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3)

回本書目錄

通俗傷寒論緒言 (3)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梁鎦洪撰《傷寒心要》一卷,及鎮陽常德編《傷寒心鏡》別集,二公論傷寒,以熱病為主,用藥多宗辛涼,深得河間一派。又如趙嗣宗著《活人釋疑》,是書失傳,其辨《活人》兩感傷寒治法之誤,又如論合病並病、傷寒變溫熱病,能反復發明仲景之大旨,其說載劉宗厚《玉機微義》。

其時又有張兼善之《傷寒石髓》、黃仲理之《傷寒類證便覽》,其書皆發明傷寒,有功仲景之學,王氏《準繩》皆引用之。他如王日休之《傷寒補疑》、盛啟東之《六經證辨》、呂滄州之《傷寒內外編》、張氏《纘》《緒》二論中,有節取其語,語多至理,惜未見其全書。至明王堯卿著《傷寒類證要略》二卷,其書就仲景六經,取其要而類集之,別無發明。

又劉宗厚編《傷寒治例》一卷,其辨傷寒,自發熱至循衣摸床止,共病八十七條,末附溫瘧等病八條,各有治法,於仲景原論之外,而能雜以後賢方治,尤可貴也。如陶華之《傷寒六書》六卷,一瑣言、二家秘、三殺車捶法、四一提金、五截江網、六明理續論。汪苓友云:「命名俚鄙,辭句重複,辨證不明,方藥雜亂。

」又著《傷寒治例》四卷,《段段金》二卷。徐春甫云:「其論雷同,別無方治,不足取法。」後人朱映璧編《全生集》四卷,集陶氏之唾餘,亦無實用。金壇王肯堂輯《傷寒準繩》八帙,其辨證別脈、立法用藥,多采婁全善《醫學綱目》之義,而以仲景方論為主,後賢續法附之,傷寒之書至此可謂詳且盡矣,惜其纂注太略,及諸方之義不能明暢。

又如方有執之注《傷寒條辨》八卷,先圖說,次削例,又次辨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傷、六經證病、風溫雜病、霍亂、陰陽易、瘥後等病,又論痙、濕、暍及辨脈法,又辨汗吐下可不可,後附《本草鈔》,其條辨仲景六經文,可謂詳且備矣。史闇然著《傷寒論注》十四卷,其所集原方,但宗成氏舊注,所採新方,皆依陶氏捶法,徒尊仲景虛名,實不知仲景奧義耳。

如戈維城著《補天石》二集,其初集,傷寒統辨至預防中風,共九十八候;二集,惡風、惡寒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黃耳傷寒、赤膈傷寒,此為仲景以後諸家所未言及,但其用藥錯雜不純,其辨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萬曆間,陳養晦著《傷寒五法》五卷,分經、分傳治例,其審證列方,多有失當。

汪苓友云:藥不分經,動輒增補,其不通更甚於陶氏殺車捶法,其藥方總論五門,直焚其書可也,又如盧之繇著《傷寒疏鈔金錍》十五卷,集諸家發明之學說以羽翼仲景暢明經文。至清順治間,喻嘉言之著《尚論篇》五卷,其辨論暢達,頗多發明,其悖理顛倒仲景原文中之撰次亦不少。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緒言》的如下:

梁鎦洪撰寫的《傷寒心要》一卷,以及鎮陽常德編寫的《傷寒心鏡》別集,兩人在討論傷寒時以熱病為重點,用藥多遵循辛涼之法,深受河間學派的影響。趙嗣宗所著的《活人釋疑》已失傳,該書辨析《活人書》中兩感傷寒治療方法的錯誤,並討論合病、並病及傷寒轉變為溫熱病的問題,反覆闡明張仲景的核心思想,其論述收錄於劉宗厚《玉機微義》中。

當時還有張兼善的《傷寒石髓》和黃仲理的《傷寒類證便覽》,這些著作皆闡發傷寒理論,對仲景學說有所貢獻,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曾引用其內容。其他如王日休的《傷寒補疑》、盛啟東的《六經證辨》、呂滄州的《傷寒內外編》以及張氏的《纘》《緒》二論中,部分摘錄的言論富含道理,可惜未能見到全書。明代王堯卿所著《傷寒類證要略》二卷,僅將仲景六經學說分類整理,並無新見解。劉宗厚編撰的《傷寒治例》一卷,從發熱到循衣摸床共列八十七種病症,末尾附錄溫瘧等八種病的治法,除仲景理論外,還收錄後世醫家方劑治療,尤為可貴。陶華的《傷寒六書》共六卷,包括《瑣言》《家秘》《殺車捶法》《一提金》《截江網》《明理續論》,汪苓友批評其名稱粗俗、內容重複、辨證不清且藥物雜亂。陶華另著《傷寒治例》四卷與《段段金》二卷,徐春甫認為論述雷同且缺乏實際治療方案,無參考價值。後人朱映璧編纂的《全生集》四卷,僅拾陶氏牙慧,亦無實用性。王肯堂編輯的《傷寒準繩》八冊,辨證、脈法、用藥多吸取婁全善《醫學綱目》之觀點,以仲景學說為主,後世醫家方法為輔,內容詳盡但註解過於簡略,方劑解釋不夠清晰。方有執註解的《傷寒條辨》八卷,從圖解、刪例到辨析風傷衛、寒傷營等病症,條理分明,全面闡釋仲景六經理論。史闇然的《傷寒論注》十四卷,原方註解沿襲成無己舊說,新方則參照陶華方法,雖尊仲景之名卻未深入其奧義。戈維城的《補天石》兩集,初集九十八種病症、二集八十九種病症,包含仲景未提的「黃耳傷寒」「赤膈傷寒」等,雖用藥駁雜但辨治精妙。萬曆年間陳養晦的《傷寒五法》五卷,分經傳治例卻多有謬誤,汪苓友斥其藥方雜亂不堪。盧之繇的《傷寒疏鈔金錍》十五卷,匯集各家學說闡發仲景理論。清初喻嘉言的《尚論篇》五卷,論述透徹但擅自更動仲景原文編次,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