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3)
第六章傷寒脈舌 (3)
1. 第四節,鉤玄
凡脈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為仲景按脈陰陽,斷病死生之總訣。
秀按,陽病見陰脈者,如傷寒邪已傳裡,溫病熱結在裡,不大便,潮熱譫語,脈沉細者死。甚則不識人,獨語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死之類。但陰脈雖喜見陽,若忽然暴見,乃陽不附陰,孤陽飛越,又是脫象。如少陰下利,厥逆無脈,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之類。
凡脈氣來虛微,是為不及,病在內;氣來實強,是為太過,病在外。此為扁鵲按脈強弱,斷病虛實之總訣。
秀按,凡脈沉、虛、微、細,澀、短、結、芤,皆為無力而氣來虛弱者,其症多虛;浮、洪、弦、牢,長、緊、疾、促,皆為有力而氣來實強者,其症多實。然沉、虛、微、細等脈,故多虛症,而氣滯血瘀者,往往多沉細如絲等脈;凝寒痼冷者,往往多沉極似伏之脈,則又當舍脈從症也。
白話文:
凡是脈象浮、大、快速、跳動、滑利屬於陽脈;脈象沉、澀、弱、細、微弱屬於陰脈。陰證出現陽脈表示會好轉,陽證出現陰脈表示會死亡。這是仲景根據脈象的陰陽屬性,判斷疾病生死的一般準則。
秀按
陽證出現陰脈的情況,比如傷寒的病邪已經傳到裡層,溫病的熱氣鬱結在裡層,不大便,發潮熱、說胡話,脈象沉細的人會死亡。嚴重的時候會不認識人,獨自說話就像看見鬼一樣,抓著衣服摸著牀,呼吸微弱、眼睛直視,脈象澀的人,屬於會死亡的類型。但是陰脈雖然好見陽脈,如果突然出現,表示陽氣不依附於陰氣,陽氣獨自運行,這又是脫陽的表現。比如少陰病拉肚子,厥逆沒有脈象,服藥後脈象突然出現的人會死亡,微弱持續的人會好轉,屬於這一類。
凡是脈氣虛弱微小,說明脈象不及,疾病在內;脈氣強盛有力,說明脈象太過,疾病在外。這是扁鵲根據脈象的強弱,判斷疾病虛實的總準則。
秀按
凡是脈象沉、虛、微、細、澀、短、結、芤,都屬於無力而脈氣虛弱的,症狀多為虛證;脈象浮、洪、弦、牢,長、緊、疾、促,都屬於有力而脈氣強盛的,症狀多為實證。但是沉、虛、微、細等脈象,本來多為虛證,但是氣血瘀滯的人,往往多出現沉細如絲等脈象;寒凝痼冷的人,往往多出現沉極似伏的脈象,這種情況就應該捨棄脈象而根據症狀來診斷。
凡初持脈來疾去遲,及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及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此為仲景按脈來去出入,斷病內外虛實之總訣。
秀按,初持脈來疾去遲,言自尺內至於寸口,為心肺盛而肝腎虛,此出疾入遲,言自筋骨出於皮膚,以脈盛於表,故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言自寸口下於尺內,為心肺虛而肝腎旺,此出遲入疾,言自皮膚入於筋骨,以脈盛於內,故曰內實外虛。
凡脈頭小本大,病在表;來微去大,病在裡。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不得尿。此為仲景按脈浮沉來去,斷病表裡通塞之總訣。
秀按,脈來頭小本大者,言脈初來雖小,取之則漸漸大,故為病在表;脈來微去大者,言浮取則微,沉取則大,故謂病在裡。上微頭小者,言浮取雖微,而前小後大,故為表氣通泄而自汗;下微本大者,言沉取之微,而按久益大,為里邪鬱閉而關格不通,故不得尿。此症頭無汗者可治,有汗則死者,蓋同是邪閉膀胱,一則陽氣未脫,一則陽氣已脫也。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內外虛實的狀況。如果脈象一開始跳動很快,但後來變慢,並且從手腕外側到內側的脈搏也呈現快慢不一的狀態,這表示身體內部虛弱,而表面卻比較充實。反之,如果脈象一開始跳動緩慢,但後來變快,並且從手腕內側到外側的脈搏也呈現快慢不一的狀態,這表示身體內部充實,而表面卻比較虛弱。
