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編 傷寒要訣 (1)

1. 第一章 傷寒總論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證,有大證;有新感證,有伏氣證;有兼證,有夾證,有壞證,有復證,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並無證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後學何所依據。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濕溫自是濕溫,已可概見。

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於世,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證論」,從此一切感證,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人皆謂百病莫難於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復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

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於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非謂臨證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證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俞嘉言嘗云:讀書無眼,病人無命。旨哉言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餘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2. 第一節 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

3. 第二節,六經氣化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中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秀按

《內經》所言,某經之上云者,謂臟腑為本,經脈為標,臟腑居經脈之上,故稱上焉。某氣治之云者,謂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於臟腑,是本氣居經脈之上也。由臟腑本氣,循經脈下行,其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中見之下,其經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各有三陽三陰之不同,則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或標同於本,或標同於中,標本各有不同,而氣化之應,亦異象矣。

故六經各有病情好惡之不一,其間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而從本。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風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太陰之中,陽明燥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寒水也;太陽之中,少陰君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相火也,亦以風從火化矣,故不從標本,而從中氣。

要之標本生化,以風遇火,則從火化;以燥遇濕,則從濕化,總不離於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然有正化、有對化、有從化、有逆化,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內經》云,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張長沙全部《傷寒論》悉根於此,此即六經氣化之真理也,為治一切感證之首要。學者先於此窮究其理,又能廣求古訓,博採眾法,則臨證之際,自能應用無窮矣。

廉勘,人體臟腑經絡之標本,臟腑為本,居里;十經為標,居表;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所謂絡者,乃表裡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經絡於膀胱也,余仿此。至於六經之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中氣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義出《內經·六微旨大論》。此皆吳國古醫論人生氣化之精要也。竊謂既明六經氣化,尤必明全體功用,庶於臨證時,增多一番悟機,即於選藥制方時,更多一番治法也。爰節述其大略云:全體各器官,各有功用。如骨主支持;筋肉主運動;皮膚主被覆、保護;腦主意思記性;心主循環血液,亦主悟性;肺主呼吸空氣;脾主生白血球;肝主生膽汁;膽主藏膽汁;膵主生膵液(按:膵即胰,此即吾國所謂脾也。東西醫所謂脾與胰,吾國王勳臣謂之總提);胃主消化食物;小腸主吸收食物內之精液;大腸主吸收余液而傳渣滓;腎主泌溺;男女生殖器主繁殖。此其大略也。是以就其功用而類別之,其支柱全體以為引動之基者,曰骨骼系統(有頭部骨骼、幹部骨骼、肢部骨骼三部,軟骨韌帶皆附屬之);附著於骨骼之上以起運動者,曰筋骨系統(其外部諸筋肉能使之隨意運動者,曰隨意筋,一曰自主筋;其內臟諸筋肉不能使之隨意運動者,曰不隨意筋,一曰不自主筋);被覆於筋肉之前面以保護之者,曰皮膚系統(在外層而無神經及血管,不知痛亦不出血者,曰表皮;在內層而有神經及血管,知痛而有血者,曰真皮。其他毛髮、爪甲、汗腺、皮脂腺、黏膜及結締織皆屬之)。

其他製造滋養物者,曰消化器(自口腔、咽頭、食道、胃、小腸、大腸以迄肛門,謂之消化管;附麗於消化管之唾腺、胃腺、腸腺、肝臟、膵臟等,皆以分泌消化液者,謂之消化腺)。復輸運滋養物以分布全身者,曰循環器(此血液循環之器官也。其器官之主為心臟,余為血管,自心臟歧出,狀如樹枝,分派全身,漸成極細之無數小管,其小管復有此相合,愈合愈大,再歸於心臟。其附屬者,淋巴系也)。

更收取全身之廢料以運輸之於體外者,曰排泄器(肺臟、皮膚及泌溺器是也)。其因運輸廢料以致血液汙暗,而又能吸收養氣以使變為鮮紅者,曰呼吸器(鼻腔、喉頭、氣管、肺臟及呼吸筋、橫膈膜及肋骨內外之膜是也)。至於繁殖人類者,曰生殖器(有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二種。

其為交接之作用者,謂之交接器;為繁殖之作用者,謂之繁殖器)。能統一骨骼、筋肉、皮膚、消化器、循環器、排泄器、呼吸器、生殖器,以使之各有作用者,曰神經系統(有動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動物性機關;植物性神經系統,其神經分布於植物性機關之別。

其發神經之基所,曰中樞,腦脊髓及交感神經節是也,亦曰神經中樞;其分布於各部之神經,色白而狀如細絲者,曰末梢,腦脊髓神經及交感神經是也,亦曰神經)。因而生特別之感覺者,曰五官器(耳、目、鼻、舌、皮膚是也)。篤志中醫學者,能明乎此,則以新醫學全體之功用,參合古醫學六經之氣化,庶乎虛實兼到,變化從心矣。

惟人身百體,皮肉筋骨合成軀殼,其中實以臟腑,貫以腦筋,一物有一物之體用,以新醫學為精確。而講十二經標本氣化,及八脈奇經十五大絡貫穿周身、聯絡內外,而為血氣運行之道路,以使之融會於全體,精義入神,以古醫學佔優勝。醫必融貫古今中外,一爐而陶鎔之,庶足為當今之醫學大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