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5)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5)

1. 第八節,夾痞傷寒(一名傷寒夾痞結)

滿而不痛者為痞,屬無形之氣;滿而兼痛者為結,屬有形之物。凡有感症,夾痞結者頗多,但痞輕而結重。有邪未結而但滿者,有邪已結而滿痛者。痞滿以寬氣為主,輕則杏、蔻、橘、桔,重則蔞、薤、樸、枳,俞氏方法粗備,先祖詳為申明,已大致楚楚矣。若滿而兼痛,邪早結實,每因夾食、夾痰、夾瘀之故,與新邪或伏邪互結,或結於胸脅,或結於脘腹,痛不可按,其則昏冒。

雖因所夾不同,而其結痛拒按,閉塞不容喘息之狀則同,倘不細察詳問,鮮不認為本病應得之候。不先行速去之,則所受之邪,每為其羈留伏匿,不得透達,以致凶變,宜先與一服飛馬金丹(生川軍、廣鬱金、五靈脂、上雄黃各一兩,巴豆霜、廣木香、賴橘紅各三錢,明乳香、淨沒藥、百草霜、辰砂、山慈菇各二錢,各秤另研淨末分量,再合研一時許,令勻,米醋法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隔紙曬乾,瓷器緊貯。

二十歲以上者,每服十二丸;稟強者加三丸;老年者七丸或九丸;二三歲者三丸或五丸,溫開水送下。半日或一二時許,非吐必瀉,此丹治夾痰食血等,結於胸脘,高突痛脹,不可抑按,不得呼吸,甚則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者,凡外感夾內傷,見有此狀者,無論大小,均可用之),自能隨所結之上下,而施其吐下之功。得夾邪一解,正氣自伸,邪氣自現,按法調治本症,為較易耳。

若夾宿飲而氣鬱成痞,甚則成窠囊者,許氏神術丸,每多不效,予仿薛生白先生法,用千金五香湯(千金霜一錢煎湯,磨沉香、木香、檀香、降香、丁香各一兩匙),效亦如神。若夾積水停飲,釀成痞氣,綿延日久,腹脹如鼓,按之呱呱有聲者,仿危亦林先生法,用加味控涎丹(炒黑醜二兩,煨甘遂、紅牙大戟、白芥子、炒葶藶各一兩,芫花、上沉香各五錢,巴霜一錢,研細,薑汁糊丸,金箔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送下);繼用六君子湯去甘草加香附,補而兼疏,往往三瀉三補,厥疾頓瘳。

總之因積成痞,初為痞氣,繼為痞塊,必審其何經受病,何物成積,認得分明,髮直入之兵以討之。血積如桃、紅、穿甲、䗪蟲、莪朮、瓦楞子、乾漆灰、醋炒生軍等選用;痰積如風化硝、浮海石、海蛤粉、半夏曲、杜膽星、生枳實、礞石、白芥子、蘿蔔子、海粉、竹瀝、荊瀝、薑汁、石菖蒲汁等選用;水積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陸、千金霜、黑白醜等選用;酒積如酒麴、葛花、檳榔、橄欖、枳椇子等選用;茶積如薑黃、茱萸、川椒、生乾薑等選用;肉積如山楂、蘿蔔子、阿魏、朴硝、毛慄殼灰等選用;蟲積如雷丸、鶴蝨、雄黃、錫灰、蕪荑、巴霜、使君子、棗兒檳榔等選用;瘀積如三稜、莪朮、巴豆、大黃、鱉甲、䗪蟲、虻蟲、水蛭、夜明砂、地慄粉等選用,各從其類,以直搗其巢穴。如《經》云: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白話文:

第八節,夾痞傷寒(一名傷寒夾痞結)

