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8)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18)

1. 第四節,心法提要

總之察看苔色,必先辨刮舌情形,凡舌刮後,有津而光滑,不起垢膩,底見淡紅潤澤,均屬無根之浮苔,屬表、屬虛、屬寒者多;刮不淨,或刮不脫,及刮去垢膩後,舌底仍留汙質,薄如漿糊一層,膩澀不見鮮紅,均屬有根之真苔,屬裡、屬實、屬熱者多。次辨有無朱點、罅紋、芒刺及板貼與鬆浮,初起由白變黃,由黃變灰變黑,由黃黑變黴醬,舌中起苔,延及根尖,有朱點、芒刺、罅紋而板貼不松者,均屬裡證、實證、壞熱證。

若由淡白滑苔,忽然轉灰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狀,然刮之必淨,濕之必潤,無朱點、無罅紋,其形浮胖者,皆屬真寒假熱之虛苔。此以苔色辨表裡寒熱虛實之總訣。

凡有舌色,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里、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則無之。舌紅雖皆屬熱,而有紅餂、紅痿、紅短、紅硬、紅星、紅癍、紅戰、紅圈、紅裂、紅碎之各殊,必參現症以明辨之。舌紫有表裡實熱證,無虛寒證,雖有寒邪化火、溫疫內發、酒食濕滯、誤服溫補之種種病因,總屬肝臟絡熱證。若淡紫中夾別色,則亦有虛寒證。

惟舌見青色,多凶少吉。若青滑有薄苔者,多屬寒中肝臟,猶可用溫藥救治。婦人胎死腹中者,亦可用下藥救療。若純青無苔而光者,臟腑生氣已絕,決死不治。若舌淡紅而現藍色紋,胃有寒食結滯者,尚可急投溫補、溫通藥救之。此以舌色辨寒熱虛實吉凶生死之總訣。

總而言之,察舌斷證,初無男婦老少之殊,而觀舌憑目,雖較手揣脈象為有據,尤必檢查病源,明辨現症,詢其平素為陰臟、為陽臟、為平臟,始能隨機應變,對症發藥,溫涼補瀉,無或偏畸。審慎於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八字,鑑別至當,庶幾常變順逆,乃有通經達權之妙用。

若不將病源證候,一一明辨在先,遽謂舌苔之徵實,不比脈象之蹈虛,而以探試幸中之藥品,妄事表彰,斷定某藥可治某舌,亦多誤人之弊。後之學者,必小心謹慎之。

廉勘,原本均無歌訣,茲囑同社友周君越銘,補撰六經舌苔歌,又錄吳氏坤安察舌辨證歌,補其缺以求完善,且便初學之記誦。

白話文:

【第四節,心法提要】

總之,察看舌苔顏色時,必須先辨別刮舌後的狀況。凡舌苔刮除後,舌面濕潤光滑,無殘留垢膩,舌底呈現淡紅潤澤者,多屬無根的浮苔,常見於表證、虛證或寒證。若舌苔難以刮淨,或刮後仍殘留汙濁物質,如漿糊般薄薄一層,質地黏膩且不見鮮紅舌質者,多屬有根的真苔,常見於裡證、實證或熱證。

其次需觀察舌上是否有紅色斑點、裂紋、芒刺,以及舌苔緊貼或鬆浮。若舌苔從白色逐漸轉黃,再演變為灰黑或黴醬色,並由舌中央蔓延至舌尖,伴有紅點、芒刺、裂紋且舌苔緊貼不易鬆動者,多屬裡證、實證或熱毒證。

若舌苔原為淡白滑潤,突然轉為灰黑色,且未經黃色階段,表面看似焦黑乾裂或有芒刺,但刮之即淨,濕潤後恢復潤澤,無紅點或裂紋,舌體浮腫者,多屬於真寒假熱的虛證舌苔。此為透過舌苔辨別表裡、寒熱、虛實的關鍵要訣。

正常人的舌色應為均勻淡紅,深淺適中。若舌色偏離此範圍,即為病態。紅舌多見於熱證,但表現各異,如紅而瘦薄、柔軟無力、短縮、堅硬、有紅點、斑塊、顫動、環形紋、裂紋或破碎等,需結合具體症狀來判斷。紫舌多見於實熱證,無虛寒證,其原因可能包括寒邪化火、瘟疫內發、飲食停滯或誤服溫補藥物等,多與肝經鬱熱有關。但若淡紫中夾雜其他色澤,則可能為虛寒證。

青色舌苔多為凶兆。若舌色青滑有薄苔,多屬寒邪侵入肝臟,尚可用溫藥救治;孕婦胎死腹中者,亦可透過藥物治療。若舌色純青無苔且光滑,表示臟腑生機已絕,預後極差。若舌淡紅而現藍色紋路,且因寒食積滯所致,可緊急使用溫補或溫通藥物救治。此為透過舌色判斷寒熱、虛實及預後的關鍵要訣。

總之,舌診無男女老幼之分,雖比脈診更具體,但仍需詳細檢查病因、辨明現症,並詢問患者體質偏陰、偏陽或平和,才能靈活應對,對症下藥,避免溫涼補瀉失衡。診斷時需謹慎分辨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方能準確判斷病情順逆,發揮醫術的巧妙之處。

若未先釐清病因與症狀,僅片面強調舌苔的診斷價值,忽略脈象的參考意義,甚至擅自宣稱某藥可治某種舌象,恐有誤診之虞。後學者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