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通俗傷寒論緒言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1)
1. 通俗傷寒論緒言
嘗考《傷寒論》一書,南陽張機述。《醫林列傳》云: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所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傷寒者,未能有出其外者也,其書為諸方之祖,故後世稱為醫聖。至晉太醫令王叔和,又編次其方論,為三十六卷,金成無己註解其書為十卷。
今世所傳者,乃宋臣林億等校正,即成氏所著十卷是也。唐王燾撰《外臺秘要》四十卷,以傷寒冠其首,書止二卷,分三十三門,諸論傷寒凡八家,曰仲景、曰叔和、曰華佗、曰陳廩丘、曰範汪、曰《小品》、曰《千金》、曰《經心錄》,合編一十六首。
白話文:
我曾經研究過《傷寒論》這本書,是南陽的張仲景所寫。根據《醫林列傳》記載,張仲景字仲景,是南陽人,曾擔任長沙太守。他寫了二十二篇論述,涵蓋了三百九十七種病症,並提出了113個治療方法,文風簡潔古雅,深奧優雅。至今醫治傷寒的醫者,還沒有人能超越他的成就。他的書是所有醫方之祖,因此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將張仲景的論述整理成三十六卷,金朝的成無己為其書寫了十卷註解。
現今流傳的《傷寒論》,是宋朝的林億等人校正的版本,也就是成氏所著的十卷本。唐朝的王燾撰寫了《外臺秘要》四十卷,以傷寒論為首,書中僅有兩卷,分為三十三門,其中收錄了八位醫者的傷寒論述,包括張仲景、王叔和、華佗、陳廩丘、範汪、《小品》、《千金》、《經心錄》,共編排了十六個部分。
至宋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七卷,其論汗吐下及用水用火、和表溫里,各有心得;論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病,痙、濕、暍、勞復、暑病,時行疫、癍、疹、變噦、變黃、敗壞,小兒、妊娠傷寒、暑病刺法,溫熱病死生辨驗等症,皆有發明。附以瘥後、禁忌等法,亦有實用。
白沙許叔微撰《傷寒發微論》二卷,論二十二篇,其首論傷寒七十二症候,其他論方論藥,皆能發明仲景微奧之旨,故曰《發微》;又撰《傷寒百證歌》五卷,將仲景方論編成歌訣一百證,以便後學之記誦,其間或有仲景無方者,輒取《外臺》《千金》等方以補入;又撰《傷寒九十論)一卷,闡發仲景奧義,頗多發明;《圖翼傷寒論》一卷、《傷寒辨類》五卷,皆能羽翼仲景,發明深意。
白話文:
到了宋代,龐安時撰寫了《傷寒總病論》七卷。這部著作論述了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以及用水、用火、和解表裡、溫補脾胃等養生保健之法,作者都有獨到的見解。書中還論述了胸鬱痞氣、陰陽毒證、狐惑病、百合病、痙病、濕病、暑病、勞復(過度勞累後復發舊疾)、暑病等疾病,以及時行疫病(流行性感冒)、癍(傳染性皮膚病)、疹(皮膚病)、變噦(飲食異常)、變黃(黃疸)、敗壞(嚴重腐爛)等症狀,均有創見。附錄部分記載了痊癒後的調理方法和禁忌事項,也很實用。
白沙許叔微撰寫了《傷寒發微論》二卷,分二十二篇。其中首篇討論了傷寒的七十二種證候,其餘各篇論述方藥,都能闡明仲景(漢代名醫張仲景)精妙奧祕的學說,因此稱之為《發微》。許叔微還撰寫了《傷寒百證歌》五卷,將仲景的方論編成歌訣一百首,以方便後學者記憶。其中有些仲景未記載的方劑,就從《外臺祕要》《千金要方》等書中收集補入。此外,許叔微還撰寫了《傷寒九十論)一卷,闡發仲景的奧義,頗多發明;《圖翼傷寒論》一卷、《傷寒辨類》五卷,也都發揮了對仲景學說的補充和闡釋,闡明瞭其深奧的思想。
南陽朱肱著《傷寒活人書》一十卷,其論首設為一百一問,以暢發仲景奧義;次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發明用法;又次採《外臺》《千金》《聖惠》一百二十六方,以補仲景之未備;末論婦人傷寒、小兒痘疹,斯誠仲景之功臣也。