脈象也可以反映出疾病是表面的還是內裡的。如果脈象一開始很小,但後來逐漸變大,表示疾病在表層;如果脈象一開始微弱,但後來變強,表示疾病在內部。如果脈象一開始浮取時微弱,但後來變得強勁,並且頭部小而底部大,表示體表汗液容易排出;如果脈象一開始沉取時微弱,但後來變得強勁,並且頭部大而底部小,表示體內邪氣阻滯,導致排尿困難。
凡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此為仲景按脈浮數沉遲為綱,斷陽病由表入腑,陰病由里入臟之總訣。
秀按,浮沉以手之輕重得之,遲數以息之至數辨之,皆為顯而易見,故張長沙取以為綱,以測病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仲景云:熱極傷絡,故諸陽入絡乘腑,脈多浮數,甚則弦細搏數;極寒傷經,故諸陰中經連臟,脈多遲澀,甚則沉微欲絕。
凡察九候,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皆為病脈。此為岐伯按脈三部九候,何候獨異,斷病所在之總訣。
秀按,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景岳所謂「操獨見」也。若素小、素大,六陰、六陽,此為素稟先天之經脈,非病脈也。故《內經》謂: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白話文:
脈搏浮在表面代表病症在外,沉在裡面則代表病症在內;脈搏跳動快代表病症在腑,慢則代表病症在臟。陽氣旺盛時,脈搏浮而快,代表病邪從外侵犯腑臟;陰氣旺盛時,脈搏沉而慢,代表病邪從內侵犯臟腑。這是仲景根據脈搏浮、數、沉、遲來判斷陽證由表入腑、陰證由裡入臟的總訣竅。
浮沉可以用手指輕重來判斷,遲數則根據呼吸的次數來辨別,這些都是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所以張仲景將它們作為判斷病症的綱要,來分析病症是在表面、內部、腑臟還是臟腑。仲景還說:熱極傷絡,所以陽氣過盛會侵犯到絡脈,表現為脈搏浮數,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弦細搏數;極寒傷經,所以陰氣過盛會損傷經脈,表現為脈搏遲澀,嚴重時甚至會沉微欲絕。
觀察九候時,如果只有一種脈象獨特,比如單獨出現小、大、疾、遲、熱、寒、陷下等,就是病脈。這是岐伯根據三部九候,判斷何種脈象獨特,就能定位病症所在部位的總訣竅。
如果六脈中只有一條脈象獨特,就要從這條獨特的脈象入手尋找病因,這就是景岳所說的「操獨見」。如果天生脈象就偏小、偏大,或者天生就是六陰脈、六陽脈,這些都是先天稟賦的經脈,不屬於病脈。所以《內經》說:必須先了解正常的經脈,才能判斷病脈。
凡脈浮滑而疾,其色不奪,及脈小而色不奪者新病;脈小弱以澀,五色俱奪,及脈不奪而其色奪者久病。此為岐伯按脈察色,斷病新久之總訣。
秀按,此即善診者察色按脈而知部分之法。前哲盛啟東,又以新病之死生,系乎右手之關脈;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更謂:診得浮脈,要尺內有力,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攻下無虞。一主先天腎水,一主後天胃氣,尤為斷病新久死生,發表攻裡之要訣。
凡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此為岐伯按脈九候不調,察其臟腑經氣,按季以決死期之總訣。
