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4)

回本書目錄

通俗傷寒論緒言 (4)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同時,李士材之《傷寒括要》二卷,如傷寒總論至肉苛為上卷,五經總論至中暑、中暍為下卷,末附仲景方,並附雜方五十六。其證備,其法詳,其論明而且簡,書名括要,可謂名副其實矣。康熙中,張隱菴之著《傷寒宗印》八卷,其次序悉依叔和編次,頗多發明,其注赤石脂禹餘糧湯,復增太乙禹餘糧,議論穿鑿,與成注故相執拗,不足取以為法也。

如程郊倩之《後條辨》十五卷,書分六集,註釋詳明,其閒話太多,攀引經史百家及歌曲各書,於原書絕無緊要。至其每條承上起下,註釋入理之處,亦非淺學所能企及,不可因其所短而棄其所長也。鄭重光之《傷寒條辨續注》十二卷,本方氏《條辨》,所缺略者,補註之,義理未明者,發明之,故曰續注。重光另著有《傷寒論辨》三卷,亦多發明。

康熙間,有錢潢天來著《傷寒溯源集》十卷,其發明義理精而且詳,能正本溯源,歷代著傷寒者,可推此為上乘。張孝培之著《傷寒類疏》,其書不分卷,其大意遵叔和撰次而類疏之,末附病解類,其注仲景書解,獨出己見,而不蹈襲諸家之說,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張路玉之傷寒《纘》《緒》二論,其法其方誠可補仲景之未備。

其子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一卷,言中風、虛勞、脹滿之人,有病傷寒者,謂之兼證,設為問答,共十七條,末附十二經、八脈、運氣、方宜等說,極為明備,但其所用方藥,亦多偏僻。其時周禹載之著《傷寒三注》十六卷,其書以《條辨》《尚論篇》二書為主,二書之注有未盡善,另出己意以補之,書名三注,可謂名稱其實矣。

長洲汪苓友之注《傷寒條辨廣注》十四卷,其書曰「辨注」者,辨仲景論中是傷寒則集之也。曰「廣注」者,「廣」以廣其方論,如古今傷寒之書皆採附也;「注」以注其正文,不分仲景後賢,其論皆為解釋,其方皆為詳考也。他如秦之楨之《傷寒大白》四卷,其注重傷寒傷食,亦一特別識見,確從經驗所得。

魏荔彤之《傷寒論本義》二十卷,仿方氏例,亦多發明。沈目南之著《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八卷,其能闡發經旨,多有發明;末附《醫徵溫熱病論》,分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為四卷,其論溫論燥,頗多心得。

又如尤在涇之著《貫珠集》八卷,其首篇言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之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泄,衛之虛者寒亦不固,但當分病症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別,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立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仲景著書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瞭然,為古來所未有。

他如《醫宗金鑑》之《傷寒心法》,頗有發明,訂正訛誤甚多;沈金鰲之《傷寒綱目》十八卷,亦多實驗發明;杭州林瀾之《傷寒折衷》二十卷,前十二卷集諸家之註解,後八卷類證,採各家之雜論,附舌鑑、脈法,其採王氏《準繩》為最多,每篇之下,多有折衷之發明。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緒言

同時,李士材的《傷寒括要》兩卷,上卷從傷寒總論到肉苛,下卷從五經總論到中暑、中暍,最後附上仲景方及五十六個雜方。這本書證候全面、方法詳細、論述清晰簡明,書名“括要”可說是名副其實。康熙年間,張隱庵所著的《傷寒宗印》八卷,編排依循王叔和的次序,有不少創見,但在註解赤石脂禹餘糧湯時,自行增添“太乙禹餘糧”,議論牽強,故意與成無己的註解對立,不足為取。

程郊倩的《後條辨》十五卷,分六集,注釋詳細,但其中夾雜許多無關緊要的內容,援引經史百家及戲曲書籍,與原書主旨毫無關聯。不過他在每條承上啓下的註解中,論述深入,非初學者所能達到,因此不能因缺點而忽視其長處。鄭重光的《傷寒條辨續注》十二卷,對方有執《條辨》的缺漏加以補充,對未明之處進行闡發,故稱“續注”。他還著有《傷寒論辨》三卷,亦有許多創見。

康熙年間,錢潢(天來)所著《傷寒溯源集》十卷,闡發醫理精湛詳盡,能追本溯源,在歷代傷寒著作中堪稱上乘。張孝培的《傷寒類疏》不分卷,大體依王叔和的編排進行分類疏解,末附“病解類”,其註解仲景書時獨抒己見,不沿襲各家說法,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張璐(路玉)的《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兩書,其方法與方劑確實能補充仲景之不足。

其子張飛疇著有《傷寒兼證析義》一卷,討論中風、虛勞、脹滿等患者兼患傷寒的情況,設為問答共十七條,末附十二經、八脈、運氣、方宜等內容,極為詳明,但所用方藥多偏冷僻。同時期周禹載的《傷寒三注》十六卷,以《條辨》《尚論篇》為基礎,對二書未完善處另補己見,書名“三注”名副其實。

長洲汪苓友的《傷寒條辨廣注》十四卷,“辨注”指辨析仲景論中屬傷寒的內容並匯集,“廣注”則是廣泛擴充方論,採錄古今傷寒相關書籍,並對正文不分仲景或後人論述均加解釋,詳考各方。又如秦之楨的《傷寒大白》四卷,著重傷寒與傷食的關係,見解獨到,確為經驗之談。

魏荔彤的《傷寒論本義》二十卷,仿效方有執體例,亦多創見。沈目南的《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八卷,能闡發經旨,多有發明;末附《醫徵溫熱病論》四卷,分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對溫病與燥症的論述頗有心得。

尤在涇的《貫珠集》八卷,首篇提出寒邪輕者僅傷衛分,風邪重者波及營分;衛實者風邪難洩,衛虛者寒邪不固,應依據有汗無汗嚴格區分麻黃湯與桂枝湯,不必拘泥營衛虛實來辨別傷寒中風。書中分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使仲景著書宗旨清晰明瞭,為前所未有。

此外,《醫宗金鑒·傷寒心法》多有創見,訂正大量訛誤;沈金鰲的《傷寒綱目》十八卷亦多實踐心得;杭州林瀾的《傷寒折衷》二十卷,前十二卷集各家註解,後八卷分類辨證,採錄雜論並附舌診、脈法,以王肯堂《證治準繩》為主,每篇均加折衷評斷,見解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