厥後,楊士瀛撰《傷寒活人總括》七卷,如證治賦、傷寒總括、調理通論及六經用藥、傷寒各證等,編成歌括,其大旨以仲景論、《活人書》總括成書,每條以歌括冠其首,間有附益張、朱二家以外之方法,然據證定方,毫無變通。
至宋元時郭白雲撰《傷寒補亡論》二十卷,首設問答,次辨平脈法,次敘六經統論、證治,其間有無方者,即補以龐氏、常器之說,以下各論治法,多采《素》《難》《千金》《外臺》《活人》等方論,以補仲景之缺略。又有吳蒙齋撰《傷寒活人指掌》五卷,附有圖說,本宋雙鍾處士李知先歌訣也,其有指掌,亦吳氏所撰,不過以《活人書》中方論,補仲景之未備。
白話文:
南陽的朱肱撰寫了《傷寒活人書》十卷,他的論述首先設定了一百一十個問題,用以暢通發揚仲景的奧妙精義;其次輯錄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闡明其用法;再次採自《外臺》、《千金》、《聖惠》中的一百二十六個方劑,用以補充仲景的不足之處;最後論述了婦女傷寒、小兒痘疹,這真是仲景的功臣啊。
其後,楊士瀛撰寫了《傷寒活人總括》七卷,例如「證治賦」、「傷寒總括」、「調理通論」以及「六經用藥」、「傷寒各證」等,編成歌括,其大旨是依據仲景的論述和《活人書》總括而成,每一條都以歌括冠於其首,間或附益於張仲景、朱肱以外的其他方法,但根據證據確定方劑,毫無通融變通的餘地。
到了宋元時期,郭白雲撰寫了《傷寒補亡論》二十卷,首先設定問答,其次辨別平脈之法,再次敘述六經統論、證治,其中有缺少方劑的,就補充以龐安時、常器等人的論述,以下各論述了治法,多採用《素問》、《難經》、《千金》、《外臺》、《活人》等方論,以補充仲景的缺略。另外,吳蒙齋撰寫了《傷寒活人指掌》五卷,附有圖說,原本是宋代雙鍾處士李知先的歌訣,其中有「指掌」,也是吳氏所撰寫的,不過是根據《活人書》中的方論來補充仲景的不足之處而已。
其門人熊宗立改編作十卷,刪改語句,其間由熊氏所續論者,乃四時傷寒雜證通用之方,繼之婦人小兒傷寒方,並無其他發明,以便後學記誦耳。金成無己注《傷寒》十卷外,別撰《明理論》四卷,論五十篇,治於發熱至勞復,次發明桂枝等方二十首,可謂深得仲景之旨趣也。
劉完素撰《傷寒直格》三卷,以干支分配臟腑,又分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餘、不足、為病等篇,與傷寒不相涉也;次論六經主療之法,下列藥方益元、涼膈等三十四方,推其意,以仲景寒熱不分,是書之作,實為一變也。又編《傷寒標本》二卷,以傷風、傷寒、中暑、中濕為始,至勞、食復,共四十六條,下集方五十四湯,又無憂丸治食積蟲積,及增外科方,亦大變仲景之法也。
白話文:
他的弟子熊宗立將其改編為十卷,刪改語句。其中,由熊氏所補充的論述,是治療四季傷寒雜症的通用方劑,接著論述婦人和兒童的傷寒方劑,並沒有其他創新,只是為了方便後人記憶而編撰。
金成無己除了註解《傷寒》十卷之外,還另寫了《明理論》四卷,包含五十篇論述,探討發熱到勞動過度恢復期間的治療。接著闡述了桂枝湯等方劑二十個,可說深入瞭解仲景的旨趣。
劉完素著有《傷寒直格》三卷,根據干支分配臟腑,又分為四類、九氣、五邪、運氣、有餘、不足、為病等篇,與傷寒內容無關。接著論述六經主治的方法,列出益元、涼膈等三十四方藥方。從他的用意來看,認為仲景沒有區分寒熱,此書的撰寫實際上是一大變革。又編寫《傷寒標本》二卷,以傷風、傷寒、中暑、中濕為開端,到勞累、過度飲食恢復,共四十六條,下冊列有五十四帖湯劑,還有無憂丸治療食物積滯、蟲積,以及增加外科方面的方劑,也大大變動了仲景的方法。
後如張壁撰《傷寒保命集》二卷,其辨脈、辨傷寒各證等法及辨方,皆發仲景所未發之義,以深探仲景之奧旨者也。至元李東垣著《傷寒治法舉要》一卷,首言冷熱風勞虛復,續辨惑《傷寒論》,舉治法之要三十二條,立補中方一十二方,外又立七方,此雖發仲景所未發,要其說過於溫補,不足取以為法也。
王海藏之《此事難知》三卷,得東垣不傳之秘,儲月積浸,編就成帙,其書首設問答,以辨筋絡臟腑,傷寒之源;次辨營衛清濁,氣血表裡,六經手足並傳,用藥禁忌之法;又其次辨兩手陰陽之脈,三元圖式,用針之法,附以雜治,可為不執仲景方論,獨能探微索奧,自成一家之言也。
白話文:
張壁的《傷寒保命集》深入研究了《傷寒論》,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對脈象、傷寒各種證候以及方劑的辨證論治都有獨到的見解。李東垣的《傷寒治法舉要》則著重於冷熱風勞虛復等病因,對《傷寒論》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提出了32條治療原則,以及19個方劑。雖然也有一些新見解,但過於注重溫補,並非完全可取。
王海藏的《此事難知》則繼承了李東垣的學說,並融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對筋絡臟腑、傷寒病因、營衛清濁、氣血表裡、六經傳變、用藥禁忌、脈象、三元圖式、針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論述,並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可以說是不拘泥於《傷寒論》,獨闢蹊徑,自成一家之言。
如朱丹溪撰有《傷寒摘義問目》一卷,始議脈絡,終議證與湯,立論一十九條,此亦闡揚仲景之文,有益後學者也。如滑伯仁之《傷寒例鈔》三卷,先鈔傷寒例;次本經總例、在經入府、傳變之證;又鈔雜例、三陽經合併病、三陰經例及陰陽易、瘥後勞食復例、脈例,以脈列證,並附死證三十餘條,其論雖無發明,便於後學記頌耳,又有吳緩之《傷寒蘊要》四卷,首敘或問、運氣、察色、驗舌、辨脈、六經傳變、藥性制方、煎服之法,辨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瘟疫、中暍、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皆各有方治;後論傷寒變證,如大頭瘟、癍、疹、發黃、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二十三例,下辨三陽經熱等二十六例,辨陰陽二證,至婦人、小兒傷寒等五十一例,末附用針之法。此書極便俗學尋例檢方,其療法雖多,而實驗者鮮。
白話文:
朱丹溪所著的《傷寒摘義問目》一卷,開始探討脈象,最後討論證狀與藥方,提出十九條論點,這也闡述了仲景的文章,對於後學者有幫助。滑伯仁的《傷寒例鈔》三卷,先抄錄傷寒案例,接著抄錄《傷寒論》的總綱、邪氣入裡,傳變的證狀,還抄錄了雜例、三陽經合併病、三陰經的案例以及陰陽互易、病癒後勞累飲食過度復發的案例、脈象的案例,並將證狀歸類於脈象,還附上了三十多條致死的證狀,雖然他的論述沒有發明新的觀點,但方便後學者記憶背誦。還有吳緩的《傷寒蘊要》四卷,一開始說明問答、運氣、觀察氣色、檢查舌頭、辨別脈象、六經傳變、藥物的特性以及如何配製藥方、煎煮服用藥方的方法,辨別傷寒與溫熱、合病與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瘟疫、中暑、中暑、霍亂、痙病、痰證、傷食、虛煩、腳氣,都有各自的治療方法;後面討論傷寒的變證,例如大頭瘟、癍、疹、發黃、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二十三例,後面辨別三陽經熱等二十六例,辨別陰陽兩證,直到婦女、小兒傷寒等五十一例,最後附上針灸療法。這本書對於一般人學習找到案例、檢索藥方非常方便,雖然書中記載的療法很多,但實際驗證過的人很少。
厥後明彭養光撰《潛溪續編新增傷寒蘊要》二卷,增補各種療法及外治法多種,以補原書之不足。元末時,建安許宏集《金鏡內臺方議》十二卷,其一至十卷議仲景麻黃、桂枝等方,十一、二卷議五苓散、理中湯丸等方,其說雖以成注為主,然亦多所發明。
平陽馬宗素撰《傷寒醫鑑》一卷,首論證、辨脈、汗下各法,終以小兒瘡疹,共十一條,每條之中,引《活人書》於前,引守真語於後,以辨其非;又撰《傷寒鈴法》一卷,託名仲景,以五運六氣生命得病日時,編成字號歌訣,抉入麻、桂等湯,妄談玄學,不合病理,用之反增其害,幸是書早已失傳,不致流毒後世。
白話文:
