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7)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87)

1. 第九節,夾痛傷寒(一名傷寒夾胃脘痛)

【因】素有肝胃氣痛,外感風寒,觸動而發,有表裡上下左右之別,氣血虛實寒熱之分。

【證】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胸脘滿痛,噁心吐酸。或兩脅痛,或腹脹痛,或少腹痛。舌苔白滑,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燥,甚或黃濁。

【脈】左浮緊,右弦急,或浮或沉,甚則沉弦而澀,皆傷寒夾內痛之候也。

【治】先當理氣發汗,香蘇蔥豉湯加延胡、乳香,去表邪以止痛。表邪去而痛不止者,必有凝痰伏飲,或有宿食瘀血,當明辨病根,細審部位以施治。胸引兩脅串疼者,屬痰氣互結,初用柴胡陷胸湯加乳香、沒藥,和解鬱結以住痛;繼用大柴胡湯送下控涎丹,緩下痰飲以除根;不應,即用蠲飲萬靈湯調下紫金片,速除痰飲。

胃脘堅痛,甚或有塊,痛不可按者,屬宿食阻氣,初用神術湯加乳、沒,溫中疏滯以緩痛;繼則枳實導滯湯加延胡,逐下宿滯以除根;不應,即用六磨飲子調下當歸導氣散,下氣攻滯。痛不可按,按之卻軟,甚則痛極如狂,或至昏厥不省者,屬瘀血凝結,輕則五仁橘皮湯合代抵當丸,滑利通瘀以止痛;重則桃仁承氣湯,峻攻瘀熱以除根。

若肝火爍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昏厥者,屬蛔厥蟲疼,初用連梅安蛔湯,清肝止痛以定厥;繼用雪羹吞下更衣丸,瀉肝殺蟲以除根。惟屢經通逐而痛益甚者,屬虛痛,偏寒者,加味小建中湯倍當歸,溫和肝脾以調補之;偏熱者,四物絳覆湯,濡潤血絡以緩和之;甚則導火歸原,如加味金匱腎氣湯,納氣歸腎,或新加八味地黃湯等,皆可對病酌用,然不多見。臨症時細心斟酌,不可輕試。

總之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或用溫通,或用涼通,或用疏通,或用攻通,因時審症,量體制方,必使其氣血通調,則抑塞者通暢,鬱結者通達,而痛自止矣。此皆傷寒夾痛之要法也。

秀按,凡素有胸脅脘腹諸痛,因外感觸動宿疾而發者,俞君用香蘇蔥豉湯加延胡、乳香,既能解表,又能緩痛,宣氣活血,行經通絡,外內兼理,方殊輕穩。蓋因表氣宣通,則裡氣亦得疏通,痛必稍緩。即有胃脘留伏痰飲之腹痛,腎虛足不任地之腳心痛,腎衰風襲之下體痿弱,骨節疼痛,病雖從內而發,其實痛在經絡,所以治表之藥,總無妨於本病。其次胸脅肩背諸痛,證雖不一,然悉為陽分之疾,縱有傷寒表證,而痛楚不堪者,不妨兼治其痛,此方加延胡、乳香,止痛最妙,且無引邪入犯三陰之虞。又次腰臍少腹諸痛,雖皆陰分之患,然既有表證,必當先解其表,表解然後治里。俞君明辨挾痰、挾飲、挾食、挾瘀、挾蟲、挾虛之故,審症既明,處方必效,真得通則不痛之要訣也。

