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4)

1. 第八節,夾痞傷寒(一名傷寒夾痞結)

【因】素有痰結成痞,或有氣聚為滿,猝感風寒,引動宿疾而發。或先由氣食相搏,或先由氣血互結,後感風寒而成。若由風寒犯太陽經,初治先當發汗,早用下藥,每成痞滿。

【證】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胸膈痞滿,滿而不痛,氣從上逆,甚則發厥,不語如喑。或胸滿而兼痛,或脅滿痛,或腹脹疼。舌苔白滑,甚或白滑而厚,或前半無苔,中後白膩而厚。

【脈】左浮緊,右沉弦,或沉澀,或右寸關沉滑,或弦急而滑,皆傷寒夾痞結之候也。

【治】先用理氣發汗,香蘇蔥豉湯加枳、桔,或用十味流氣飲(制香附、蘇葉梗各錢半,枳殼、橘紅、姜半夏、川樸、赤苓各一錢,桔梗七分,廣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表散外邪,暢其氣以寬痞。

若胸膈不寬,寒熱似瘧者,輕則柴胡枳桔湯,重則柴胡陷胸湯;氣食相搏者,神術湯加減;氣血互結者,清肝達郁湯加減;怒郁不泄,昏厥不語者,先用通關取嚏,次用仁香湯去丁香、白蔻,烊沖紫金片。

若邪從火化,蒸痰壅氣,輕則膈上如焚,心煩懊憹,寒熱便閉者,用柴芩清膈煎,攻其里以和解;甚則胸膈痞悶,腹滿便閉,喘脹躁亂,胸腹堅如鐵石者,速用加味涼膈煎,下痰通便,以寬胸腹。若鬱火傷中,氣逆痞滿,腹痛便秘者,即用六磨飲子,下氣通便,以暢胸腹;必俟裡熱清,痞滿解,始可用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以善後。

若痞滿雖解,而胃脘脹痛者,則用香砂理中湯加炒蝟皮、蜜炙延胡,疏暢中氣以除痛,終用木香理中湯(廣木香六分,姜半夏、廣皮、枳實拌炒白朮各一錢,青皮、春砂仁各五分,清炙草四分,煩熱,加姜炒川連七分;便閉,加海南子,炒黑醜各錢半),調和中氣以除根。

若但誤下成痞,滿而不痛者,在胸膈,用柴胡陷胸湯;在心下,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姜半夏、姜炒條芩各錢半,枳實一錢拌炒川連七分,炒乾姜四分,清炙草二分。寒熱加川柴胡八分;渴加花粉三錢,去半夏、乾薑;嘔加淡竹茹三錢、廣皮錢半、薑汁四滴沖;腹痛自利者,加白朮一錢、拌炒白芍一錢、浙茯苓三錢;溺少加赤苓、澤瀉各錢半)。

如不因下早而為痞,乃表邪初傳上焦,尚未人胃,證雖痞滿,尚為在表,只用柴胡枳桔湯,和解以寬痞氣可也。

秀按,痞者氣不通泰也,內覺滿悶,外無脹形。有濕熱太甚,痰氣上壅氣機為痞者;有飲食過多,滯氣上逆胸膈為痞者;有過服消克,不能疏化飲食為痞者;有中氣久虛,不能運行精微為痞者;有陽氣素虧,不能疏降濁陰為痞者;有大怒氣盛,不能發泄成痞者;有痰與氣搏,不得疏通成痞者;有痰挾血瘀,釀成窠囊作痞者。因不一,治亦不同。而其所以痞滿者,總由於氣不通暢,方以香砂寬中散為君(制香附、廣木香各五錢,春砂仁、白蔻仁各三錢,真川樸一兩,炙黑甘草二錢,共研細末,每服二三錢)。因於濕熱挾痰者,必兼胃鈍肢懈,痰多溺澀,用小陷胸合四苓湯調下;因於飲食阻滯者,必兼噯腐吞酸,噁心腹痛,用消導二陳湯調下;因於克削傷中者,必兼時脹時減,中空無物,用六君子湯去甘草調下;因於中氣久虛者,必兼或寬或急,喜手按摩,用補中益氣湯調下;因於陽氣素虧者,必兼朝寬暮急,䐜脹難忍,用附子理中湯去草調下;因於大怒氣盛者,口中多血腥氣,甚則氣逆血溢,更或痰中見血,宜從氣鬱血瘀治,蘇子降香湯調下(蜜炙蘇子、制香附、廣鬱金、焦梔、丹皮、山楂各錢半,紫降香、醋炒紅曲一錢,紅花四分,童便一杯沖,甚則加醋炒生錦紋錢半,光桃仁七粒);因於痰與氣搏者,氣為痰膩而滯,痰為氣激而上,必多喘滿噫氣,宜從氣逆痰鬱治,增減旋覆代赭湯調下;因於痰瘀成囊者,脘腹雖多滿痛,按之呱狐有聲,甚則腸間抽疼,宜從痰凝血鬱治,新加瓜蔞薤白湯調下(瓜蔞仁炒香三錢,光桃仁七粒,干薤白二錢酒洗搗,杜蒼朮八分,制香附、丹皮各錢半,控涎丹七分,藏紅花五分,薤白汁兩匙,薑汁兩滴同沖)。此外調氣寬痞之藥,如香附、紫蘇、薄荷、蔥白之疏泄衛氣;杏仁、蔻仁、枳殼、桔梗之疏暢肺氣;前胡、橘紅、蘇子、鬱金之疏化痰氣;神麯、廣皮、萊菔子、砂仁之疏消食氣。他若藿香之上行胃氣,厚朴之下泄胃氣,枳實能從上焦瀉小腸之氣,檳榔能從中焦瀉大腸之氣,青皮能伐肝氣以疏胃,沉香能平肝氣以納腎,柴胡、升麻能從下焦而升其清氣,豬苓、澤瀉能從上焦而降其濁氣。氣藥雖多,然多服過服,恣行疏利以求速效,反損真氣,每致愈疏愈痞而成氣虛中滿之臌症,皆由不辨因證,籠統治痞,喜行疏劑,但求暫時通快者階之厲也。故凡辨症不精,莫如先用外治燙運法(麩皮一兩,拌炒生薑渣五錢,鹽水炒枳殼片一兩,炒熱布包,揉熨軟快為度),收效甚速。俞氏方法,但舉其大要而言,盡美而未盡完善,特為補綴數條,以彌其闕。