秀按,此即三伍不調之脈也,皆由臟器錯亂,其病卻有二因:一因新病猝中,如酷暑驟中心肺,陡然昏厥如屍,初則脈厥而伏,繼則脈暴見而三伍不調,即《內經》所云「脈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也。又如嚴寒直中脾腎,陡然吐瀉腹痛,劇則肢厥無脈,服湯脈暴出而三伍不調,即《內經》所謂「脈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是也。他如病風者以日夕死,病寒熱者以平旦死,均載在《內經》。此新病日乘四季而死,主一日中之四季也。一因久病內傷。無論傷心肺、傷脾胃、傷肝腎,脈至三伍不調,皆可察色以決死期。脾病色黃青不澤,脈代如鳥之啄,主春死;肺病色白赤不澤,脈數如風吹毛,主夏死;腎病色黑不澤,脈亂如奪索然,主長夏死;肝病色青白不澤,脈動如循刀刃,主秋死;心病色赤黑不澤,脈曲如操帶鉤,主冬死。此久病日乘四季而死,主一年中之四季也。
白話文:
凡是脈搏浮滑而快速,脈色沒有變淡,以及脈搏細小而脈色沒有變淡的,是新發的疾病;脈搏細小虛弱而且澀滯,五種脈象的特徵都消失,以及脈搏沒有消失但是脈色消失了,是久發的疾病。這是岐伯根據脈象和麪色,判斷疾病新發還是久發的一般法則。
秀按
這就是善於診脈的人,通過觀察面色和按脈,來知道疾病部位的方法。前輩盛啟東,又根據右手關脈判斷新病的生死;根據左手關尺脈判斷久病的生死。進一步說:診斷出浮脈,要求尺脈有力,發汗治療沒有問題;診斷出沉脈,要求右關脈有力,攻下治療沒有問題。一者主先天腎水,一者主後天胃氣,更是判斷疾病新久、生死、發汗攻裡的重要原則。
凡是脈搏時而疏鬆,時而頻數,時而遲緩,時而急促的,日復一日四季轉變就會死亡。這是岐伯根據脈象九種特徵變化不調,觀察臟腑經氣,根據四季來確定死亡時間的一般原則。
秀按
這就是三部脈象不調的脈搏,都是由臟器功能紊亂引起的。這種疾病有兩個原因:一是新病突然發作,比如酷暑突然傷及心肺,驟然昏厥像死了一樣,剛開始脈搏微弱而隱伏,接著脈搏猛烈顯露出來,三部脈象不調,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脈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的道理。又比如嚴寒直接傷及脾腎,突然嘔吐腹瀉腹痛,嚴重的時候肢體厥冷無脈,服用湯藥後脈搏猛烈出現而三部脈象不調,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脈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的道理。其他如患風病的會在日落時死,患寒熱病的會在黎明時死,都記載在《內經》中。這屬於新病日復一日四季轉變而死亡,主一日中的四季。一是久病內傷。無論是傷及心肺、傷及脾胃、傷及肝腎,脈搏出現三部脈象不調,都可以通過觀察面色來確定死亡時間。脾病面色黃青不澤,脈搏一跳一停像鳥啄一樣,主春死;肺病面色白赤不澤,脈搏數而急促像風吹毛一樣,主夏死;腎病面色黑不澤,脈搏亂而無力,主長夏死;肝病面色青白不澤,脈搏跳動像刀鋒一樣,主秋死;心病面色赤黑不澤,脈搏彎曲像帶鉤一樣,主冬死。這屬於久病日復一日四季轉變而死亡,主一年中的四季。
凡脈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心腹積;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冷。此為岐伯按脈外內上下,診斷外感內傷之總訣。
秀按,外而不內,上而不下者,皆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而頭項痛;內而不外,下而不上者,皆是陰氣有餘,故心腹積而腰足冷。此皆《內經》診法之要訣。
