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
第三編 證治各論 (4)
1.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若兼少腹攻衝作痛,嘔酸吐苦,諸藥不效者,更投雪羹合更衣丸(包煎)錢半至二錢,極重三錢,屢奏殊功。危者熱深厥深,胸腹灼熱,手足獨冷,劇則如驚癇,時瘛瘲,神迷發厥,終日昏睡不醒,或譫語呻吟,面色青慘,搖頭鼓頷,忽然坐起,吐瀉不得,腹中絞痛,攢眉咬牙,疼劇難忍,二便俱閉,舌紫赤,苔灰膩帶青,六脈沉細數摶,甚或伏而不見。
此由厥陰鬱火,深伏於肝臟血絡之中,而不發露於大經大絡,直透胃腸而外發也,往往氣閉悶斃,頃刻云亡。治宜先刺要穴出血(如少商、中衝、舌下紫筋、曲池、委中等穴),以開泄其血毒,再灌以紫雪五分、品飛龍奪命丹二分,以開清竅而透伏邪,果能邪透毒泄,脈起而數。
若肝風未熄,神識時清時昏,二便不通,舌卷囊縮,少腹熱痛,不可暫忍者,急用犀連承氣湯加羚角錢半、絳雪二分等,涼通而芳透之,或可挽回於什一。
以上太少兩陽與陽明合病,仲景已有明文;三陰與陽明合病,仲景《傷寒論》雖未指出,而細閱其書,亦未嘗無是證,及臨證實驗,尤為數見不鮮。爰將病狀、脈舌療法藥方,一一標明,以補仲景原書之不逮。從岐伯「中陰溜府」之義,悟出三陰實而邪不能容,邪正互爭,還而併入胃腑以成下證也。
至若發黃、蓄血,本陽明常見之變證,所最難治者,陽明病應下失下,邪盛正虛之壞病耳。先述發黃。陽明病發熱汗出,熱從汗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腹微滿者,身必發黃,黃而鮮明如橘子色,甚則面目金黃,間或口吐黃汁,甚則心中懊憹,或熱痛,溺赤黃濁,舌苔黃膩,糙而起刺。脈右滑數,左弦滯。
此為瘀熱在裡,熱不得越而成陽黃也。輕則清利小便為君,盪滌黃液佐之,茵陳蒿湯(綿茵陳一兩,用水五碗,煎成四碗,分兩次煎焦梔子十四枚、酒炒生川軍一錢成一碗服)調下礬硫丸(綠礬一兩、倭硫黃一錢、麥粉三兩、黑棗肉二兩,搗勻煉丸,每服三分至五分),使黃從小便去,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減;重則盪滌黃液為君,清利小便佐之,梔子大黃湯(焦梔子三錢、酒炒生川軍錢半、小枳實一錢、淡香豉錢半)調下礬硫丸,使黃從大便去,疊解惡臭糞而愈。惟形色枯燥如煙燻者,陽黃死證也,不治。
次論蓄血。其人院腹中素有宿瘀,邪傳陽明與胃中燥熱相搏,壅蔽神氣出入之清竅,猝然頭搖目瞪,發躁欲狂,甚則血厥,手指抽掣,厥回則脘腹串痛,身重不能轉側,屎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小便自利,舌色紫黯,捫之滑潤。脈右沉結,左反弦緊有力。此為瘀熱在裡,《內經》所謂「蓄血在下,其人如狂」是也。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一名正傷寒,張仲景先師但名曰傷寒)
若同時下腹部絞痛、嘔吐酸苦之物,且各種藥物均無效者,可再服用雪羹合更衣丸(包煎)半錢至二錢,病情極重者可服用三錢,屢試屢驗。危重病人症狀為:高熱、厥冷,胸腹部灼熱,手腳冰冷,嚴重者像驚癇發作一樣,時而抽搐,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終日昏睡,或胡言亂語、呻吟,面色青灰,搖頭晃腦,突然坐起,嘔吐腹瀉均無,腹部絞痛,皺眉咬牙,疼痛難忍,大小便不通,舌頭紫紅,舌苔灰膩帶青色,脈象沉細數且有力,甚至摸不到脈搏。
這是由於厥陰鬱火深藏於肝臟經絡之中,未發洩於主要經絡,直接影響胃腸而外發。常常會因氣機閉阻而窒息死亡,頃刻之間便會喪命。治療應先針刺重要穴位放血(如少商、中衝、舌下紫筋、曲池、委中等穴),以排出血液毒素,再服用紫雪五分、品飛龍奪命丹二分,以開通經絡,使邪氣透出,如果邪氣排出,毒素得以清除,脈搏恢復正常,則預後良好。
如果肝風未平,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大小便不通,舌頭捲曲縮小,下腹部熱痛難忍,則需緊急服用犀連承氣湯,並加入羚羊角半錢、絳雪二分等藥物,以清熱通便,芳香透邪,或許可以挽回病情。
以上所述太少陰與少陽、陽明合病,張仲景已有明確記載;三陰與陽明合病,張仲景《傷寒論》雖未明確指出,但仔細研讀其書,亦非沒有此類病證,臨床驗證更是屢見不鮮。因此,將病症、脈象、舌苔、治療方法及藥方一一列明,以補充張仲景原書之不足。從岐伯「中陰溜府」之義,悟出三陰實證,邪氣無處容身,邪正相爭,最終邪氣侵入胃腑而形成下證。
至於發黃、蓄血,本是陽明病常見的變證,也是最難治療的,主要是指陽明病應該下瀉而未下瀉,邪氣盛而正氣虛弱的危重病症。首先講發黃。陽明病發熱汗出,熱氣從汗液排出,不會發黃,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汗液停留在頸部,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腹部微脹,則必然發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嚴重者面目金黃,有時會吐出黃色液體,甚至心煩意亂,或胸部熱痛,小便黃濁,舌苔黃膩,粗糙並有齒痕。脈象右脈滑數,左脈弦緊。
這是由於瘀熱在內,熱邪無法外泄而導致陽黃。輕症則以利尿為主要治療方法,輔以清除黃疸的藥物,服用茵陳蒿湯(綿茵陳一兩,加水五碗,煎成四碗,分兩次服用,焦梔子十四枚、酒炒生川軍一錢加水一碗服用)並配合服用礬硫丸(綠礬一兩、倭硫黃一錢、麥粉三兩、黑棗肉二兩,搗勻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分至五分),使黃疸從小便排出,尿液如皂角汁,顏色鮮紅,一夜之間腹部脹滿減輕;重症則以清除黃疸為主要治療方法,輔以利尿,服用梔子大黃湯(焦梔子三錢、酒炒生川軍錢半、小枳實一錢、淡香豉錢半)並配合服用礬硫丸,使黃疸從大便排出,排出惡臭大便而痊癒。但如果面色枯燥如被煙燻過一樣,則是陽黃的死症,不可治療。
其次論述蓄血。患者腹部素有瘀血,邪氣侵入陽明經與胃中燥熱交搏,阻塞神氣出入的經絡,突然頭暈目眩,煩躁欲狂,嚴重者會出現血厥,手指抽搐,厥逆時脘腹脹痛,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大便雖然乾燥,但卻容易排出,且顏色發黑,小便通暢,舌頭顏色紫暗,觸摸起來光滑潤澤。脈象右脈沉緊,左脈弦緊有力。這是由於瘀熱內停,《內經》所說的「蓄血在下,其人如狂」就是指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