白話文:

第八節,夾痞傷寒(又稱傷寒夾痞結)

【起因】 原本體內就有痰結成痞塊,或是氣積聚導致腹脹,突然間感受風寒,引發原有的疾病而發作。也可能是先因為氣與食物互相搏擊,或是氣與血互相糾結,之後又感受風寒而形成。如果是風寒侵犯太陽經絡,一開始就應該發汗解表,如果太早使用攻下藥物,反而容易形成痞滿。

【症狀】 初期會出現頭痛、發燒、怕冷、沒有汗,胸部和橫膈膜部位感覺堵塞脹滿,脹滿卻不感到疼痛,氣往上逆,嚴重的話會昏厥、說不出話,像啞巴一樣。有時胸悶同時會感到疼痛,有時是脅肋部脹痛,或是腹部脹痛。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膩,嚴重時會變得厚膩,或是舌頭前半部沒有舌苔,中後部則呈現白色厚膩。

【脈象】 左手的脈象呈現浮緊,右手的脈象呈現沉弦,或是沉澀,也可能是右手寸關部位呈現沉滑,或是弦急而滑,這些都是傷寒夾痞結的脈象表現。

【治療】 首先要用理氣發汗的方法,可以使用香蘇蔥豉湯,再加入枳實和桔梗,或是使用十味流氣飲(成分是製香附、蘇葉梗各一錢半,枳殼、橘紅、薑半夏、川朴、赤茯苓各一錢,桔梗七分,廣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來疏散體表的外邪,暢通氣機,以緩解痞滿。

如果胸膈部位的悶脹感沒有緩解,而且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輕微的可以使用柴胡枳桔湯,嚴重的可以使用柴胡陷胸湯。如果是氣和食物互相搏擊,可以使用神術湯加減藥物。如果是氣和血互相糾結,可以使用清肝達鬱湯加減藥物。如果是因為憤怒鬱悶而無法排解,導致昏厥、說不出話,首先要使用通關取嚏的方法,接著使用仁香湯,去除丁香和白豆蔻,再用開水溶化紫金片服用。

如果病邪化熱,蒸發痰液,阻礙氣機,輕微的會感到胸膈如焚燒般,心煩意亂,寒熱交替而且大便不通暢,可以使用柴芩清膈煎,來攻下體內邪熱,並調和身體。嚴重的話會感到胸膈痞悶,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氣喘躁動,胸腹部硬如鐵石,要趕快使用加味涼膈煎,來化痰通便,以緩解胸腹部的脹滿。如果是鬱熱傷到中焦,導致氣逆、痞滿、腹痛、便秘,就要使用六磨飲子,來降氣通便,以暢通胸腹部。一定要等到體內熱邪清除,痞滿症狀緩解,才能使用白朮和中湯,來溫和脾胃,調理後續。