後來明代的彭養光撰寫了《潛溪續編新增傷寒蘊要》兩卷,補充了各種治療法和外治法,以彌補原著的不足。元末時,建安的許宏收集了《金鏡內臺方議》十二卷,其中一到十卷討論仲景的「麻黃」、「桂枝」等方劑,十一、二卷討論「五苓散」、「理中湯」等丸劑。許宏的說法雖然以現有的註釋為主,但也做出了許多新的闡述。
平陽的馬宗素撰寫了《傷寒醫鑑》一卷,首先討論證候、辨別脈象、汗法下法等各種方法,最後以小兒瘡疹作結,共十一條。每條中先引用《活人書》,再引用守真先生的話,用以辨明非議。馬宗素又撰寫了《傷寒鈴法》一卷,假託仲景之名,根據五運六氣生命的得病時間編成字號歌訣,把麻黃、桂枝等湯劑編入歌訣中,妄談玄學,不合乎病理,使用反而增加危害。幸好這本書早已失傳,不至於禍害後世。
梁鎦洪撰《傷寒心要》一卷,及鎮陽常德編《傷寒心鏡》別集,二公論傷寒,以熱病為主,用藥多宗辛涼,深得河間一派。又如趙嗣宗著《活人釋疑》,是書失傳,其辨《活人》兩感傷寒治法之誤,又如論合病並病、傷寒變溫熱病,能反復發明仲景之大旨,其說載劉宗厚《玉機微義》。
其時又有張兼善之《傷寒石髓》、黃仲理之《傷寒類證便覽》,其書皆發明傷寒,有功仲景之學,王氏《準繩》皆引用之。他如王日休之《傷寒補疑》、盛啟東之《六經證辨》、呂滄州之《傷寒內外編》、張氏《纘》《緒》二論中,有節取其語,語多至理,惜未見其全書。至明王堯卿著《傷寒類證要略》二卷,其書就仲景六經,取其要而類集之,別無發明。
白話文:
梁鎦洪撰寫了《傷寒心要》一卷,以及鎮陽常德編輯的《傷寒心鏡》別集。這兩位先生對於傷寒的討論主要聚焦於熱性疾病,他們使用的藥物大多基於辛涼理論,深入探討了河間一派的理論。此外,趙嗣宗所著的《活人釋疑》一書雖然已經失傳,但其對《活人》中的兩感傷寒治療方法的誤解進行了辨析,並且對於合病、並病、傷寒轉變為溫熱病等議題展開深入的討論,成功地反覆闡述了仲景理論的核心思想。這些觀點被載入劉宗厚的《玉機微義》一書中。
當時還有人撰寫了《傷寒石髓》、《傷寒類證便覽》等書籍,這些書籍都對傷寒疾病有深入研究,對於仲景學說有著貢獻。王氏的《準繩》一書也引用了這些著作。其他如王日休的《傷寒補疑》、盛啟東的《六經證辨》、呂滄州的《傷寒內外編》、張氏的《纘》《緒》兩論等,也有部分引用了這些著作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都是極具道理的,可惜未能完整見到整本書。
直到明朝的王堯卿撰寫了《傷寒類證要略》二卷,這本書根據仲景的六經理論,選擇重點並將其歸類整理,但並無進一步的創新。
又劉宗厚編《傷寒治例》一卷,其辨傷寒,自發熱至循衣摸床止,共病八十七條,末附溫瘧等病八條,各有治法,於仲景原論之外,而能雜以後賢方治,尤可貴也。如陶華之《傷寒六書》六卷,一瑣言、二家秘、三殺車捶法、四一提金、五截江網、六明理續論。汪苓友云:「命名俚鄙,辭句重複,辨證不明,方藥雜亂。
」又著《傷寒治例》四卷,《段段金》二卷。徐春甫云:「其論雷同,別無方治,不足取法。」後人朱映璧編《全生集》四卷,集陶氏之唾餘,亦無實用。金壇王肯堂輯《傷寒準繩》八帙,其辨證別脈、立法用藥,多采婁全善《醫學綱目》之義,而以仲景方論為主,後賢續法附之,傷寒之書至此可謂詳且盡矣,惜其纂注太略,及諸方之義不能明暢。
白話文:
又有一部由劉宗厚編纂的《傷寒治例》,一卷。他在書中辨別傷寒,從發熱到尋衣摸牀為止,總共有八十七條病症。書末附有溫熱瘧疾等八種病症,各有治療方法。雖然這本書沒有納入仲景的原本論述,但是能夠採用後世名醫的方劑進行治療,更顯珍貴。
例如陶華的《傷寒六書》,共六卷,分為:瑣言、家祕、殺車捶法、提金、截江網、明理續論。汪苓友評論說:「書名低俗,文句重複,辨證不清,方藥混亂。」
陶華還著有《傷寒治例》四卷,《段段金》二卷。徐春甫說:「他的論述與他人雷同,沒有獨特的方劑,不值得效法。」後人朱映璧編纂《全生集》四卷,收錄了陶華的遺著,但同樣不具有實用性。
金壇的王肯堂編纂了《傷寒準繩》,共八冊。書中辨證、別脈、立法和用藥,多採用婁全善《醫學綱目》的觀點,但以仲景的方劑論述為基礎,並附加了後人續增的方劑。傷寒方面的書籍到了這部《傷寒準繩》,可謂詳盡備至。遺憾的是,書中的註釋過於簡略,而且對各方劑的意義闡述得不夠明晰。
