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何廉臣先生事略

回本書目錄

何廉臣先生事略

1. 何廉臣先生事略

何君諱炳元,字廉臣,別署印岩,浙江紹興縣籍。自幼攻舉子業,早博青衿,而鄉試兩薦不售,遂專習醫學。先與沈蘭坨、嚴繼春、沈云臣三君講習古醫學說。約三年,漸通軒岐經旨、仲景方義。繼從名醫樊開周臨證三年,始知證候之傳變,療法之活潑。初君篤守古方,意在尊經,樊君則謂傳世與行世迥異。

江浙濱海停江,地土原濕,先賢發明療治濕、燥、溫、暑諸法之實驗,不可偏廢。君方兼考明清各家學說,出以問世,效者固多,猶有不效者,乃決計出遊訪道,集思廣益。寓蘇垣僅一年,居滬江者三年。每遇名醫,輒相討論,類皆云陰陽升降、五行生剋、運氣流行諸玄說,即侈然自足,而於切實調治之方法,精確不磨之學理,十無一二。益嘆祖國之明醫,何其寥落若晨星耶。

乃多購泰西譯本,悉心研究。復令哲嗣幼廉,從東西醫遊,飽飫新知,折衷舊學。在郡垣懸壺行道四十餘年,實地經驗兩相比較,始知西醫學之未必皆可取,中醫學之未必儘可棄也。歷任紹興醫學會長。清季首創《紹興醫藥學報》,前後出八十餘期。民十紹興縣警察所長考試中醫,君被舉為主試,遴選真才,群慶明允,備載試藝選刊。

生平作著,內斟古今,外參東西。所著有《濕溫時疫治療法》、《內經存真》、《全體總論》、《內科通論》、《何氏醫論》、《實驗藥物學》、《藥學粹言》、《藥學匯講》、《肺癆匯辯》、《新醫宗必讀》、《中風新詮》、《痛風新詮》、《內科證治全書》、《婦科學粹》、《勘病要訣》、《新方歌訣》、《續古今醫案按》、《葉天士醫案按》、《吳鞠通醫案按》、《兒科診斷學》、《廉臣醫案》、《印岩醫話》、《傷寒論識》、《傷寒百證歌注》、新增《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等。

復將先賢遺著參訂行世,則有重訂《感症寶筏》(即吳坤安《傷寒指掌》)、重訂《廣溫熱論》(原系戴北山《廣瘟疫論》,經陸九芝刪潤而定今名)。先是君祖秀山公選按俞根初氏《通俗傷寒論》,君復校勘而梓行之。余如吳鞠通《醫醫病書》、何書田《醫學妙諦》,均加校增付刊。

晚近總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已風行海內矣。君生於咸豐庚申十二月二十日,卒於民國己巳八月十二日,春秋七十。哲嗣幼廉、筱廉篤學精詣,能傳其業。後學不敏,讀先生著述有年,情殷私淑。謹採書報,擄成事實,俾後之編中國醫學史暨修浙省縣誌者得以採擇焉。

庚午孟夏,後學無錫周鎮小農拜手謹撰於惜分陰軒

白話文:

何廉臣先生生平簡介

何君名炳元,字廉臣,別號印岩,浙江紹興縣人。自幼攻讀科舉之業,早早考中秀才,但鄉試兩度落榜,於是專心研習醫學。最初與沈蘭坨、嚴繼春、沈雲臣三位先生共同研習古代醫學理論。約三年後,逐漸通曉《黃帝內經》的旨意及張仲景方劑的奧義。後隨名醫樊開周臨證三年,方才明白病症的變化規律與治療方法的靈活運用。起初,何君固守古方,意在尊崇經典,但樊君認為傳世醫學與臨床應用實則大不相同。

江浙沿海地勢低濕,古代醫家針對濕、燥、溫、暑等病症的治療經驗不可偏廢。何君於是兼考明清各家學說,應用於臨床,雖有效驗者眾多,卻仍有未能治癒者,遂決心外出行醫訪道,集思廣益。他旅居蘇州一年,後居上海三年。每遇名醫,便與之探討,但眾人多談陰陽升降、五行生克、運氣變化等玄虛之說,自以為是,而涉及實際治療方法和確切醫理者,十無一二。何君不禁感嘆:祖國真正的明醫,竟如此稀少!

於是他大量購買西方醫學譯著,潛心研究,又讓其子幼廉學習東西方醫學,汲取新知,並與傳統醫學相印證。在紹興行醫四十餘年,通過實踐經驗比較,終知西醫學並非全可取,中醫學亦非盡可棄。何君曾任紹興醫學會會長,清末首創《紹興醫藥學報》,前後刊行八十餘期。民國十年,紹興縣警察所舉行中醫考試,他被推舉為主考官,公正選拔真才,眾人贊其明斷,考試文章亦收錄成冊。

何君一生著作,既融匯古今,又參酌東西。主要著作包括:《濕溫時疫治療法》《內經存真》《全體總論》《內科通論》《何氏醫論》《實驗藥物學》《藥學粹言》《藥學匯講》《肺癆匯辯》《新醫宗必讀》《中風新詮》《痛風新詮》《內科證治全書》《婦科學粹》《勘病要訣》《新方歌訣》《續古今醫案按》《葉天士醫案按》《吳鞠通醫案按》《兒科診斷學》《廉臣醫案》《印岩醫話》《傷寒論識》《傷寒百證歌注》《新增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等。

此外,他還校訂刊行先賢遺著,如重訂《感症寶筏》(原為吳坤安《傷寒指掌》)、重訂《廣溫熱論》(原為戴北山《廣瘟疫論》,經陸九芝刪改而定今名)。此前,其祖父秀山公曾選批俞根初《通俗傷寒論》,何君復加校勘後刊行。其他如吳鞠通《醫醫病書》、何書田《醫學妙諦》,亦經他校訂增補後出版。晚年主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已風行全國。

何君生於咸豐庚申年(1860年)十二月二十日,卒於民國己巳年(1929年)八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歲。其子幼廉、筱廉勤學精研,繼承父業。後學不才,研讀先生著述多年,心慕手追。謹蒐集資料,整理事跡,以供日後編撰中國醫學史及浙江省縣誌者採用。

庚午年(1930年)初夏,後學無錫周鎮(字小農)敬撰於惜分陰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