凡脈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胃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此為仲景按脈綱損,斷病實強虛損之總訣。
秀按,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口,指下湧湧,既浮且大,按之不衰;章者,自筋骨外顯於皮膚,應指逼逼,既動且滑,按之益堅;綱者,高章兼賅之象,脈來數盛,病則邪正交攻。惵者,舉指瞥瞥,脈雖微而似數,似心中怵惕之狀;卑者,按之隱隱,脈沉澀而似狀,似妾婦鄙陋之情;損者,惵卑交參之謂,脈來微細,病則陰陽並虧。此皆形容營衛盛衰之要義。
白話文:
「高」,脈象自尺脈內緣向上溢出至寸口,手指按壓時脈搏湧動,既浮又大,按壓不減;「章」,脈象自肌肉骨骼外顯於皮膚,手指按壓時脈搏逼迫,既動又滑,按壓更加有力;「綱」,脈象既有「高」又有「章」的特徵,脈來數盛,表示疾病正邪交攻。「惵」,手指按壓時脈搏若隱若現,脈雖微弱而類似數脈,像心中驚悸的樣子;「卑」,按壓時脈搏隱沒不顯,脈沉澀而類似帶狀,像妾婦卑賤怯懦的情態;「損」,脈象「惵」與「卑」交雜,脈來微細,表示陰陽俱虧。這些都是形容營衛盛衰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切脈為四診之一,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故診脈斷生死易,知病症難,舍脈從症,舍症從脈,全在心靈神會,慎毋猝持氣口,妄言作名,為粗所窮,適犯《徵四失篇》之經訓也。
秀按,有是病必有是脈,乃病症之常也。然有昨日浮,今日變沉;晨間脈緩,夕間脈數;午前脈細,午後脈洪;先時脈緊,後時脈伏;或小病而見危脈,或大病而見平脈;或全無病,而今脈異於昔脈。變態不常,難以拘執。但既有變態,定有變故,惟在善用心者,詳問其故,覈對於先後所診之脈症,則其脈變之由及新夾之症,皆洞明矣。故診脈須臨證既多且久,胸有成竹,機圓法活,診時自有把握。細參望、聞、問三者,庶免顢頇錯誤之弊。若但憑脈斷症,據脈立方,鮮不誤人。
白話文:
整體來說,切脈是四診之一,一種脈象就能涵蓋各種疾病,一種疾病也能同時出現多種脈象。因此,診脈論斷生死容易,但要知悉具體病症卻很困難。摒棄脈象只看症狀,或摒棄症狀只看脈象,全憑心靈意會,務必謹慎不要倉促下結論,妄加斷言,徒勞無功,正好犯了《徵四失篇》中的經訓。
請注意,有這種疾病必定有這種脈象,這是病症的常例。然而,昨日浮脈,今日變為沉脈;早晨脈緩,傍晚脈數;上午脈細,下午脈洪;先前脈緊,後又脈伏;或小病卻見危脈,或大病卻見平脈;或全然無病,但脈象卻異於從前。脈象變化無常,難以拘泥。但既然有變化,必定有變故,只有善於用心的人,詳問其原因,與先前的脈象症狀仔細核對,就能洞悉脈象變化的原因以及新添的症狀。因此,診脈需要臨證豐富且時間長久,胸有成竹,靈活運用,診斷時自然得心應手。再仔細參照望診、聽診、問診,才能避免迂腐錯誤的弊端。如果僅憑脈象斷定病症,根據脈象開具藥方,難免會誤診。
廉勘,前哲王燕昌曰:臨證先問病因。因,乃病之由來也。問明病因,然後切脈問證,望其形體之強弱、容色之枯潤,聞其聲音之鉅細、吸之緩急,則是據其病因,參合望、聞、問、切四法。雖一脈有籠統,或反形、或閉伏,而病情已得於四法中矣,指下之疑自釋也。否則脈僅二三十象,病乃千變無窮,一脈不僅屬一病一症,而一病一症亦不僅見於一脈,故臨診先據見症,最有把握。如九竅者,臟腑之門戶也,必先據九竅所見之症,與脈覈對。自胸至頭有症,脈必見象於寸;臍上、兩手、兩脅有症,脈必見象於關;少腹、兩腿、二便有症,脈必見象於尺,此其大要也。總之,凡診諸脈,均合四診以施治,乃不致率爾操觚。如謂不須望、聞、問,但一診脈,即能悉其病狀,抉其病隱,明其病源,達其病變,乃術士欺人語耳。