廉勘,風寒夾諸痛證,俞氏臨病求源,對症發藥,方法固多愜合,然必參以上夾食、夾痰、夾飲、夾痞、夾血諸篇,始能隨病策應。而安蛔止痛之法,照俞法治,輕症可效,症勢重者不應,必用沉香至珍丸(沉香、廣木香、公丁香各四錢,廣皮、青皮、烏藥、莪朮、巴霜、川連、檳榔各一兩,神麯糊為丸,每服三五粒,淡姜鹽湯送下,或玫瑰花湯送下,善治九種胃痛。一切肝胃氣痛,兩脅脹滿,及嘔吐反胃,痰氣食滯諸症,殺蟲下蟲,尤有專功),始克逐蟲下出,蟲出則疼自止。若素有頭風,偶患風寒者,每見服香蘇蔥豉湯,一二劑汗出身涼,往往頭痛愈劇,徹夜叫號,此由辛散過汗,激動風火,重傷血液,故痛益甚。當用菊花茶調散加減(滁菊花、蘇薄荷、嫩桑芽、荊芥穗、制香附、夏枯草、苦丁茶、荷葉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細研為散,食後茶清調服二錢),辛涼散風以泄熱;外用蓖麻貼法(蓖麻、乳香各五分,麝香三釐,同搗爛成餅,貼太陽穴上。如痛定,急於頭上解開頭髮出氣,即去藥餅),或用透頂散搐法(細辛三莖、公丁香七粒、甜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梅冰五釐、麝香一分,前四味先研細末,後入冰麝同研極勻,盛小口瓶中,緊塞瓶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許於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後再搐)。

白話文:

第九節,夾痛傷寒(又稱傷寒夾胃脘痛)

起因: 原本就有肝胃氣痛的毛病,又因為外感風寒,觸動舊疾而發病,這種情況有表裡、上下、左右的區別,以及氣血虛實、寒熱的不同。

症狀: 頭痛發熱,怕冷無汗,胸口和胃脘脹滿疼痛,噁心想吐酸水。可能伴隨兩脅疼痛,或者腹部脹痛,或者小腹疼痛。舌苔呈現白色濕滑,或黃白色相間,或灰白色但不乾燥,嚴重的話會呈現黃濁色。

脈象: 左手脈浮而緊,右手脈弦而急,或者時浮時沉,嚴重的話呈現沉弦而澀的脈象,這些都是傷寒夾雜內在疼痛的表現。

治療: 首先要調理氣機、發散風寒,可以用香蘇蔥豉湯加上延胡索和乳香,去除表邪來止痛。如果表邪已經去除,疼痛仍然不止,那麼肯定是有凝結的痰液、潛伏的飲邪,或者有宿食積滯、瘀血阻礙,這時要明確辨別病根,仔細審查疼痛部位來進行治療。如果是胸部牽引到兩脅串連疼痛,屬於痰氣互相阻塞,初期可以用柴胡陷胸湯加上乳香、沒藥,調和疏散鬱結來止痛;接著用大柴胡湯送服控涎丹,慢慢地排除痰飲來根治;如果效果不好,就用蠲飲萬靈湯配上紫金片,迅速清除痰飲。

如果是胃脘堅硬疼痛,嚴重的話會有硬塊,按壓疼痛加劇,這屬於宿食阻礙氣機,初期可以用神術湯加上乳香、沒藥,溫和中焦、疏通滯礙來緩解疼痛;接著用枳實導滯湯加上延胡索,排除宿積來根治;如果效果不好,就用六磨飲子配上當歸導氣散,降氣攻破滯積。如果按壓疼痛加劇,但是按下去卻感覺柔軟,嚴重時疼痛到像要發狂一樣,甚至會昏厥不省人事,這屬於瘀血凝結,輕微的情況可以用五仁橘皮湯合用代抵當丸,滑潤腸道、疏通瘀血來止痛;嚴重的情況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猛烈地攻破瘀熱來根治。

如果是肝火侵擾胃部,感到飢餓卻不想吃飯,吃了東西就吐出蛔蟲,嚴重的話會煩躁昏厥,這屬於蛔蟲引起的厥痛,初期可以用連梅安蛔湯,清瀉肝火、止痛來平息厥逆;接著用雪羹吞服更衣丸,瀉肝殺蟲來根治。如果多次使用通利攻下的方法,疼痛反而加劇,這就屬於虛痛,偏於寒性的,可以用加味小建中湯加倍當歸,溫和肝脾來調補;偏於熱性的,可以用四物絳覆湯,滋潤血脈來緩和疼痛;嚴重的話需要引火歸源,像是加味金匱腎氣湯,納氣歸腎,或者新加八味地黃湯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多見。臨床診治時要仔細考慮,不可輕易嘗試。

