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2)
通俗傷寒論緒言 (2)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劉完素撰《傷寒直格》三卷,以干支分配臟腑,又分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餘、不足、為病等篇,與傷寒不相涉也;次論六經主療之法,下列藥方益元、涼膈等三十四方,推其意,以仲景寒熱不分,是書之作,實為一變也。又編《傷寒標本》二卷,以傷風、傷寒、中暑、中濕為始,至勞、食復,共四十六條,下集方五十四湯,又無憂丸治食積蟲積,及增外科方,亦大變仲景之法也。
後如張壁撰《傷寒保命集》二卷,其辨脈、辨傷寒各證等法及辨方,皆發仲景所未發之義,以深探仲景之奧旨者也。至元李東垣著《傷寒治法舉要》一卷,首言冷熱風勞虛復,續辨惑《傷寒論》,舉治法之要三十二條,立補中方一十二方,外又立七方,此雖發仲景所未發,要其說過於溫補,不足取以為法也。
王海藏之《此事難知》三卷,得東垣不傳之秘,儲月積浸,編就成帙,其書首設問答,以辨筋絡臟腑,傷寒之源;次辨營衛清濁,氣血表裡,六經手足並傳,用藥禁忌之法;又其次辨兩手陰陽之脈,三元圖式,用針之法,附以雜治,可為不執仲景方論,獨能探微索奧,自成一家之言也。
如朱丹溪撰有《傷寒摘義問目》一卷,始議脈絡,終議證與湯,立論一十九條,此亦闡揚仲景之文,有益後學者也。如滑伯仁之《傷寒例鈔》三卷,先鈔傷寒例;次本經總例、在經入府、傳變之證;又鈔雜例、三陽經合併病、三陰經例及陰陽易、瘥後勞食復例、脈例,以脈列證,並附死證三十餘條,其論雖無發明,便於後學記頌耳,又有吳緩之《傷寒蘊要》四卷,首敘或問、運氣、察色、驗舌、辨脈、六經傳變、藥性制方、煎服之法,辨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瘟疫、中暍、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皆各有方治;後論傷寒變證,如大頭瘟、癍、疹、發黃、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二十三例,下辨三陽經熱等二十六例,辨陰陽二證,至婦人、小兒傷寒等五十一例,末附用針之法。此書極便俗學尋例檢方,其療法雖多,而實驗者鮮。
厥後明彭養光撰《潛溪續編新增傷寒蘊要》二卷,增補各種療法及外治法多種,以補原書之不足。元末時,建安許宏集《金鏡內臺方議》十二卷,其一至十卷議仲景麻黃、桂枝湯等方,十一、二卷議五苓散、理中湯丸等方,其說雖以成注為主,然亦多所發明。
平陽馬宗素撰《傷寒醫鑑》一卷,首論證、辨脈、汗下各法,終以小兒瘡疹,共十一條,每條之中,引《活人書》於前,引守真語於後,以辨其非;又撰《傷寒鈴法》一卷,託名仲景,以五運六氣生命得病日時,編成字號歌訣,抉入麻、桂等湯,妄談玄學,不合病理,用之反增其害,幸是書早已失傳,不致流毒後世。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緒言]
劉完素編寫《傷寒直格》三卷,以天干地支對應臟腑,並分為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餘不足致病等篇章,內容與傷寒關聯不大;接著論述六經辨證的治療方法,下方列出益元散、涼膈散等三十四個方劑,其用意是認為張仲景未明確區分寒熱,此書的寫作可說是一次革新。他又編寫《傷寒標本》兩卷,從傷風、傷寒、中暑、中濕開始,到勞復、食復共四十六條證型,下方收錄五十四個湯方,另有無憂丸治療食積與蟲積,還增加外科方劑,大幅改變了仲景的治療法則。
後來,張壁撰寫《傷寒保命集》兩卷,其中辨脈、辨傷寒各證的方法及方劑分析,皆闡發仲景未曾提及的理論,深入探討仲景學說的精妙。到了元代,李東垣著作《傷寒治法舉要》一卷,開篇論述冷、熱、風、勞、虛、復等證,接著辨析《傷寒論》的疑點,列舉三十二條治療要點,創立十二個補中方劑,外加七個輔助方。雖補充了仲景未論及之處,但其觀點過於強調溫補,不足以為規範。
王海藏的《此事難知》三卷,傳承李東垣未公開的秘訣,經長期累積編纂而成。此書以問答形式開篇,辨析經絡臟腑與傷寒病因;其次討論營衛清濁、氣血表裡、六經傳變及用藥禁忌;最後分析陰陽脈象、三元圖示、針灸方法,並附雜病治療。其特點在於不拘泥仲景學說,自行探究奧義而成一家之言。
朱丹溪撰寫《傷寒摘義問目》一卷,從脈絡討論起,至證型與湯劑終結,提出十九條論述,同樣是闡揚仲景理論的佳作。滑伯仁的《傷寒例鈔》三卷,先摘錄傷寒總論,再整理六經傳腑、證型演變,並匯集雜病、三陽經合病與併病、三陰經案例及陰陽易、勞復食復、脈象對應證型,另附三十餘條死證判別。雖無新創見解,但便於後學記憶背誦。另有吳緩的《傷寒蘊要》四卷,開頭探討問答、運氣、望色、舌診、脈象、六經傳變、藥性配伍與煎服法,區分傷寒與溫病,涵蓋合病、兩感、瘟疫、中暑、霍亂、痙證等,每類皆附方劑;後半部論述傷寒變證如大頭瘟、斑疹、發黃、狂躁等二十三種,再辨析三陽經熱證二十六種及陰陽二證,最後補充婦人小兒傷寒五十一例,末尾附針灸療法。此書便於初學者按證查方,但療法雖多而實效有限。
明代彭養光增補《潛溪續編新增傷寒蘊要》兩卷,增添多種療法與外治法,彌補原書不足。元末建安許宏匯編《金鏡內臺方議》十二卷,前十卷解析仲景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後兩卷探討五苓散、理中湯丸等,雖以成無己註解為主,亦有不少獨到見解。
平陽馬宗素撰《傷寒醫鑑》一卷,開篇論證型、脈象與汗下法,末章討論小兒痘疹,共十一條,每條先引《活人書》,後附劉完素觀點以辯駁謬誤;另寫《傷寒鈴法》一卷,假託仲景之名,以五運六氣結合發病日期編成歌訣,強行套入麻黃湯等方劑,內容玄虛悖離醫理,使用反加重病情。幸好此書已失傳,未貽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