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
第三編 證治各論 (10)
1.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四、上寒下熱。水結胸脅,熱結在腸,嘔吐清水,或吐黃黑濁飲,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肢厥心悸,腹痛熱瀉,瀉而不暢,或便膿血,裡急後重,溲短赤熱。舌苔前半白滑,後根黃膩而厚,脈右弦遲,左沉弦數。此寒格於上,熱結於下,水逆火鬱之錯雜證也。法當先逐其水,蠲飲萬靈湯主之;繼則清肝泄熱,加味白頭翁湯主之。
以上太陰、少陰、厥陰各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火合化之傳變也。就予所驗,凡太陽傷寒,其邪有但傳少陽陽明而止者,有不傳少陽陽明,越傳三陰者,各隨其人之體質陰陽、臟腑寒熱。從火化者為熱證,從水化者為寒證,從水火合化者則為寒熱錯雜之證。醫者能審其陰陽盛衰、寒熱虛實,為之溫涼補瀉於其間,對證發藥隨機應變,心靈手敏,庶可以治傷寒變證矣。若拘守朱南陽「傳經為熱,直中為寒」,則執一不通,活人者適以殺人,良可慨焉。
秀按,此節論傷寒傳變證,抉擇原論之精華,補助仲景之缺略,發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獨出心裁,非經驗宏富者不能道,學者當奉為準繩。
廉勘,四時皆有傷寒,惟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較三時之寒為獨盛,故前哲以冬月感即病者,為正傷寒,非謂春夏秋並無傷寒也。醫者苟能求原確實,辨證清楚,用藥自不泥於時令矣。所最誤人者,一切時感證,古人皆謂之傷寒,遂致後世只知傷寒,且但知溫散發汗。若溫熱暑濕諸病,隨時感發,並不由於風寒誘起者,自當辛涼開達,芳淡清化,對病定方。奈醫家病家,無不通稱曰傷寒,一見此等方藥,即斥為涼遏,世俗竟成為習慣,以致冤死載途,不得不歸咎於創始者之定名失實也。至循經傳遞,太陽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而厥陰。自臨證經驗以來,千萬人中實無一人,無怪南方無真傷寒之說。若照俞氏所論,經驗上數見不鮮,可謂知所取捨,不為古人所欺。但予猶有懷疑者,傷寒一證,輕則用蔥白香豉湯加味,重則用蘇羌達表湯加減,或用麻黃湯減其用量,往往一汗即解,熱退身涼而愈,何至於纏綿床蓆,傳變有如斯之多,變證輕重如斯之不一耶?推原其故,半由因循失治,半由縱橫雜治,或由別兼他邪,或由另夾宿病,或由素稟陰虛多火,或由素體陽虛多濕,或由素性嗜好太多,或由素情憂怒無常,有此種種原因,故變證層出不窮,方法亦隨機策應。俞氏特立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已握傳變之主腦,然後審定各人之特性素因,再將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等之各異,及其體質強弱、臟性陰陽,與夫生活狀態、舊病有無等關係,辨其經絡臟腑之外候,斷其寒熱虛實之真相,以決方劑,雖多引用成方,略為加減,而信手拈來,適中病情。細繹其診察之法,大抵以頭項背腰之變化察表,以面目九竅之變化察里,以血脈睛舌之變化,察其病勢之安危,斷其病機之吉凶。予平日研求,服膺葉法,旁參眾法以補助之。茲將葉天士先生傷寒看法及其治例,節述於後,為初學作導線。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上半身寒冷下半身發熱,胸脅部水液凝聚,腸道熱結,嘔吐清水或黃黑色濁液,飢餓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四肢厥冷心悸,腹部疼痛並伴有熱瀉,瀉而不暢,或者大便帶膿血,裡急後重,小便短少赤色發熱。舌苔前半部分白滑,後根部黃膩而厚,右脈弦細遲緩,左脈沉弦而數。這是寒邪在上半身凝滯,熱邪在下半身積聚,水液逆流,火邪鬱結的錯雜證候。治療方法應該先驅逐水液,服用萬靈湯為主;然後再清肝泄熱,服用加味白頭翁湯為主。
以上太陰、少陰、厥陰各臟的變證,都是傷寒邪氣由水火結合而化生傳變的結果。根據我的驗證,凡是太陽傷寒,其邪氣有的只傳至少陽、陽明就停止了,有的不傳少陽、陽明,而是繼續傳至三陰,這都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體質陰陽、臟腑寒熱情況。由火化生的為熱證,由水化生的為寒證,由水火結合化生的則為寒熱錯雜的證候。醫生能夠審察陰陽盛衰、寒熱虛實,運用溫熱、寒涼、補益、瀉下的方法,對症下藥,隨機應變,靈巧運用醫術,就能夠治療傷寒的變證了。如果拘泥於朱南陽「傳經為熱,直中為寒」的說法,就會死板教條,治癒人的反而會殺死人,實在令人惋惜。
(秀按)這一節論述傷寒傳變證候,精選原論的精華,補充仲景著作的不足,闡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種病機,獨具匠心,非經驗豐富者不能闡述,學習者應該奉為準則。
(廉勘)一年四季都有傷寒,只是冬三月寒水當令,比其他三個季節的寒邪更盛,所以前輩認為冬月感受寒邪而發病的,為正傷寒,並不是說春夏秋三季就沒有傷寒。醫生只要能夠探求病因確實,辨證清楚,用藥就不會拘泥於季節了。最容易誤導人的是,古代人把一切時令感邪的病都叫做傷寒,導致後世只知道傷寒,而且只知道用溫散發汗的方法治療。像溫熱、暑濕等疾病,隨時可以感受發病,並非由於風寒誘發的,就應該使用辛涼開達、芳香淡雅、清熱化濕的治療方法,針對疾病確定藥方。然而醫生和病人,都普遍將其稱為傷寒,一看到這種寒涼的藥方,就斥為涼遏,世俗竟成為習慣,以致冤死的人不計其數,不得不歸咎於創始者命名失實。至於循經傳遞,從太陽經到陽明經,再到少陽經,然後是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上萬人中沒有一個完全符合這種傳經規律,難怪南方有「南方無真傷寒」的說法。如果按照俞氏的論述,臨床經驗中屢見不鮮,可以說知道如何取捨,不被古人的說法所迷惑。但是我仍然有所懷疑,傷寒這種疾病,輕的可以用蔥白香豉湯加味治療,重的可以用蘇葉羌活達表湯加減,或者用麻黃湯減少用量,往往出一身汗就好了,退熱身體涼爽而痊癒,為什麼會纏綿病榻,傳變如此之多,變證輕重如此之不一呢?追究其原因,一半是因循失治,一半是雜亂治療,或者兼夾其他邪氣,或者夾雜宿疾,或者素體陰虛多火,或者素體陽虛多濕,或者素性嗜好太多,或者素性憂怒無常,有這些種種原因,所以變證層出不窮,治療方法也要隨機應變。俞氏特別提出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種病機,已經掌握了傳變的主因,然後再審定個人的特性體質,再將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等差異,以及體質強弱、臟腑陰陽,以及生活狀態、有無舊病等關係,辨別經絡臟腑的表裡,判斷寒熱虛實的真相,來決定藥方,雖然多引用成方,略加加減,但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仔細體會他的診察方法,大多是通過頭項背腰的變化觀察病情表象,通過面部九竅的變化觀察內在,通過血脈、眼睛、舌頭的變化,察看病情安危,判斷病機吉凶。我平時研習,遵從葉氏醫法,並參照其他醫家學說來補充。現在將葉天士先生關於傷寒的看法及其治療案例,節錄於此,作為初學者學習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