白話文:
中醫診脈
古代醫家王燕昌說:看病時首先要詢問病因,因為病因就是疾病的由來。弄清病因後,再切脈問症,觀察病人的身體強弱、面色枯潤,傾聽病人的聲音大小、呼吸快慢,這是根據病因,結合望聞問切四種方法。雖然單獨脈象有雷同,或者有反象、伏象,但病情已經從四種方法中得到了,手下的疑惑自然能解開。否則,脈象只有二三十種,而疾病卻是千變萬化的,一種脈象不僅屬於一種疾病一種症狀,一種疾病一種症狀也不僅出現在一種脈象上,所以看病時首先根據症狀,最有把握。比如九竅,是臟腑的門戶,一定要先根據九竅所看到的症狀,與脈象對照。從胸部到頭部有症狀,脈象一定在寸口出現象徵;臍以上、兩手、兩脅有症狀,脈象一定在關脈出現象徵;小腹、兩腿、大小便有症狀,脈象一定在尺脈出現象徵,這是大體的要點。總之,診斷所有脈象,都必須結合四種診斷方法來治療,纔不至於草率地做出判斷。如果說不需要望、聞、問,只診脈一種方法,就能悉知病情,找出血脈,弄清病因,掌握病變,那這是術士欺騙人的話而已。
又曰:每臨一症,六脈皆動,須先明其何部之脈無病,然後一一比較,乃知其何經有病。如診外感時病,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蓋初感由於經絡,病在表,輕者寸浮盛,重者關尺亦浮盛;迨傳入里生內熱,則沉部盛矣。病在上則見於寸,病在中則見於關,病在下則見於尺。
又診內傷雜症,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蓋初病即分臟腑,其脈各見於本位,病在腑則本部浮,病在臟則本部沉;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有臟病而傷及腑者,有數經兼病者,皆按部而察其浮沉。凡數經兼病,須治其緊要者為主,蓋有當前之症候形色,與致病之原因,覈對於所診脈象,要歸一路,則得其主腦而治之。其餘連類相及,與舊有之病,或可兼治緩治,尤必問其本脈,庶診時之脈,乃能有準。
白話文:
又說:每次遇到一個症狀,六脈皆動,必須先弄清楚哪部脈絡沒有疾病,然後逐一比較,才能知道哪條經絡有疾病。例如診斷外感之病時,抓住浮沉脈來辨別寸、關、尺脈。因為初感是由於經絡,疾病在體表,輕微者寸脈浮盛,嚴重者關、尺脈也浮盛;等到傳入體內產生內熱,則沉脈盛。疾病在上就表現在寸脈,疾病在中就表現在關脈,疾病在下就表現在尺脈。
又診斷內傷雜症時,抓住寸、關、尺脈來辨別浮沉脈。因為初病即分臟腑,其脈各見於本位,疾病在腑則本部脈浮,疾病在臟則本部脈沉;等到時間久了,有腑病而連帶牽引到臟者,有臟病而傷及腑者,有數條經絡同時有病者,都按各部脈絡查其浮沉。凡數條經絡同時有病,必須以治療重要的為主要,因為當前的症狀表現和致病的原因,仔細對照所診的脈象,要歸於一條脈絡,然後找到主脈而治療。其餘連帶相關的,以及原有舊病,或可兼治或緩治,尤其一定要問清其本脈,這樣診脈時纔能有依據。
觀此二則,洵得診脈之實情實理,簡而得要,足補俞氏之所未言者也。總之,脈之作用,不過揣測心力之強弱、肺氣之盛衰,以定其病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而已,於望、聞、問三者,已得其病之真相,然後與脈覈對互勘耳。
白話文:
這兩則論述,確實精準地揭示了診脈的實際情況和原理,簡潔明了,足以彌補俞氏所未提及之處。總之,脈象的作用,不過是推測心臟力量的強弱、肺氣的盛衰,用來判斷疾病的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而已。在望、聞、問三者中,已經可以得知病情的真相,然後再與脈象互相印證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