又如方有執之注《傷寒條辨》八卷,先圖說,次削例,又次辨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傷、六經證病、風溫雜病、霍亂、陰陽易、瘥後等病,又論痙、濕、暍及辨脈法,又辨汗吐下可不可,後附《本草鈔》,其條辨仲景六經文,可謂詳且備矣。史闇然著《傷寒論注》十四卷,其所集原方,但宗成氏舊注,所採新方,皆依陶氏捶法,徒尊仲景虛名,實不知仲景奧義耳。
如戈維城著《補天石》二集,其初集,傷寒統辨至預防中風,共九十八候;二集,惡風、惡寒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黃耳傷寒、赤膈傷寒,此為仲景以後諸家所未言及,但其用藥錯雜不純,其辨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萬曆間,陳養晦著《傷寒五法》五卷,分經、分傳治例,其審證列方,多有失當。
白話文:
就像方有執的《傷寒條辨》八卷,先有圖說,接著有條例,再分別論述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傷、六經證病、風溫雜病、霍亂、陰陽易位、病癒後遺症等疾病,還有探討痙攣、濕氣、中暑以及辨脈法,還區別汗、吐、下的應用時機。後面附有《本草鈔》,其條例對仲景六經文作了詳盡的備註說明。史闇然編著的《傷寒論注》十四卷,其所收集的原始方劑,只遵循成無己的舊注,所採用的新方劑,都是依據陶弘景的治療方法,徒然尊崇仲景虛名,卻不瞭解仲景的深奧精義。
例如戈維城編著的《補天石》二集,其第一集,從傷寒通論到預防中風,總共有九十八個病候;第二集,從畏風、畏寒到百合病,總共有八十九個病候。其中有黃耳傷寒、赤膈傷寒,這是仲景以後諸家醫書未曾提及的。但其用藥雜亂不純,其中對傷寒、類傷寒的辨正治療,每個條目都非常精妙,可說是博聞廣識而詳盡,詳盡又扼要。萬曆年間,陳養晦編著《傷寒五法》五卷,按照經絡分型、傳變論治。其辨證施方,多有欠妥。
汪苓友云:藥不分經,動輒增補,其不通更甚於陶氏殺車捶法,其藥方總論五門,直焚其書可也,又如盧之繇著《傷寒疏鈔金錍》十五卷,集諸家發明之學說以羽翼仲景暢明經文。至清順治間,喻嘉言之著《尚論篇》五卷,其辨論暢達,頗多發明,其悖理顛倒仲景原文中之撰次亦不少。
同時,李士材之《傷寒括要》二卷,如傷寒總論至肉苛為上卷,五經總論至中暑、中暍為下卷,末附仲景方,並附雜方五十六。其證備,其法詳,其論明而且簡,書名括要,可謂名副其實矣。康熙中,張隱菴之著《傷寒宗印》八卷,其次序悉依叔和編次,頗多發明,其注赤石脂禹餘糧湯,復增太乙禹餘糧,議論穿鑿,與成注故相執拗,不足取以為法也。
白話文:
汪苓友說:開藥方時不分經絡,動不動就增加減少藥材,他不懂醫理比殺牛宰馬的方法還嚴重。他的藥方總論共有五類,乾脆把他的書燒毀得了。又像盧之繇編寫的《傷寒疏鈔金鏡》十五卷,收集各家學說的發明之處,以補助張仲景闡明經文。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喻嘉言寫了《尚論篇》五卷,他的辯論暢達,有許多發明之處,但也有不少悖理顛倒張仲景原本次序的地方。
同時,李士材的《傷寒括要》二卷,其中傷寒總論到肉蠗寫在上卷,五經總論到中暑、中暑寫在下卷,後面附有張仲景的方子,還附有雜方五十六個。辨證備詳,方法詳盡,論述明白簡要,書名完全符合內容。康熙年間,張隱菴寫了《傷寒宗印》八卷,它的順序完全按照張仲景的編次,發明之處也很多。但他註釋「赤石脂禹餘糧湯」時,又增加了太乙禹餘糧,論述牽強附會,與原來的註釋相互矛盾,不足以為法。
如程郊倩之《後條辨》十五卷,書分六集,註釋詳明,其閒話太多,攀引經史百家及歌曲各書,於原書絕無緊要。至其每條承上起下,註釋入理之處,亦非淺學所能企及,不可因其所短而棄其所長也。鄭重光之《傷寒條辨續注》十二卷,本方氏《條辨》,所缺略者,補註之,義理未明者,發明之,故曰續注。重光另著有《傷寒論辨》三卷,亦多發明。
康熙間,有錢潢天來著《傷寒溯源集》十卷,其發明義理精而且詳,能正本溯源,歷代著傷寒者,可推此為上乘。張孝培之著《傷寒類疏》,其書不分卷,其大意遵叔和撰次而類疏之,末附病解類,其注仲景書解,獨出己見,而不蹈襲諸家之說,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張路玉之傷寒《纘》《緒》二論,其法其方誠可補仲景之未備。
