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14)

1.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炳章按,疝氣初病在氣分之間,聚則塞痛,高突攻衝;散則鳴響,上噯氣,下泄氣而休。宜青木香散(青木香、檳榔各二錢,川楝子三錢,淡吳萸、炮川烏、小茴香各一錢,烏藥、橘核、木通各錢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鹽少許,生研為末,以酒水各半,蔥白五枚,煎湯調送之。少頃再進,一日三服)最效。若㿗疝水疝,因敗精惡血結氣凝濕,伏風積在陰囊所致,延及脹大、麻木、釣痛、奔突等候,宜七制金鈴子丸(大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每處七個,各以酒浸脹取起,俟干,秤小茴香五錢、阿魏三錢、破故紙三錢、黑丑三錢、檳榔三錢、巴豆肉十四粒去衣、斑蝥十四個去頭足各以炒川楝子七個,炒至焦黑為度。惟巴豆斑蝥,炒後揀去不用,余藥與川楝子共研末,再加肉桂、廣木香、香附各三錢,合為細末,酒麵糊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青鹽湯送下,日一服)。二方皆屢經效驗,故附錄之。亦有因春溫、風溫、時毒喉痧,先發熱自汗,曾經發頤,誤用涼遏,餘毒由少陽循經,傳入厥陰,下流睪丸,亦偏墜腫痛,形似疝氣,宜疏通血絡,以鮮生地五錢,搗豆豉二錢,黑山梔、延胡索各二錢,土貝母二錢,川楝子三個,蟬衣錢半,蘇木、紅花各八分,赤芍錢半,丹皮二錢,桃仁十四粒,水煎服,此證甚多,是方亦驗,古今方書多未載,特附志之。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疝傷寒(一名傷寒夾疝氣)

疝氣初期症狀在氣分,氣聚則疼痛、腫脹突出;氣散則腸鳴、呃逆、腹瀉而緩解。此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用青木香散(青木香、檳榔各2錢,川楝子3錢,淡吳萸、炮川烏、小茴香各1錢,烏藥、橘核、木通各1.5錢,降香8分,丁香4分,食鹽少許,研磨成粉末,用等量酒水,加5枚蔥白煎煮,調服藥粉。稍等片刻再服用一次,每日三次)。

如果病情發展為陰囊水腫疝氣,是因精血虧虛、氣血凝滯、濕邪積聚於陰囊導致,並伴有脹大、麻木、牽扯痛、跳動等症狀,則應服用七制金鈴子丸(大川楝子49個,分7份,每份7個,分別用酒浸泡至脹大後取出曬乾,再與小茴香5錢、阿魏3錢、破故紙3錢、黑丑3錢、檳榔3錢、巴豆肉14粒(去皮)、斑蝥14個(去頭足)各與7個炒焦的川楝子一起研磨成粉,巴豆和斑蝥炒後去除不用。將其餘藥材與川楝子粉末混合,再加入肉桂、廣木香、香附各3錢,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每次服用30丸,用淡鹽水送服,每日一次)。

以上兩種藥方都經過多次驗證有效,故在此記錄。也有一些病例是因春溫、風溫、時疫喉痧引起,先有發熱、自汗,曾出現口角歪斜,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導致餘毒沿少陽經絡傳入厥陰經,下注睪丸,出現類似疝氣的偏墜腫痛,這種情況需疏通血脈,可用鮮生地5錢,搗碎豆豉2錢,黑山梔、延胡索各2錢,土貝母2錢,川楝子3個,蟬蛻1.5錢,蘇木、紅花各8分,赤芍1.5錢,丹皮2錢,桃仁14粒水煎服。此類病例很多,此方也有效,古今醫書多未記載,故特別記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