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4)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4)

1. 第七節,六經舌苔

陽明居里,舌苔正黃,多主裡實。黃白相兼,邪猶在經;微黃而薄,邪淺中虛;黃而糙澀,邪已入腑;淺黃薄膩,胃熱尚微;深黃厚膩,胃熱大盛;老黃焦黃,或夾灰黑,或起芒刺,胃熱已極;黃滑痰火;黃膩濕熱;黃而垢膩,濕熱食滯;黃起黑點,溫毒夾穢;黃厚不燥,舌色青紫,多挾冷酒,或挾冷食;黃而晦黯,多挾痰飲,或挾寒瘀。

秀按,苔黃而滑者,為熱未結,不可便攻;黃而燥者,為熱已盛,峻下無疑;黃而生芒刺黑點者,為熱已極;黃而生瓣裂紋者,為胃液干,下證尤急;亦有根黃厚膩,舌尖白而中不甚干,亦不滑,而短縮不能伸出者,此膠潺宿食鬱伏胃中也;又有苔卻黃厚,甚則紋裂,而舌色青紫,舌質不幹者,此陰寒夾食也。諸黃苔雖屬冒熱,但須分緩急輕重下之,且有佐溫、佐熱、佐消、佐補之不同,臨證者尤宜細辨。

廉勘,白苔主表,亦主半表半裡;黃苔雖專主裡,然有帶白之分。臨證時,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故黃白相兼,或灰白微黃,慎不可輕投三黃,一味苦泄。其中每有表邪未解,裡熱先結者,或氣分鬱熱,或濕遏熱伏,雖胸脘痞悶,宜從開泄,宣暢氣機以達表。即黃薄而滑,亦為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尤宜芳淡輕化,泄熱透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如老黃,或深黃,或焦黃,邪方離經而入腑。然黃色不一,亦當詳辨。試述劉吉人《察舌新法》以明辨之:(一)正黃色苔,乃胃熱正色,為傷寒已傳陽明之裡,為溫病始傳之候,其為濕溫、溫熱,當以脈之滑澀有力無力,分別用藥。(二)嫩黃色苔,由白而變為黃,為嫩黃色,為胃濁初升之候,亦為胃陽初醒之候。(三)老黃色苔,為胃陽明盛之候。若厚腐堆起,此飲食濁氣上達之候,為濕溫化熱之始,為溫熱灼液之候。(四)牙黃色苔,胃中濁腐之氣始升,牙黃無孔,謂之膩苔,中焦有痰也。(五)水黃色苔,如雞子黃白相間染成之狀,乃黃而潤滑,為痰飲停積濕溫證候,或為溫熱病而有水飲者,或熱入胃誤服燥藥變生此苔者,宜以脈證分別斷之。(六)黃腐苔,苔色如豆渣炒黃堆鋪者,下證也。如中有直裂,氣虛也,亦不可下,當補氣,以氣不足運化也。(七)黃如蠟敷苔,濕溫痰滯之候,故苔無孔而膩。(八)黃如虎斑紋苔,乃氣血兩燔之候。(九)黃如粟米色苔,顆粒分明,乃胃陽亢盛之候。(十)黃如炒枳殼色苔,為胃陽盛極,陽亢陰虛之候,胃汁乾槁,故苔色如枳殼炒過狀,枯而不潤。(十一)黃如沉香色苔,為胃熱極盛,胃液將枯之候。(十二)黃色兼灰色苔,此風溫兼濕,陽氣抑鬱,故苔無正色,先當疏氣開鬱。(十三)黃黑相間如鍋焦粑苔,摸之刺手,看之不澤,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乾之候。然有陽氣為陰邪所阻,不能上蒸而化津液者,當以脈診斷之。脈滑有力鼓指者,火灼津也;脈澀無力鼓指者,痰飲瘀血阻抑陽氣,不能化生津液也。

白話文:

第七節,六經舌苔

陽明經位於體內,舌苔呈現正黃色時,多表示體內有實熱。若黃色與白色相間,說明邪氣仍在經絡之間;苔色微黃而薄,則邪氣較淺且中氣虛弱;舌苔黃而粗糙乾澀,表示邪氣已入侵臟腑;苔色淺黃且薄膩,顯示胃熱尚輕微;深黃且厚膩,則胃熱已十分旺盛;若舌苔呈現老黃或焦黃,甚至夾雜灰黑色或有芒刺,代表胃熱已達極點;黃色而滑膩的舌苔,多見於痰火證;黃膩苔則為濕熱表現;黃苔伴隨垢膩,顯示濕熱兼有食滯;黃苔上出現黑點,常見於溫毒夾雜穢濁之氣;苔色黃厚而不乾燥,舌色青紫,多因冷酒或冷食停滯;黃苔晦暗不明,則可能夾雜痰飲或寒瘀。

秀按:舌苔黃而滑潤,表示熱邪尚未凝結,不宜立即攻下;黃苔且乾燥,則熱勢已盛,需果斷用峻下法治療;黃苔出現芒刺或黑點,代表熱邪已極;黃苔伴有裂紋,說明胃液耗竭,需緊急攻下;另有一種情況是舌根部苔黃厚膩,舌尖苔白且舌中部不太乾,也不滑潤,舌體短縮無法伸出,此為痰濕食滯鬱積胃中;還有一種苔色黃厚,甚至裂紋明顯,但舌色青紫且舌質不乾,此為陰寒夾雜食滯。雖然各種黃苔都屬胃熱,但必須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區分治療方法,並可能需配合溫、熱、消或補法等不同輔助手段,臨證時需仔細辨別。

廉勘:白苔主表證,也見於半表半裡證;黃苔雖專主裡證,但仍有帶白苔的情況。臨診時,只要舌苔上帶一分白色,病情就帶一分表證。因此,若見黃白相間或灰白微黃的舌苔,切勿輕易使用苦寒的三黃類藥物。此類舌苔可能代表表邪未解,裡熱已結,或氣分鬱熱,或濕邪阻遏熱邪,即使有胸脘痞悶的症狀,也應以開洩氣機、疏通表邪為主。即使舌苔黃薄而滑潤,也是無形濕熱兼有虛象,更宜用芳香淡滲之法輕清化解,透熱出表。唯有舌苔純黃無白時,邪氣才完全由表入裡;若舌苔老黃、深黃或焦黃,則邪氣已深入臟腑。不過,黃色舌苔變化多端,仍需詳細辨別。以下引用劉吉人《察舌新法》分類說明:

(一)正黃色苔:為胃熱典型表現,見於傷寒傳入陽明裡證或溫病初傳階段,若屬濕溫或溫熱病,需依脈象滑澀及有力無力來選擇用藥。

(二)嫩黃色苔:由白苔轉變而來,為胃中濁氣初升或胃陽初復的徵兆。

(三)老黃色苔:顯示胃與陽明經熱盛。若苔厚且腐膩堆積,為飲食濁氣上泛之象,見於濕溫化熱或溫熱灼傷津液的階段。

(四)牙黃色苔:胃中濁腐之氣初升,苔色如牙黃且無細孔(稱為膩苔),表示中焦有痰濕。

(五)水黃色苔:如蛋黃與蛋白混合的色澤,黃而潤滑,見於痰飲停聚的濕溫證,或溫熱病兼有水飲,或熱入胃中誤服燥藥所致,需結合脈證判斷。

(六)黃腐苔:苔如豆渣炒黃鋪陳,屬可攻下之證;若中間有直裂紋,則為氣虛,不宜攻下,應補氣以助運化。

(七)黃如蠟敷苔:濕溫痰滯所致,故苔無細孔且膩。

(八)黃如虎斑紋苔:氣血兩燔的表現。

(九)黃如粟米色苔:顆粒分明,為胃陽亢盛之象。

(十)黃如炒枳殼色苔:胃陽極盛、陰虛津枯,苔色如炒過的枳殼,乾枯不潤。

(十一)黃如沈香色苔:胃熱極盛,胃液將竭的徵兆。

(十二)黃兼灰色苔:風溫夾濕,陽氣鬱滯,苔色不正,需先疏氣解鬱。

(十三)黃黑相間如鍋巴苔:觸之刺手,色澤晦暗,為胃中津液枯灼、口燥舌乾之象。但若因陰邪阻滯陽氣,導致津液無法上承,則需憑脈診斷:脈滑有力者為火灼津傷;脈澀無力者為痰飲瘀血阻礙陽氣,以致津液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