白話文:
如程郊倩所著的《後條辨》共有十五卷,內容分為六冊,註釋非常詳細,不過其中閒話太多,引用了經史百家和各種歌曲書籍,與原書關係不大。但每條的承上起下,註釋都非常有道理,不是淺學之人能比擬的,不可以因為缺點而捨棄優點。鄭重光所著的《傷寒條辨續注》共有十二卷,是根據方氏的《條辨》補足缺漏、註解疑義而寫的,因此稱為續注。重光另外還著有《傷寒論辨》三卷,也多有發明。
康熙年間,錢潢天來著有《傷寒溯源集》十卷,發明的道理既精妙又詳細,能夠正本清源,歴代著述傷寒的專家,此書可推為上乘之作。張孝培所著的《傷寒類疏》,沒有分卷,其大意承襲叔和的著作,並加以分類疏解,最後附有病解類,對仲景的著作,有獨到的見解,不沿襲其他大家的說法,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張路玉所著的傷寒《纘》和《緒》兩篇論文,其方法和方劑確實可以補足仲景的不足之處。
其子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一卷,言中風、虛勞、脹滿之人,有病傷寒者,謂之兼證,設為問答,共十七條,末附十二經、八脈、運氣、方宜等說,極為明備,但其所用方藥,亦多偏僻。其時周禹載之著《傷寒三注》十六卷,其書以《條辨》《尚論篇》二書為主,二書之注有未盡善,另出己意以補之,書名三注,可謂名稱其實矣。
長洲汪苓友之注《傷寒條辨廣注》十四卷,其書曰「辨注」者,辨仲景論中是傷寒則集之也。曰「廣注」者,「廣」以廣其方論,如古今傷寒之書皆採附也;「注」以注其正文,不分仲景後賢,其論皆為解釋,其方皆為詳考也。他如秦之楨之《傷寒大白》四卷,其注重傷寒傷食,亦一特別識見,確從經驗所得。
白話文:
飛疇的《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專門探討中風、虛勞、脹滿等患者,同時罹患傷寒的病症,稱為兼證,以問答形式呈現,共十七條,最後附上十二經、八脈、運氣、方宜等說明,非常詳盡,但使用的方藥多偏僻。周禹載之的《傷寒三注》十六卷,以《條辨》、《尚論篇》兩書為基礎,對兩書的注釋有所不足,便以自己的見解加以補充,書名三注,確實名副其實。
長洲汪苓友的《傷寒條辨廣注》十四卷,書中「辨注」指的是將仲景論述中關於傷寒的部分歸納整理。而「廣注」則是指擴充方論,廣泛收錄古今傷寒醫書的內容,並以注釋的方式解釋仲景和後世醫家的論述,對藥方進行詳細考證。其他像是秦之楨之的《傷寒大白》四卷,其注重傷寒與傷食的關係,也是一種特殊的見解,確實在經驗中獲得。
魏荔彤之《傷寒論本義》二十卷,仿方氏例,亦多發明。沈目南之著《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八卷,其能闡發經旨,多有發明;末附《醫徵溫熱病論》,分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為四卷,其論溫論燥,頗多心得。
又如尤在涇之著《貫珠集》八卷,其首篇言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之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泄,衛之虛者寒亦不固,但當分病症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別,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立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仲景著書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瞭然,為古來所未有。
白話文:
魏荔彤的《傷寒論本義》二十卷,模仿方氏的風格,也做了很多闡述。沈目南的《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八卷,能夠深入闡明經文的旨意,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書末附有《醫徵溫熱病論》,分為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共四卷,對於溫病和燥病的論述,有許多心得體會。
