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9)
第六章傷寒脈舌 (19)
1. 丙、六經舌苔歌
俞根初先生原著
本會文牘員周越銘補撰歌括
白話文:
丙、六經舌苔歌
由俞根初先生原著,本會文牘員周越銘補撰成歌訣。
2. 第一節 太陽經腑舌苔歌
太陽初起舌無苔,即或有苔亦微白。白薄白潤是其常,痰多白膩滑白濕。淡白嫩滑是虛寒,全白而干化火然,白薄燥刺肺津失,或是溫病兼風寒,若是素來血燥熱,苔雖微白舌反紅。若見淡紅仍挾濕,此乃秉受不相同。一經入腑傳膀胱,蓄溺蓄熱辨為要。蓄熱舌苔雖白厚,白厚之中不幹燥。蓄溺白中微兼黃,薄而潤滑形分曉。
白話文:
第一節 太陽經腑舌苔歌
太陽經初期病症時,舌頭上通常沒有舌苔,即使有也只是輕微的白色。常見的是白色薄潤的舌苔,若痰多則可能呈現白膩或滑濕的狀態。若舌苔淡白柔嫩且滑潤,多為虛寒體質;若舌苔全白且乾燥,則可能轉化為熱證。舌苔薄白且乾燥有刺狀,表示肺津受損,或為溫病合併風寒所致。若本身體質為血燥熱盛,即使舌苔微白,舌頭反而會呈現紅色。假使舌色淡紅卻仍帶濕氣,表示個人體質有所不同。
一旦病邪由經入腑傳至膀胱,需分辨是「蓄熱」還是「蓄溺」。蓄熱時,舌苔雖白厚,但不會乾燥;蓄溺時,舌苔則白中微帶黃色,薄而潤滑,兩者特徵明顯可辨。
3. 第二節 少陽經腑舌苔歌
少陽病主表裡間,表裡分形苔不一。偏於半表多白苔,或則舌尖現白色,或在一邊或兩邊,總之有表不離白。偏於半里舌多紅,即白亦間多雜色,或則尖白中心紅,或則中紅邊尖白,或則中白舌尖紅,或則尖白舌根黑,或則尖白舌根灰,總之裡多不甚白。黃灰苔少白苔多,其病猶是表證多。
若紅苔多白苔少,或雜黃黑是里多。邊白滑潤中黑黃,仍是半表半裡分。白粗如粉邊紅紫,溫疫之邪伏膜原。若見苔色白如齒,膜原穢濁不待言。胸中有寒丹田熱,舌苔雖白不可攻。無論滑膩及滑厚,苦辛和解法亦從。若見尖白根黃黑,或則中黃邊白灰,皆是半表半裡證,須將白色多少裁。
白多尚是表邪多,和解兼表不可失,或用柴胡桂薑湯,或用柴胡枳桔湯,上焦得通汗自出。若是黃灰黑色多,或生芒刺或乾裂,看色雖然是白苔,表邪未盡里已結,和解兼下法為宜,柴胡陷胸湯最吉,或用張氏大柴胡,正使里邪從下泄。倘若舌色多鮮紅,或白帶紅多起刺,法用和解急兼清,因為膽火正用事,或用柴胡白虎湯,蒿芩清膽亦可治,膽熱一退相火清,其邪自然不復熾。
白話文:
第二節 少陽經腑舌苔歌
少陽病症處於表證與裡證之間,根據表裡不同的情況,舌苔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病症偏向半表證,舌苔多呈白色,可能在舌尖、一邊或兩邊出現白色,總之只要有表證,舌苔往往帶白。
若偏向半裡證,舌頭多呈現紅色,即使有白色,也多夾雜其他顏色。可能舌尖白而中心紅,或中間紅而邊緣與舌尖白,或中間白而舌尖紅,或舌尖白而舌根黑,也可能舌尖白而舌根灰。總之,裡證較重時,白色不會太明顯。如果黃色或灰色舌苔較少,白色舌苔較多,病情仍以表證為主。
若紅色舌苔多而白色舌苔少,或夾雜黃黑色,則裡證較重。舌邊白而滑潤、中間黑黃,仍屬半表半裡證。舌苔白厚如粉且邊緣紅紫,是溫疫邪氣潛伏於膜原的表現。若舌苔白如牙齒顏色,則是膜原穢濁之邪積聚。若胸口有寒而丹田發熱,即使舌苔白,也不可強行攻下。無論舌苔滑膩或厚重,都應以苦辛和解為原則治療。