如果痞滿的症狀雖然緩解,但胃脘部位仍然脹痛,就要使用香砂理中湯,再加入炒過的蝟皮和蜜炙的延胡索,來疏通中焦氣機,消除疼痛。最後可以使用木香理中湯(成分是廣木香六分,薑半夏、廣陳皮、枳實拌炒白朮各一錢,青皮、春砂仁各五分,清炙甘草四分,如果感到煩熱,加入薑炒川連七分;如果大便不通,加入海南子和炒黑醜各一錢半),來調和中焦氣機,徹底根除病因。

如果不是因為太早使用攻下藥物而形成痞滿,而是表邪剛開始傳入上焦,還沒有進入胃,雖然有痞滿的症狀,但仍然是屬於表證,只要使用柴胡枳桔湯,調和身體,緩解痞氣就可以了。

(秀按) 痞,指的是氣機不暢通,體內感覺脹悶,但外表卻沒有腫脹的樣子。痞滿的成因有很多種,包括:濕熱太盛,痰氣往上壅塞,阻礙氣機;飲食過多,導致氣滯往上逆,阻礙胸膈;過度服用消導藥物,導致不能消化食物;中氣虛弱太久,不能運化精微物質;陽氣不足,不能疏散和下降濁陰;大怒而氣盛,不能發洩而形成痞;痰和氣互相搏擊,無法疏通;痰和血瘀結合,形成腫塊。這些成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而之所以會出現痞滿,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氣機不暢通。可以以香砂寬中散作為主藥(成分是制香附、廣木香各五錢,春砂仁、白豆蔻各三錢,真川朴一兩,炙黑甘草二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如果是因為濕熱夾雜痰液,通常會伴隨胃部遲鈍、肢體困倦、痰多、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小陷胸湯合四苓湯來調服;如果是因為飲食阻滯,通常會伴隨噯氣、吞酸、噁心、腹痛,可以使用消導二陳湯來調服;如果是因為過度使用攻伐藥物而損傷中氣,通常會伴隨時脹時減,胃中空虛,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去除甘草來調服;如果是因為中氣虛弱太久,通常會伴隨時好時壞,喜歡用手按摩,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服;如果是因為陽氣不足,通常會伴隨早上比較舒服,晚上則加重,腹部脹痛難以忍受,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去除甘草來調服;如果是因為大怒氣盛,通常口中會有血腥味,嚴重的話會氣逆出血,甚至痰中帶血,要從氣鬱血瘀來治療,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來調服(成分是蜜炙蘇子、製香附、廣鬱金、焦梔子、丹皮、山楂各一錢半,紫降香、醋炒紅曲一錢,紅花四分,用童子尿一杯沖服,嚴重的話加入醋炒生錦紋錢一錢半,光桃仁七粒);如果是因為痰和氣互相搏擊,氣會因為痰而變得黏膩停滯,痰會因為氣的激發而上逆,通常會有喘滿、打嗝,要從氣逆痰鬱來治療,可以使用增減旋覆代赭湯來調服;如果是因為痰瘀形成腫塊,雖然腹部多處脹滿疼痛,但按壓會有咕嚕的聲音,嚴重的話腸道會有抽痛感,要從痰凝血瘀來治療,可以使用新加瓜蔞薤白湯來調服(成分是瓜蔞仁炒香三錢,光桃仁七粒,乾薤白二錢酒洗搗,杜蒼朮八分,制香附、丹皮各一錢半,控涎丹七分,藏紅花五分,薤白汁兩湯匙,薑汁兩滴一起沖服)。此外,可以調暢氣機、寬胸理痞的藥物,例如:香附、紫蘇、薄荷、蔥白可以疏泄衛氣;杏仁、豆蔻、枳殼、桔梗可以疏暢肺氣;前胡、橘紅、蘇子、鬱金可以疏化痰氣;神曲、廣陳皮、萊菔子、砂仁可以疏消食氣。其他藥物如藿香可以提升胃氣,厚朴可以下降胃氣,枳實可以從上焦往下瀉小腸之氣,檳榔可以從中焦往下瀉大腸之氣,青皮可以伐肝氣以疏通胃氣,沉香可以平肝氣以納腎氣,柴胡、升麻可以從下焦往上提升清氣,豬苓、澤瀉可以從上焦往下降低濁氣。雖然氣藥很多,但是如果過度服用,肆意地使用疏通藥物來求速效,反而會損傷真氣,常常導致越疏導越痞滿,而變成氣虛中滿的鼓脹病症。這些都是因為不分辨病因,籠統地治療痞滿,喜歡使用疏通的藥物,只求暫時的通暢而造成的危害。所以,凡是分辨病症不夠精確時,最好先使用外治的燙熨方法(用麩皮一兩,拌炒過的生薑渣五錢,鹽水炒過的枳殼片一兩,炒熱後用布包起來,揉按腹部,軟化腹部為止),效果很快。俞氏的方法只是講述了大概的要點,並不夠完善,特意加以補充一些內容,以彌補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