另外,尤在涇的《貫珠集》八卷,其中首篇提到寒邪輕微者僅傷及衛氣,風邪嚴重者則會侵及營氣,衛氣充實者風邪難以發泄,衛氣虛弱者寒邪不易固守。因此,應該根據有汗無汗等病症,嚴格區分麻黃桂枝的應用,不必執著於營衛的虛實,而是要根據證候的不同,區分傷寒和中風的病證,並確立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治療方法。張仲景著書的旨意,如同白晝般清晰明亮,令人一目了然,在古代醫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他如《醫宗金鑑》之《傷寒心法》,頗有發明,訂正訛誤甚多;沈金鰲之《傷寒綱目》十八卷,亦多實驗發明;杭州林瀾之《傷寒折衷》二十卷,前十二卷集諸家之註解,後八卷類證,採各家之雜論,附舌鑑、脈法,其採王氏《準繩》為最多,每篇之下,多有折衷之發明。
復有舒馳遠之《再重訂傷寒集註》十卷,雜著五卷,其書初稿六卷,成於乾隆,重訂於庚午,再重訂於庚辰,其間多采前人成法,無甚新理髮明。嘉慶間,吳坤安之著《傷寒指掌》四卷,其書採舊法以經驗發明,增新法合舊理闡揚。先師何廉臣公附刊邵仙根之評,再附以發明,鉛槧印行,改名《感症寶筏》,可謂名副其實矣。
白話文:
《醫宗金鑑》中的《傷寒心法》很有創新,修正了不少錯誤;沈金鰲的《傷寒綱目》十八卷,也包含許多實驗和發明。杭州林瀾的《傷寒折衷》二十卷,前十二卷匯集了歷代醫家對傷寒的註解,後八卷則將各家雜論歸類,並附上舌診、脈法,其中採用王氏《準繩》最多,每篇都有折衷的發明。
此外,舒馳遠的《再重訂傷寒集註》十卷,雜著五卷,這本書最初稿六卷,完成於乾隆年間,庚午年重訂,庚辰年再重訂,其間多採用前人的方法,沒有太多新理論的發明。嘉慶年間,吳坤安撰寫了《傷寒指掌》四卷,這本書採用舊法並結合經驗發明,增補新法,並以舊理闡述。先師何廉臣公在書中附刊了邵仙根的評語,並加以發明,鉛版印刷發行,更名為《感症寶筏》,可謂名副其實。
厥後,沈堯封著《傷寒論讀》十卷,王樸莊著《傷寒論注》十卷,陳堯道著《傷寒辨證》五卷,皆各有發明。惟日本丹波元簡之《傷寒輯義》六卷,其書集歷聖發明精義,可稱最完善之注本。惲氏鐵樵加以新學識發明,排印行世。
近年,江西張隱君藏有仲景原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轉傳長沙劉昆湘,復由其族人劉仲邁校讎之,而湘主席何芸樵氏,手寫付印,使張長沙遺文,仍歸之長沙發皇之,豈非亦有前定乎?吾同鄉周岐隱君,因其書印無多,恐失流傳,亟錄其佚文一百六十五條,佚方八十有八,訂誤七十九條,別為一書,名為《傷寒汲古》,計分三卷,仿宋鉛槧行世。
白話文:
之後,沈堯封寫了《傷寒論讀》十卷,王樸莊寫了《傷寒論注》十卷,陳堯道寫了《傷寒辨證》五卷,這些書都有各自的見解。但日本丹波元簡的《傷寒輯義》六卷,這本書彙集了歷代醫家精華,可以說是最完善的注釋本。惲鐵樵又加入了新的學術見解,排版印刷出版。
近年來,江西的張隱君收藏了仲景的原版《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傳到了長沙的劉昆湘手中,之後他的族人劉仲邁又校對了這本書,湖南主席何芸樵手寫並付印,讓張長沙留下的著作回到長沙發皇,這難道不是命中注定嗎?我的同鄉周岐隱因為這本書印量不多,擔心會失傳,便將遺失的文字一百六十五條、遺失的藥方八十八個、訂正的錯誤七十九條整理成一本書,命名為《傷寒汲古》,分為三卷,仿照宋朝鉛字印刷出版。
上述各書,或因其已通行能發明深意者,或有訛誤者,或無實用者,不厭其煩,舉辨九十餘種,作有系統沿革考證,俾研究傷寒者,不致望洋之嘆。其他傷寒之書,就余所藏,約計有三百五十餘種之多,余所未見者,豈止此數,實不勝盡述耳。
古越何廉臣先生,余之間業師也,平時研討醫學,朝夕過從,歷三十餘年如一日,名雖師生,亦可謂莫逆之交也。先生喜閱傷寒書,於傷寒一道,尤多心得。其嘗刊傷寒叢刊,如丹波元堅《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注》及余所藏日本淺田慄園未刊本《傷寒論識》。先生有補以長論,有經先生批校,已次第刊印行世。