若舌尖白而舌根黃黑、或中間黃而邊緣白灰,皆屬半表半裡證,需根據白色多少判斷:白色多者,表邪仍重,應以和解兼解表為主,可用「柴胡桂薑湯」或「柴胡枳桔湯」,使上焦通暢,出汗後病邪隨之排出。若黃色、灰色或黑色舌苔較多,或有芒刺、乾裂,即使白色舌苔未完全消失,也表明表邪未除而裡熱已結,此時宜用和解兼攻下法,「柴胡陷胸湯」最合適,或選「張氏大柴胡湯」,使裡邪從下排出。
若舌色鮮紅,或白色帶紅且多芒刺,治療應以和解兼清熱為主,因膽火旺盛所致,可用「柴胡白虎湯」或「蒿芩清膽湯」,待膽熱消退、相火平息,邪氣自然不再熾盛。
4. 第三節,陽明經腑舌苔歌
陽明苔色必見黃,正黃多主裡實證。黃白相兼邪在經,微黃而薄邪猶淺。黃中若見燥色苔,病邪入菔形已顯。淺黃薄膩熱尚微,深黃厚膩熱太盛。老黃焦黃或夾灰,或黑起刺熱極甚。黃膩多濕黃滑痰,黃而垢膩必夾食。黃中若有黑點形,溫毒濁穢交相雜。黃厚不燥色紫青,非夾冷酒必冷食。若見黃而灰黯者,痰飲寒瘀必互結。
陽明宜下人皆識,詎知下法正宜籌。苔黃而滑不可下,黃燥熱甚始堪投。若見芒刺並黑點,或有裂紋或生瓣,此為熱極胃津干,尤亦急下毋觀望。舌根厚膩舌尖白,中不甚干亦不滑,舌形短質不能伸,宿食膠痰伏不達。舌苔黃厚紋多裂,舌上又見青紫色,但看舌質不甚干,必是陰寒內夾食,輕重緩急辨分明,庶幾用下無差忒。
更有薑黃苔色舌,並及淡松花色苔,津潤而寒陽土敗,症多不治命堪哀,黃兼黑色為微醬,證自土邪傳水中。口燥唇乾兼大渴,雖用下奪不為功。舌生苔厚如黴色,此屬傷寒並夾食。胃傷脾困下難通,有死無生可立決。
廉勘,以上三種舌色,俞氏未曾論及,予嘗親見此舌,故特補列。
白話文:
第三節,陽明經腑舌苔歌
陽明病的舌苔一定會呈現黃色,純正的黃色多數表示體內有實熱證。黃白色相間的舌苔,表示邪氣還在經絡;微黃而薄的舌苔,則表示邪氣較淺。如果黃苔中出現乾燥的顏色,代表病邪已經深入臟腑,病情明顯。淺黃且薄膩的舌苔,表示熱氣尚輕;深黃且厚膩的舌苔,則表示熱氣過盛。若舌苔呈現老黃、焦黃,或夾雜灰色、黑色,甚至表面有芒刺,代表熱邪極重。
黃膩苔通常代表濕氣重,黃而滑膩的苔則可能是痰濕。黃苔若帶有油膩感,多半夾雜食物積滯。黃苔中若有黑點,顯示溫毒與穢濁之氣交雜。黃苔厚膩但不乾燥,且顏色紫青,若非酒毒便是冷食所傷。若見黃苔且灰暗,則代表痰飲、寒氣與瘀血互結。
陽明病適合使用瀉下法,眾人皆知,但如何運用瀉下法仍需謹慎考量。舌苔黃而滑潤,不宜瀉下;只有當舌苔黃而乾燥、熱氣極盛時,才可投用瀉下法。若舌苔出現芒刺、黑點,或有裂紋、呈現塊狀,代表熱極傷津,必須立即瀉下,不得拖延。
舌根厚膩而舌尖白,中間不乾不滑,舌體短縮且無法伸展,表示宿食與痰濕阻滯體內。若舌苔黃厚且多裂紋,表面帶有青紫色,但舌質不特別乾燥,則屬陰寒夾食之證,需仔細辨別輕重緩急,才能正確使用瀉下法而不出差錯。
此外,若舌苔呈現薑黃色或淡松花色,且津液多卻寒涼,代表脾胃陽氣衰敗,此症多屬難治,預後不良。舌苔黃中帶黑(如醬色),表示病邪從脾胃傳至腎水,症狀可見口乾唇裂、極度口渴,此時即使使用瀉下法也難以見效。
舌苔厚如黴斑,屬傷寒夾食之證,胃脾受損而難以下通,多為死症,難以救治。
註解:以上三種舌色(薑黃色、淡松花色、黴斑色),俞氏未曾提及,但我曾親眼見過,故特別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