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5)
第六章傷寒脈舌 (15)
1. 第二節,察舌色
凡察苔色,與虛實最多關係。如苔色黃濁者為實,可用苦辛通降;若黃白相兼,間有淡灰者為虛,但宜輕清化氣(如杏、蔻、橘、桔等品);黃厚而糙刺者為實,可攻瀉之;若黃薄而光滑者為虛,切忌攻瀉;苔色黑而芒刺者為實(腸有燥糞無疑),攻下刻不容緩;若黑如煙煤隱隱而光滑者為虛,虛寒、虛熱,當旁參脈症以施治;白色如鹼,白如膩粉者皆為實,均宜苦辛開泄;粉苔乾燥者實熱尤盛,急宜苦寒直降;若白薄而淡,及白而嫩滑者皆為虛,氣虛、陽虛,尤必細參脈症以治之。此為察色辨苔,當分虛實之要訣。
秀按,張氏景岳曰:凡診傷寒,以苔色辨表裡寒熱,確有可據。若以舌色辨虛實,不能無誤。例如黑苔,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竟有陰虛傷寒,其症似陽,舌黑如炭,芒刺干裂者,用甘溫壯水藥,諸症漸退,但舌黑不減,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云云。觀此,則舌黑起芒刺,未必皆實,尤必於其舌本之老嫩、脈症之虛實,詳辨以參定之。
廉勘,楊潛村《觀舌心法》云: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焦,或枯黑燥裂,若察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燥嫩,絕無津液,或糙刺如砂皮、或斂束如荔枝殼者,多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醫者但知為傷寒,誤用發散,益虛益熱;又誤認為實熱,復用寒涼,重陰內逼,以致虛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黃,黃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論其脈、不論其症,大劑參附養榮湯,不時灌服,多有得生者,然其舌質,未有不胖且嫩者,苔色乾燥滑潤,又在所不拘也。若苔色因實火焦黑,則其形必堅斂,色必蒼老,其舌質萬無胖嫩,此皆察色者所不可不知也。觀此,則病之虛實,驗之於苔,但能據以定證之虛實,不能據以定體質之虛實。
凡舌有地質,而堅斂蒼老,不拘苔色白黃灰黑,由舌中延及舌邊,揩之不去,刮之不淨,底仍粗澀黏膩,不見鮮紅者,是為有根之真苔,中必多滯;舌無質地,而浮胖嬌嫩,不拘苔色白、黃、灰、黑,滿布舌中,不及舌邊,揩之即去,刮之即淨,底亦淡紅潤澤,不見垢膩者,是為無根之假苔,里必大虛。即看似苔色滿布,飲食後苔即脫去,舌質圓浮胖嫩者,亦屬假苔,一名活苔。
他如食枇杷則苔色黃,食橄欖則苔色青黑,是為假色之染苔。故苔有地質與無地質,延及舌邊與但布舌中,為辨虛實之大綱。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真假之要決。
廉勘,陸氏《冷廬醫話》曰:臨證視舌,最為可憑,然亦未可執一。《正義》云:凡見黑舌,問其曾食酸鹹等物,則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染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又惟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何能染及耶。凡臨證欲視病人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重慶堂隨筆》云:淡舌白苔,亦有熱證;黃厚滿苔,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症便溺參勘。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故俞氏謂:臨證辨舌,亦須活法推求。真閱歷精深之語也。
白話文:
【第二節,察舌色】
觀察舌苔顏色與病情的虛實密切相關:
- 黃濁苔:屬實證,可用苦辛通降法。
- 黃白相間兼淡灰苔:屬虛證,宜輕清化氣(如杏仁、豆蔻、橘皮、桔梗等)。
- 黃厚粗糙帶刺苔:屬實證,可攻下瀉熱。
- 黃薄光滑苔:屬虛證,忌用攻下。
- 黑色芒刺苔:屬實證(腸道燥屎),需立即攻下。
- 黑如煙煤且光滑苔:屬虛證,需結合脈症區分虛寒或虛熱。
- 白色如鹼或膩粉苔:屬實證,宜苦辛開洩;若粉苔乾燥,為實熱熾盛,需急用苦寒降火。
- 白薄淡滑苔:屬虛證,多為氣虛或陽虛,需詳細辨脈參症。
按語補充
-
張景岳觀點:
黑苔未必全屬實證,陰虛火旺也可能出現黑苔芒刺,需依據舌質老嫩和脈症綜合判斷。曾有陰虛傷寒患者舌黑如炭,用甘溫滋陰後舌苔脫落,新肉顯現,說明虛證亦可能表現為黑苔。 -
楊潛村《觀舌心法》:
舌苔從白轉黃至焦黑,若舌邊胖大、舌底滑潤(或乾燥如砂皮),多因脾肺氣虛發熱。誤用發散或寒涼會加重虛火,此時應以大劑參附養榮湯救治。實火所致焦黑苔必舌質堅斂蒼老,與虛證的胖嫩舌截然不同。
【舌苔真假辨別】
- 真苔(有根苔):
舌質堅實蒼老,苔色無論白黃灰黑,均緊貼舌面,延及舌邊,刮之不淨,底層粗澀黏膩,多為實證積滯。 - 假苔(無根苔):
舌質浮胖嬌嫩,苔色分布僅限舌中,輕揩可除,底層淡紅潤澤,屬裡虛。若飯後苔脫、舌質圓潤胖嫩,亦為假苔(活苔)。 - 染苔:
如食枇杷染黃、食橄欖染青黑,但染苔潤澤易刮,與病態燥苔不同。
注意事項
- 觀察舌苔前禁飲湯水,以免影響辨別。
- 燈光下黃苔可能顯白,需結合脈症、二便等綜合判斷。
- 淡白苔可能有熱證,黃厚苔亦可能屬寒,不可執一而論。
(原文總結虛實真假辨舌關鍵,強調需靈活參驗脈症,不可單憑舌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