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5)
通俗傷寒論緒言 (5)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復有舒馳遠之《再重訂傷寒集註》十卷,雜著五卷,其書初稿六卷,成於乾隆,重訂於庚午,再重訂於庚辰,其間多采前人成法,無甚新理髮明。嘉慶間,吳坤安之著《傷寒指掌》四卷,其書採舊法以經驗發明,增新法合舊理闡揚。先師何廉臣公附刊邵仙根之評,再附以發明,鉛槧印行,改名《感症寶筏》,可謂名副其實矣。
厥後,沈堯封著《傷寒論讀》十卷,王樸莊著《傷寒論注》十卷,陳堯道著《傷寒辨證》五卷,皆各有發明。惟日本丹波元簡之《傷寒輯義》六卷,其書集歷聖發明精義,可稱最完善之注本。惲氏鐵樵加以新學識發明,排印行世。
近年,江西張隱君藏有仲景原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轉傳長沙劉昆湘,復由其族人劉仲邁校讎之,而湘主席何芸樵氏,手寫付印,使張長沙遺文,仍歸之長沙發皇之,豈非亦有前定乎?吾同鄉周岐隱君,因其書印無多,恐失流傳,亟錄其佚文一百六十五條,佚方八十有八,訂誤七十九條,別為一書,名為《傷寒汲古》,計分三卷,仿宋鉛槧行世。
上述各書,或因其已通行能發明深意者,或有訛誤者,或無實用者,不厭其煩,舉辨九十餘種,作有系統沿革考證,俾研究傷寒者,不致望洋之嘆。其他傷寒之書,就余所藏,約計有三百五十餘種之多,余所未見者,豈止此數,實不勝盡述耳。
古越何廉臣先生,余之間業師也,平時研討醫學,朝夕過從,歷三十餘年如一日,名雖師生,亦可謂莫逆之交也。先生喜閱傷寒書,於傷寒一道,尤多心得。其嘗刊傷寒叢刊,如丹波元堅《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注》及余所藏日本淺田慄園未刊本《傷寒論識》。先生有補以長論,有經先生批校,已次第刊印行世。
惟《通俗傷寒論》一書,乃山陰俞根初老前輩所著,原書三卷,厚訂一本,頗多經驗心得,先師愛如珍璧,恐其湮沒,益其體例,復將其先師樊開周名醫經歷驗方,及先師四十餘年心得學理、治驗良方,按證增入。惟當時隨編隨付醫學報社排印,故體例前後略有不同。印至中卷之中,停編停印,其中卷之下及下卷,未刊中止。
至民十八年八月,先師已歸道山,以致是書,功虧一簣。其哲嗣幼廉世弟,不忍先人未竟之志,湮沒不彰,力請炳章助其整理完全。余念先師考古證今,發明學理,實驗療法,皆四十餘年心血之結晶,且有功後學之鉅著,不忍任其湮沒,故不辭艱苦,願力任成之。爰將其前印之稿,以科學式體例,分編、分章、分節,重為編定,卷冊分為十二卷,其原文不刪一字。原書之中下未成二冊,悉照先師預定目錄編次,整理殘稿,依次編述。
其原稿有未就缺失者,根據平時與先生朝夕討論之經驗學識,為其撰補之,間有實驗心得,別列廉勘之後,附入發明之。歷寒暑兩周,始告全部殺青,可謂方法美備,學理新穎,不但四季時病無一不備,而重要雜證亦無遺漏矣。得俞、何及末學三人之經驗,成傷寒獨一無二之大觀,為當今改進國醫之先鋒,可為後學登堂入室之鎖鑰亦無不可。書竟付印,爰志其經過之始末,是為序。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緒言
過去有很多關於傷寒的著作,例如舒馳遠的《再重訂傷寒集註》,雖然篇幅宏大,但多是沿襲前人的方法,並無太多新的理論突破。吳坤安的《傷寒指掌》則是在舊法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有所創新。何廉臣先生曾為此書加入邵仙根的評注並加以闡發,改名為《感症寶筏》。
之後,沈堯封的《傷寒論讀》、王樸莊的《傷寒論注》、陳堯道的《傷寒辨證》等書,也都各有其獨到之處。其中,日本丹波元簡的《傷寒輯義》彙集了歷代學者的精華,堪稱最完善的注本,惲鐵樵先生更在其基礎上加以新的學術見解,重新排印發行。
近年來,江西張隱君收藏的仲景原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經由長沙劉昆湘及其族人劉仲邁校勘,並由何芸樵先生手抄付印,使這部失傳已久的醫書重回長沙,頗為傳奇。我的同鄉周岐隱先生,因為這部書印數不多,擔心失傳,便將其遺漏的百六十五條條文、八十八個方劑和七十九條錯誤訂正,編寫成《傷寒汲古》一書。
我參考了以上這些書籍,有的闡述精深,有的存在錯誤,有的缺乏實用價值,皆一一辨析,並作了系統的沿革考證,使研究傷寒的人不再感到茫無頭緒。我個人收藏的傷寒醫書約有三百五十多種,未見過的恐怕更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
我的老師何廉臣先生,平時與我一同研習醫學,三十多年朝夕相處,如同知己。他酷愛閱讀傷寒方面的書籍,心得頗多,曾刊印過丹波元堅的《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注》以及日本淺田慄園的未刊本《傷寒論識》等傷寒叢書,並撰寫長文加以補充說明,並經他本人批校後付印。
《通俗傷寒論》是俞根初先生所著,原書三卷。我的老師非常珍視此書,擔心其湮沒,便增補了體例,並加入了樊開周先生的經驗方以及老師自己四十多年來的學理、治療心得和良方。但當時是邊編寫邊付印給醫學報社排印,所以前後體例略有不同。印到中卷一半時就停印了,中卷下半和下卷都未出版。
民國十八年八月,老師去世,此書未能完成。他的兒子何廉世弟不忍父親的遺願無法實現,請求我幫忙整理完成。我考慮到老師四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包含了考古證今、學理闡發、療法實驗等心血,不能讓它就此失傳,所以不辭辛苦,承擔起這個責任。我將已印好的稿子,按照科學的體例重新編排,分為十二卷,原文不改動一字。未完成的中卷下半和下卷,則根據老師預定的目錄,整理殘稿,依次編寫。
對於原稿中缺失的部分,我根據平時與老師討論的經驗和知識加以補充,並將一些實驗心得另列出來,附在後面。經過兩年時間,終於全部完成。本書方法完善,學理新穎,不僅涵蓋了四季時病,而且重要的雜症也未遺漏。結合俞根初、何廉臣和我三個人的經驗,本書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傷寒學巨著,是當今改進國醫的先鋒,也是後學入門的鑰匙。本書付印之際,特記下這段始末,作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