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1)

回本書目錄

通俗傷寒論緒言 (1)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嘗考《傷寒論》一書,南陽張機述。《醫林列傳》云: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所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傷寒者,未能有出其外者也,其書為諸方之祖,故後世稱為醫聖。至晉太醫令王叔和,又編次其方論,為三十六卷,金成無己註解其書為十卷。

今世所傳者,乃宋臣林億等校正,即成氏所著十卷是也。唐王燾撰《外臺秘要》四十卷,以傷寒冠其首,書止二卷,分三十三門,諸論傷寒凡八家,曰仲景、曰叔和、曰華佗、曰陳廩丘、曰範汪、曰《小品》、曰《千金》、曰《經心錄》,合編一十六首。

至宋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七卷,其論汗吐下及用水用火、和表溫里,各有心得;論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病,痙、濕、暍、勞復、暑病,時行疫、癍、疹、變噦、變黃、敗壞,小兒、妊娠傷寒、暑病刺法,溫熱病死生辨驗等症,皆有發明。附以瘥後、禁忌等法,亦有實用。

白沙許叔微撰《傷寒發微論》二卷,論二十二篇,其首論傷寒七十二症候,其他論方論藥,皆能發明仲景微奧之旨,故曰《發微》;又撰《傷寒百證歌》五卷,將仲景方論編成歌訣一百證,以便後學之記誦,其間或有仲景無方者,輒取《外臺》《千金》等方以補入;又撰《傷寒九十論)一卷,闡發仲景奧義,頗多發明;《圖翼傷寒論》一卷、《傷寒辨類》五卷,皆能羽翼仲景,發明深意。

南陽朱肱著《傷寒活人書》一十卷,其論首設為一百一問,以暢發仲景奧義;次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發明用法;又次採《外臺》《千金》《聖惠》一百二十六方,以補仲景之未備;末論婦人傷寒、小兒痘疹,斯誠仲景之功臣也。

厥後,楊士瀛撰《傷寒活人總括》七卷,如證治賦、傷寒總括、調理通論及六經用藥、傷寒各證等,編成歌括,其大旨以仲景論、《活人書》總括成書,每條以歌括冠其首,間有附益張、朱二家以外之方法,然據證定方,毫無變通。

至宋元時郭白雲撰《傷寒補亡論》二十卷,首設問答,次辨平脈法,次敘六經統論、證治,其間有無方者,即補以龐氏、常器之說,以下各論治法,多采《素》《難》《千金》《外臺》《活人》等方論,以補仲景之缺略。又有吳蒙齋撰《傷寒活人指掌》五卷,附有圖說,本宋雙鍾處士李知先歌訣也,其有指掌,亦吳氏所撰,不過以《活人書》中方論,補仲景之未備。

其門人熊宗立改編作十卷,刪改語句,其間由熊氏所續論者,乃四時傷寒雜證通用之方,繼之婦人小兒傷寒方,並無其他發明,以便後學記誦耳。金成無己注《傷寒》十卷外,別撰《明理論》四卷,論五十篇,治於發熱至勞復,次發明桂枝等方二十首,可謂深得仲景之旨趣也。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緒言》:

研究《傷寒論》一書,原為南陽張機(字仲景)所著。《醫林列傳》記載:張仲景為南陽人,曾任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其著作共二十二篇,涵蓋三百九十七種診治法則與一百一十三首方劑。文風簡練深邃,後世醫家研究傷寒無能超越,尊其為「醫聖」,並奉該書為方劑之祖。

晉朝太醫令王叔和將仲景學說重新編排為三十六卷,金代成無己進一步註解成十卷。現今流傳版本為宋代林億等人校訂,即採用成無己的十卷本。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四十卷中,首兩卷專論傷寒,分三十三門,彙整仲景、叔和、華佗等八家學說,共十六篇。

宋代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七卷,深入探討汗吐下法、水火療法,並分析結胸、陰陽毒、狐惑等病症,兼論小兒及孕婦傷寒,補充實用治則與預後禁忌。

白沙許叔微著有《傷寒發微論》二卷,二十二篇內容闡釋仲景學說,另編《百證歌》五卷,將方論改為歌訣,並補入《外臺》《千金》未載之方;《九十論》與《圖翼傷寒論》等書亦深化仲景理論。

南陽朱肱《傷寒活人書》十卷,以百問形式解析仲景學說,收錄一百一十三首仲景方及百餘首《外臺》《千金》方,並增補婦孺傷寒篇章,被譽為仲景學派功臣。

後世如楊士瀛《傷寒活人總括》以歌訣統整仲景與朱肱理論;郭白雲《傷寒補亡論》採《內經》《難經》補仲景不足;吳蒙齋《傷寒活人指掌》附圖解說,其門人熊宗立再編為十卷,聚焦四時傷寒與婦孺方劑。

金代成無己除注釋《傷寒論》十卷外,另著《明理論》四卷,詳述五十種病症治則至方劑應用,深得仲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