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3)

回本書目錄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3)

1. 第十節,夾脹傷寒(一名傷寒夾腫脹,又名腫脹兼傷寒)

何廉臣驗方),送下蔣氏遇仙丹(黑白醜頭末炒香各五錢,棗兒檳榔半生、半炒各一兩,三稜、莪朮醋炒冬五錢,炙牙皂三錢,共研細勻,青糖為丸,如赤小豆大,小兒服一錢,大人二三錢。

蔣仲芳驗方),或單服雞肝藥(白雷丸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煮一二十滾,去蒼朮,切片,使君子肉一兩,二味焙乾研細,用不落水雞軟肝一具,男用雌,女用雄,將末藥一錢摻上,飯上蒸熟,小兒食之。輕則二三服即愈,重則六七服而痊。

吳門王仙師驗方);重則必須蔣氏珍珠丹(皂莢八錢,棗兒檳榔肉六錢、黑白醜各四錢,巴豆肉六分,捶碎,包夏布中,四味用陰陽水各一湯碗,煮乾取起,去巴豆肉,曬乾研細,瓷瓶收藏,每服男用三五分,女用四六分,小兒只服三分,黑砂糖拌,青糖茶送下,或白蜜湯調下。蔣仲芳驗方),及沉香至珍丸(每服三五粒。

方載前夾痛傷寒勘語中)。又次論蠱症,程鍾齡謂「非蟲即血,非血即蟲」,但從字面象形,尚非成蠱之原理。惟石芾南謂「鬱怒傷肝,肝熱血燥,經絡凝滯不通,下部回血壅脹,即有水血溢於脥膜之裡,漸漬漸深,終成蠱脹,實由肝葉撐張則脹也。肚大筋青不治。夫青筋,非筋也,血絡也。

青者,血燥而結也。血結則不獨血滯於中,即水飲亦無由吸攝,不能循其常道,下輸膀胱。故蠱脹多水,醫者見水行水,不審水由肝血燥結所致,所以不效。」其說中西合參,言之成理,語甚精當,惜未對證立方耳。

余於臨證實驗上,每用辛潤通絡,以行肝血,自制三仁絳覆湯(瓜蔞仁四錢,柏子仁三錢,光桃仁、澤蘭、新絳各二錢,歸鬚、旋覆花各錢半,鮮蔥須三分,用鮮茅根二兩、全絲瓜絡一錢,煎湯代水)送下諸蠱保命丹(肉蓯蓉三兩,紅棗、青礬各一斤,入罐內煅煙盡,為末,再將四制香附、生麥芽各一斤為末,和前末糊丸,每服二三十丸。專治單腹脹大,四肢極瘦。

王孟英《內科簡效》方),及通絡消蠱丸(即當歸䗪蟲丸,方載夾痛傷寒勘語中,專治絡瘀單脹。葉氏驗方),遵葉氏絡瘀則脹之法,往往十全二三,久服收功。終論臌證,通稱單腹脹,前哲如程鍾齡、陳修園輩,皆謂腹脹如鼓,中空無物,遵《內經》「足太陰虛則鼓脹」之旨立言,此為脾虛成臌之一種。然臌脹亦不盡屬純虛證,就予臨證實驗,約有五臌。

一、氣臌。多因於情志內傷,憤怒抑鬱,無不動肝,肝縱乘肺,氣逆息粗,胸滿膈塞,腹雖脹大,按之尚軟,《內經》所謂「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葉天士所謂「初病在氣」也。每用四七絳覆湯送下陳香團散(陳香團連穰一枚、大胡桃肉連皮二枚、春砂仁去殼二錢各煅存性,研為細末,每服一錢。

白話文:

第十節,夾脹傷寒(一名傷寒夾腫脹,又名腫脹兼傷寒)

何廉臣驗方:服用蔣氏遇仙丹(黑白醜藥末炒香各五錢,棗仁、檳榔半生半炒各一兩,三稜、莪朮醋炒各五錢,炙甘草三錢,研磨均勻,用青糖製成丸藥,如赤小豆大小,兒童每次服用一錢,成人每次服用二三錢)。

蔣仲芳驗方:或單獨服用雞肝藥(白附子一兩,與蒼朮一兩同煮至滾沸十幾二十次,除去蒼朮,切片;使君子肉一兩,兩味焙乾研細,用未下水的雞軟肝一個,男性用雌雞肝,女性用雄雞肝,將藥末一錢拌入雞肝中,用米飯蒸熟食用。病情輕者服用二三劑即可痊癒,病情重者服用六七劑痊癒)。

吳門王仙師驗方:病情嚴重者必須服用蔣氏珍珠丹(皂莢八錢,棗仁、檳榔肉各六錢,黑白醜藥各四錢,巴豆肉六分,搗碎用夏布包好,四味藥材分別用陰陽水各一碗煎煮至乾,取出,除去巴豆肉,曬乾研細,用瓷瓶保存,每次服用:男性三五分,女性四六分,兒童三分,用黑砂糖拌勻,用青糖茶或白蜜水送服)。蔣仲芳驗方:及沉香至珍丸(每次服用三五粒,詳見前文夾痛傷寒勘語)。

另論蠱症,程鍾齡認為蠱症「非蟲即血,非血即蟲」,但從字面來看,這並非蠱症形成的真正原理。石芾南則認為「鬱怒傷肝,肝熱血燥,經絡凝滯不通,下部回血壅脹,即有水血溢於脥膜之裡,漸漬漸深,終成蠱脹,實由肝葉撐張則脹也。肚大筋青不治。夫青筋,非筋也,血絡也。青者,血燥而結也。血結則不獨血滯於中,即水飲亦無由吸攝,不能循其常道,下輸膀胱。故蠱脹多水,醫者見水行水,不審水由肝血燥結所致,所以不效。」他的說法融合中西醫理,言之成理,非常精準,可惜沒有針對病症提出藥方。

我在臨床實踐中,常用辛溫潤燥通絡的方法來行血,自行研製三仁絳覆湯(瓜蔞仁四錢,柏子仁三錢,桃仁、澤蘭、生地黃各二錢,當歸尾、旋覆花各錢半,蔥白三分,用鮮茅根二兩、絲瓜絡一錢煎湯代替水)送服諸蠱保命丹(肉蓯蓉三兩,紅棗、青礬各一斤,放入罐中煅燒至煙盡,研磨成粉;再將炮製好的香附、生麥芽各一斤研磨成粉,與前藥粉混合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專治單純腹部脹大,四肢消瘦)。

王孟英《內科簡效》方:及通絡消蠱丸(即當歸䗪蟲丸,詳見夾痛傷寒勘語,專治經絡瘀阻引起的單純腹脹。葉氏驗方),遵循葉氏經絡瘀阻導致腹脹的治療方法,療效常常十分理想,長期服用可見效。

最後論述臌脹症,一般稱為單純腹脹,前輩醫家如程鍾齡、陳修園等,都認為腹脹如鼓,腹中空虛,遵循《內經》「足太陰虛則鼓脹」的理論,認為這是脾虛導致臌脹的一種。但是,臌脹並不完全是純虛證,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臌脹大約有五種類型:

一、氣臌。多因情志內傷,憤怒抑鬱,肝氣鬱滯,肝氣犯肺,氣逆息粗,胸悶氣塞,腹部雖然脹大,但按壓起來仍然柔軟,《內經》所說的「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葉天士所說的「初病在氣」也是這個意思。常用四七絳覆湯送服陳香團散(陳皮連白瓤一枚、胡桃肉連皮二枚、砂仁去殼二錢,都煅燒至存性,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