白話文:
上述各書,有些已經通行,並且能夠發明深意;有些則有錯誤;有些則沒有實用價值。我並不厭煩,舉例辨析了九十餘種,並且做系統的沿革考證,以便研究傷寒的人,不至於感到茫然無措。除了這些書之外,我收藏的傷寒書籍,大約有三百五十餘種。我沒見過的,肯定遠不止這個數目,實在是無法一一列舉。
古越何廉臣先生,是我的老師,我們平時一起研討醫學,朝夕相處,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如同一日。名義上是師生,實際上也可以說是莫逆之交。先生喜愛閱讀傷寒書籍,對於傷寒學,尤其心得頗多。他曾經刊印了《傷寒叢刊》,其中包括丹波元堅的《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注》,以及我收藏的日本淺田慄園未刊本《傷寒論識》。先生還為這些書籍補寫了長篇論述,並且親自批校,已經陸續刊印發行。
惟《通俗傷寒論》一書,乃山陰俞根初老前輩所著,原書三卷,厚訂一本,頗多經驗心得,先師愛如珍璧,恐其湮沒,益其體例,復將其先師樊開周名醫經歷驗方,及先師四十餘年心得學理、治驗良方,按證增入。惟當時隨編隨付醫學報社排印,故體例前後略有不同。印至中卷之中,停編停印,其中卷之下及下卷,未刊中止。
至民十八年八月,先師已歸道山,以致是書,功虧一簣。其哲嗣幼廉世弟,不忍先人未竟之志,湮沒不彰,力請炳章助其整理完全。余念先師考古證今,發明學理,實驗療法,皆四十餘年心血之結晶,且有功後學之鉅著,不忍任其湮沒,故不辭艱苦,願力任成之。爰將其前印之稿,以科學式體例,分編、分章、分節,重為編定,卷冊分為十二卷,其原文不刪一字。原書之中下未成二冊,悉照先師預定目錄編次,整理殘稿,依次編述。
白話文:
《通俗傷寒論》這本書,是由山陰的俞根初老先生撰寫的,原本共有三卷,厚訂成一本,裡麪包含了許多實際的經驗和心得。我的老師非常珍視這本書,擔心它會被遺忘,因此他不僅保留了這本書,還增加了他的老師樊開周醫生的經歷、驗方,以及他四十年來的學理心得和治療經驗。這本書在編輯和印刷時,由於是在編輯和交給醫學報社進行排版印刷的過程中進行的,所以書的結構有些許不同。編輯到中卷中間時,就停止了編輯和印刷,中卷下面和下卷的部分,未能完成而停止出版。
到了民國十八年八月,我的老師已經去世,這本書因此未能完成。他的繼承人,也就是我小弟世弟,不忍心讓父親的未竟事業被埋沒,於是請求炳章協助整理並完成這本書。我想到我的老師通過考據當代,發明學理,實驗療法,都是他四十年心血的結晶,並且對後學有著巨大的貢獻,我不忍心讓這些成果被埋沒。因此,我願意承擔艱苦的工作,希望能完成這本書。我將先前已印刷的稿件,按照科學的編輯方式,分為編、章、節進行重新編輯,並將卷冊分為十二卷,原書中的中下兩部分尚未完成的內容,都按照我老師預定的目錄進行編排,整理殘缺的稿件,並依序編寫。
其原稿有未就缺失者,根據平時與先生朝夕討論之經驗學識,為其撰補之,間有實驗心得,別列廉勘之後,附入發明之。歷寒暑兩周,始告全部殺青,可謂方法美備,學理新穎,不但四季時病無一不備,而重要雜證亦無遺漏矣。得俞、何及末學三人之經驗,成傷寒獨一無二之大觀,為當今改進國醫之先鋒,可為後學登堂入室之鎖鑰亦無不可。書竟付印,爰志其經過之始末,是為序。
中華民國念一年十二月
四明曹炳章序於紹興和濟藥局之寓廬
白話文:
這份手稿原有一些缺失之處,我根據平時與先生朝夕討論的經驗和學識,為其補齊。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實驗心得,另外整理後,再附在發明之處。歷經寒暑兩周,才算全部完成。可謂方法完善,學理新穎,不僅四季時病無一不備,而且重要雜證也無遺漏。這本書集結了俞先生、何先生和我三個人的經驗,成為傷寒學獨一無二的巨著,是當今改進國醫的先鋒,也可以作為後學入門的鑰匙。書稿已付印,特此記錄其經過始末,作為序言。
中華民國元年十二月
四明曹炳章 於紹興和濟藥局寓廬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