總而言之,疼痛是因為氣血不通,通暢了就不會痛,所以可以用溫通、涼通、疏通或攻通的方法,根據當時的病情,考量體質來制定處方,務必要使氣血調暢,讓阻塞的地方通暢,鬱結的地方疏通,那麼疼痛自然就會停止。這些都是傷寒夾痛的主要治療方法。

註解: 凡是原本就有胸脅、胃脘、腹部等處疼痛,因為外感風寒觸動舊疾而發作的,俞氏會用香蘇蔥豉湯加上延胡索和乳香,既能解除表邪,又能緩解疼痛,宣通氣機、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內外兼顧,這個方子比較輕穩。因為表面的氣機通暢了,裡面的氣機也能得到疏通,疼痛必然會有所緩解。即使有胃脘積留痰飲引起的腹痛,腎虛導致腳底疼痛無法站立,腎臟衰弱導致風邪侵襲下肢痿軟,以及骨節疼痛等,這些疾病雖然是從內部發生的,實際上疼痛是在經絡,所以治療表邪的藥物,對於這些疾病也沒有妨礙。再說胸脅、肩背等部位的疼痛,雖然症狀不盡相同,但都屬於陽經的疾病,即使有傷寒表證,如果疼痛難忍,不妨同時治療疼痛,這個方子加上延胡索和乳香,止痛效果最好,而且沒有引邪深入三陰經的風險。再說腰部、肚臍、小腹等部位的疼痛,雖然都屬於陰經的疾病,但既然有表證,就應該先解除表邪,表邪解除後再治療裡證。俞氏明確辨別夾痰、夾飲、夾食、夾瘀、夾蟲、夾虛的原因,辨明症狀,處方就會有效,真正掌握了「通則不痛」的要領。

補充: 風寒夾雜各種疼痛的病症,俞氏根據病情追溯病源,對症下藥,方法確實很妥當,但是必須參考夾食、夾痰、夾飲、夾痞、夾血等相關篇章,才能根據病情靈活應對。至於治療蛔蟲止痛的方法,按照俞氏的方法治療,輕微的症狀可能會有效,但是症狀嚴重的話就不行,必須使用沉香至珍丸(成分包括沉香、廣木香、公丁香各四錢,廣陳皮、青皮、烏藥、莪朮、巴豆霜、黃連、檳榔各一兩,用神麯糊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到五粒,用淡姜鹽水或者玫瑰花湯送服,善於治療各種胃痛。對於各種肝胃氣痛、兩脅脹滿,以及嘔吐反胃、痰氣食滯等症狀,殺蟲下蟲效果特別好),才能把蟲驅除出來,蟲排出後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原本就有頭風,偶爾患上風寒,常常會發現服用香蘇蔥豉湯,一兩劑藥後雖然出了汗、身體也涼了,但是頭痛反而更加劇烈,甚至整夜叫喊,這是因為辛散的藥物過度發汗,導致風火被激發,嚴重損傷血液,所以疼痛更加劇烈。這時應該用菊花茶調散加減(成分包括滁菊花、薄荷、嫩桑芽、荊芥穗、制香附、夏枯草、苦丁茶、荷葉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研成粉末,飯後用清茶送服二錢),用辛涼的藥物疏散風熱;外用蓖麻貼法(成分包括蓖麻、乳香各五分,麝香三釐,一同搗爛成餅,貼在太陽穴上。如果疼痛停止,馬上將頭上頭髮解開透氣,並去除藥餅),或者用透頂散搐法(成分包括細辛三根、公丁香七粒、甜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冰片五釐、麝香一分,前四味藥先研成細末,再加入冰片和麝香一同研磨均勻,裝在小口瓶中,緊緊塞住瓶口,讓病人含一口清水,隨即將一豆大小的藥粉搐入鼻孔中,過一會兒流出鼻涕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三天後再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