如果腹部脹滿但不疼痛,稱為「痞」,屬於無形的氣滯;若脹滿且伴隨疼痛,稱為「結」,屬於有形的物質積聚。許多外感病症會夾雜痞結,但痞症較輕,結症較重。有些是外邪未結,僅表現為脹滿;有些則是外邪已結,導致脹滿疼痛。治療痞滿應以理氣為主,輕症可用杏仁、豆蔻、橘皮、桔梗,重症則用瓜蔞、薤白、厚朴、枳實。俞氏的方法已大致完備,先祖加以詳細說明,已相當清晰。

若脹滿且疼痛,表示外邪早已結實,常因夾雜食積、痰飲或瘀血,與新邪或伏邪相互糾結,可能結於胸脅或脘腹,疼痛拒按,嚴重時甚至會頭暈昏迷。不同病因引起的結痛症狀雖有差異,但共同特徵是疼痛拒按、氣機閉塞、呼吸困難。若不仔細診察,容易誤認為是原發病症的表現。若不盡快去除結滯,外邪會被阻礙而潛伏,無法透達,導致病情惡化,應先服用一劑「飛馬金丹」:

飛馬金丹配方
生大黃、廣鬱金、五靈脂、雄黃各一兩,巴豆霜、廣木香、橘紅各三錢,乳香、沒藥、百草霜、辰砂、山慈菇各二錢。各藥材分別研磨成細粉,混合後研勻,以米醋調和製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隔紙曬乾,密封保存。

用法

  • 20歲以上者,每次12丸;體質強壯者可加3丸;老年人7~9丸;小孩3~5丸,溫開水送服。服藥後半日至一二小時內,會出現嘔吐或腹瀉。此丹適用於痰食血瘀結於胸脘,導致劇痛脹滿、呼吸困難、欲吐不能、欲瀉不得者。無論成人或小兒,凡外感夾內傷見此症狀皆可使用,能根據結滯位置發揮吐下作用。夾邪一除,正氣恢復,邪氣顯現,再按證施治便較容易。

若因宿飲(陳舊水飲)導致氣鬱成痞,甚至形成窠囊(頑固痰飲積聚),許氏的「神術丸」效果不佳,可仿照薛生白的治法,使用「千金五香湯」:
千金五香湯:千金霜一錢煎湯,磨沈香、木香、檀香、降香、丁香各一匙,效果極佳。

若積水停飲導致痞氣日久,腹脹如鼓,按之有聲音者,可仿危亦林的方法,使用「加味控涎丹」:
加味控涎丹配方:炒黑醜二兩,煨甘遂、紅牙大戟、白芥子、炒葶藶各一兩,芫花、沈香各五錢,巴豆霜一錢,研細後以薑汁糊丸,金箔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次5丸,淡薑湯送服。服後再用「六君子湯」(去甘草加香附),既補脾胃又理氣,往往三瀉三補後,病症可快速痊癒。

總之,積滯形成痞症,初期為「痞氣」,後期為「痞塊」。必須辨明哪條經絡受病、何種物質積聚,精準選藥攻逐:

  • 血積:桃仁、紅花、穿山甲、䗪蟲、莪朮、瓦楞子、乾漆灰、醋炒大黃等。
  • 痰積:風化硝、浮海石、海蛤粉、半夏曲、膽南星、生枳實、礞石、白芥子、蘿蔔子、海粉、竹瀝、荊瀝、薑汁、石菖蒲汁等。
  • 水積:大戟、甘遂、芫花、商陸、千金霜、黑白醜等。
  • 酒積:酒麴、葛花、檳榔、橄欖、枳椇子等。
  • 茶積:薑黃、吳茱萸、川椒、生乾薑等。
  • 肉積:山楂、蘿蔔子、阿魏、朴硝、栗殼灰等。
  • 蟲積:雷丸、鶴蝨、雄黃、錫灰、蕪荑、巴豆霜、使君子、棗檳榔等。
  • 瘀積:三稜、莪朮、巴豆、大黃、鱉甲、䗪蟲、虻蟲、水蛭、夜明砂、荸薺粉等。

根據積聚性質選藥,直攻病根。但需遵循《內經》原則:攻伐大積大聚時,待病勢減半即應停止,避免過度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