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紹興何廉臣先生增訂通俗傷寒論序 (2)
紹興何廉臣先生增訂通俗傷寒論序 (2)
1. 紹興何廉臣先生增訂通俗傷寒論序
蓋求之當代作者,幾有不可無一,不容有二之感想。嗣於民國紀元五六年間,更得裘氏吉生新印《通俗傷寒論》出版,壽頤受而讀之,則康乾之際,紹醫俞氏根初裒其畢生閱歷所得,發揮治驗,筆之於書,而同邑何秀山先生,手錄俞稿,添加按語,厥後秀老文孫廉臣先生,再加勘斷,泐為一編,不才始知浙紹何氏,家學淵源,芝草靈根,其來有自,所述兼證變證、審脈辨舌,羅羅清疏,如指諸掌,一仍《廣溫熱論》、《感症寶筏》直之大旨,而又加秘焉。
後有學者,果能從是入手,深造有得,揣摩十年,以治時病,寧獨事半功倍,亦且舉一反三,將所以針膏育而起廢疾者,胥始是乎在且言雖淺近,而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老醫宿學,得此而且以擴充見聞,即在後生小子,又何往而不一覽瞭然,心領神悟,斯可謂之愚夫愚婦,能知能行,而聖人有所不能盡者,金針度世,玉尺量才,必如是而始克盡其醫家之天職,彼一知半解之庸才其奚足以語此。
惜乎裘氏所傳,僅僅上卷全、中卷之半,中卷下至下卷,戛然中止,迄今將二十年,未聞全帙續成,幾令此通俗適用之書,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慨,海內學士,顆顆引領,望之久矣。襄年,中央國醫館成立之始,不才參與籌備之役,始識廉老次公子幼廉君,暨曹炳章君於秣陵旅舍。
晤言之頃,即叩以廉臣先生全稿所在,慫恿刊行,俾得拯救斯民疾苦,則幼廉君與炳章君,俱毅然以校勘為己任。乃歲月易逝,又已裘葛屢更。去臘得幼廉君手翰,謂已偕同炳章君校訂就緒,釐為十二卷,付之手民,行將竣事。以不才久讀廉臣先生著述,於何氏家學,略諳源委,諄囑序言,藉以表襮此中結構。
壽頤不容以不文辭,爰為參考國醫學家,累世變遷之涯略,以及秀山、廉臣兩先生殫心竭慮,有以成就此時病之苦海慈航,為讀者告,俾知何氏陰德在民,世澤方長,固未有艾。《語》有之曰:讀三世書。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時中華民國紀元甲戌季春望後三日
嘉定張壽頤山雷拜撰於蘭溪城中天福山麓之廬
白話文:
【紹興何廉臣先生增訂通俗傷寒論序】
當代的著作中,幾乎讓人感覺此書不可或缺,獨一無二。民國五六年時,裘吉生先生新印的《通俗傷寒論》出版,我得到後閱讀,發現此書是康乾時期紹興醫師俞根初畢生經驗的總結,並得到同鄉何秀山先生手抄原稿並添加註解。後來何秀山的孫子廉臣先生再次修訂,編成一書,我才知道浙江何氏家學淵源深厚,其醫學造詣源遠流長。書中對兼證、變證的論述,以及對脈象與舌象的辨析,條理清晰,如指掌般明瞭,延續了《廣溫熱論》和《感症寶筏》的宗旨,且更為精妙。
後來的學者若從此入手,深入鑽研,十年後治療時疫,不僅事半功倍,更能舉一反三,救治危難疾病皆可由此而得。此書語言雖淺顯,卻蘊含無窮智慧,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資深醫者能借此擴展見識,年輕後輩讀後也能一目瞭然,心領神會,堪稱通俗易懂,即便普通人亦能明白並實踐。而某些一知半解的庸才,則難以領悟其精髓。
可惜裘吉生所傳版本僅有上卷完整和中卷前半,中卷後半至下卷戛然而止,近二十年未見全本續成,令此書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學界引頸期盼已久。早年中央國醫館籌備時,我結識廉臣先生的次子何幼廉及曹炳章先生於南京,當時便詢問全稿下落,並敦促刊行以濟世。幼廉與炳章毅然承擔校勘之責。
歲月流逝,歷經寒暑更迭。去年臘月收到幼廉來信,稱已與炳章校訂完畢,分為十二卷,即將付梓。因我長期研讀廉臣先生著作,對何氏家學略知淵源,故受邀作序,以闡明此書結構。
我雖文筆有限,但為追溯中醫學變遷及何秀山、廉臣二先生殫精竭慮成就此濟世之作,特撰此文,以彰何氏世代仁術澤被蒼生。《論語》雲:“讀三世書”,其意在此吧!
時 中華民國甲戌年(1934)三月十八日
嘉定張壽頤(山雷)撰於蘭溪城天福山麓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