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6)

1. 第八節,夾痞傷寒(一名傷寒夾痞結)

即調脾胃以養正,使積自除。前哲周慎齋曰:凡痞積不可先用下藥,徒損正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熔化,則除根矣,積去須大補。誠治由積成痞之格言也。惟素有遺泄,氣虛於下,痰結於上,飲食難化,而成鬱結痞滿之證,似隔非隔之候,最為難治,不但滋補陰虛藥,於開膈進食,固有大礙,即用香砂六君子湯,調補兼施,往往痞滿益甚,食即停留不下。因下虛者不宜驟升,升則濁氣在上,反生䐜脹;亦不宜專用破氣,愈破愈痞。

總宜疏導鬱滯,升降互用,合成疏通,使胸膈日寬一日,穀氣日增一日,則津液從上輸下,陰氣不補而自補矣。初用升降疏郁湯(蘇子、山楂各二錢,廣皮紅、半夏曲各錢半,茯苓、烏藥、制香附拌炒五穀蟲各一錢,蜜炙升麻三分,柴胡四分,韭汁二匙,薑汁二滴,同沖);次用和中暢衛湯(制香附、蘇葉梗炒神麯、北沙參各一錢,杜蒼朮、川貝、撫芎、連翹各八分,苦桔梗六分,廣木香四分,春砂仁三分沖);又次用八物順氣湯(白芷、烏藥、青皮、陳皮各一錢,茯苓、白朮各錢半,米炒黨參八分,清炙草五分),送下沉附都氣丸(熟地八兩,山萸肉、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丹皮各三兩,沉香、淡附片各一兩,北五味五錢,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臨臥口含陳氏噙化丸(米炒西洋參六錢,醋製香附、廣皮紅各四錢,川貝、桔梗各三錢,松蘿茶二錢蒸爛,同竹瀝梨膏為丸,每丸一錢),使睡中常有藥氣,徐徐沁入,以疏通其胸膈中脘之間,必使新結不增,舊結漸解,然後朝用二加龍蠣湯(生白芍、化龍骨各二錢,東白薇二錢,清炙草八分,煅牡蠣四錢,蜜煨生薑一錢,大紅棗三錢,淡附片五分),滋陰潛陽,封固下焦以收火,夜用運痰丸(半夏曲四兩,薑汁竹瀝制,姜炒川連一兩,廣木香、沉香、清炙草各五錢,黨參、於朮、茯苓各三兩,薑汁竹瀝泛丸,每服二錢),益氣化痰,疏補中上以除根。此痞結之上實下虛,最為綿延難愈者也。

雖然,氣虛中滿症,亦屬難治,每仿陸肖愚先生法,進退調補,酌用補氣養榮湯(黨參、白朮、歸身、白芍、川芎、茯苓木、香豆蔻,初用香蔻七八分至一錢),調下寬膨散一錢(頂大蛤蟆一隻,破開,用春砂仁、蘿蔔子填滿,黃泥封固,炭上煅燒研,去渣),參朮但用六七分。

而中滿稍減,繼則參朮不減,香蔻寬膨,增至錢半,而飲食漸加,中滿較寬大半;後漸加參朮至二三錢,減香蔻寬膨至三分。或進或退,約二三十劑,始奏全功。先祖嘗述景岳云:虛症難醫,百補無功。固已。豈知上實下虛,虛不受補,實不可攻者,尤為難醫。誠然誠然。

白話文:

第八節,夾痞傷寒(一名傷寒夾痞結)

治療夾痞傷寒,應調理脾胃以滋養正氣,使積聚自然消除。前輩周慎齋說:任何痞積症都不能一開始就用瀉下藥,那只會損傷正氣,疾病也不會痊癒。應該先用消積藥使積聚融化,才能根治,積聚消除後再大補元氣。這確實是治療由積聚導致痞症的至理名言。

然而,如果病人本身就有腸胃虛弱、洩瀉的毛病,下焦氣虛,而上焦痰液凝聚,飲食難以消化,就會形成鬱結痞滿的症狀,有似隔非隔的感覺,這是最難治療的。不僅滋補陰虛的藥物會妨礙開膈進食,即使使用香砂六君子湯這種兼顧調理和補益的方劑,痞滿症狀往往也會加重,吃了東西也難以下咽。這是因為下焦虛弱的人不宜驟然升提,升提則濁氣上逆,反而會導致脹滿;同樣也不宜單獨使用破氣的藥物,因為破氣反而會加重痞症。

總的來說,治療這種病症應該疏導鬱滯,採用升降並用的方法,使氣機疏通,讓胸膈每天都寬暢一些,食慾也逐漸增強,那麼津液就能從上往下輸送,陰氣就能自然得到補充。

治療方案:首先使用升降疏郁湯(方劑組成如原文),其次使用和中暢衛湯(方劑組成如原文),再次使用八物順氣湯(方劑組成如原文),同時服用下沉附都氣丸(方劑組成如原文),睡前含服陳氏噙化丸(方劑組成如原文),讓藥力在睡眠中慢慢滲透,疏通胸膈、中脘部位。這樣就能防止新的積聚形成,舊的積聚逐漸消散。然後,白天服用二加龍蠣湯(方劑組成如原文)滋陰潛陽,固攝下焦,以收斂虛火;晚上服用運痰丸(方劑組成如原文),益氣化痰,疏通補益中上焦以根治。這是因為痞結往往是上焦實證,下焦虛證,所以難以痊癒。

氣虛中滿症也很難治療,通常效仿陸肖愚先生的方法,根據病情調整用藥,使用補氣養榮湯(方劑組成如原文),同時配合調下寬膨散(方劑組成如原文),參術藥量初期用六七分。

當中滿症狀略微減輕後,繼續使用參術,增加香蔻寬膨散的用量至一錢半,飲食也逐漸增加,中滿症狀會明顯好轉;之後再逐漸增加參術的用量至二三錢,減少香蔻寬膨散的用量至三分。如此增減藥量,大約服用二三十劑,就能痊癒。先祖曾引用張景岳的說法:“虛症難醫,百補無功”,這句話確實有道理。然而,上實下虛,虛不受補,實不可攻的症狀,更難治療。這確實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