不癒且逐漸加重,可將一斤高麗昆布浸泡在米泔水中去除鹹味,切細煮爛後拌入鹽醋、生薑、橘皮、花椒和粉,製成糊狀食用。

對於小腸氣、奔豚病(一種下腹氣逆衝心的疾病)、偏墜(單側睪丸腫痛)或小腹有卵形腫塊且上下移動疼痛難忍的情況,無論成人或兒童,均可使用胡蘆巴八錢、小茴香六錢、巴戟肉和炮烏頭各二錢、川楝子四錢、淡吳萸五錢,炒過後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少量,以淡鹽水送服,每日三次。若外疝引起腫脹冰冷,可用十枚大荔枝核炒至焦黑、小茴香二錢、炮川烏一錢,研磨細後用酒調服,空腹溫服。

對於小腸疝氣、陰囊偏墜或腫大,且受熱後症狀緩解、小便清澈無發熱口渴者,可將生薑切成薄片鋪在木板上,上面堆疊蘄艾並點火燒烤,待火快熄滅時,將生薑和蘄艾搗碎,包裹在生菜葉中,敷於陰囊上,再用棉絮保溫。初期會感覺冰冷,但不久後會轉熱,直至出汗即可痊癒,此方法效果顯著,不可輕視。

**廉勘補充:**疝氣雖有因體虛而引起,但不可立即用補藥。《內經》提到:「邪氣聚集之處,正氣必然虛弱;若邪氣滯留不去,病情則轉為實證。」因此需先清除邪氣,再進行調補。若病情嚴重,出現嘔吐、遺精等症狀,表示邪盛正虛,此時若貿然補益或瀉下,可能導致正氣更虛,難以痊癒。疝氣的病因多為內外邪氣侵襲,影響臟腑則表現為腹中疝氣,聚集於陰器則形成睪丸疝氣。李士材指出:疝病遇熱會鬆弛不收,遇寒則腹中牽引作痛,遇濕則腫脹沈重,虛證則疼痛較輕。血分病變位置固定,氣分病變則多游走。左側睪丸病變多痛少腫,右側則多腫少痛。王肯堂則區分疝氣、小腸氣和膀胱氣的不同:小腸氣是小腸病變,膀胱氣是膀胱病變,而疝氣是肝經病變。疝病通常先從睪丸開始疼痛,逐漸擴散至小腹和胸脅,呈現由下而上的趨勢;小腸氣則是臍旁牽引疼痛,波及腰脊或繞臍游走;膀胱氣則表現為小腹腫痛、排尿困難。腎氣病變則見臍下緊繃、全身疼痛、頻尿清澈,脈象洪緩,唯腎脈弦急,需用腎氣丸或酒煮當歸丸治療。

此外,木腎症狀表現為外腎堅硬麻木、無痛無癢、陰莖下垂無力、排尿不順,需用溫散藥物如二妙丸加肉桂、吳萸、半夏、茯苓等治療。若陰囊瘙癢、破皮流液,稱為腎囊風證,屬肝經風濕,可用蛇床子、繡毬花或大葉楊柳煎湯熏洗,再以蚯蚓粉外敷。若無滲液,可用井水調敷或吳萸煎湯熏洗;若僅陰囊潰爛,可用七枚枸橘煎湯熏洗,三日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