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6)
第六章傷寒脈舌 (16)
1. 第二節,察舌色
凡苔薄者表邪初見,苔厚者里滯已深,固已。但要辨其薄而鬆者無質,揩之即去,為正足化邪;即薄而膩者,邪入尚淺,亦宜宣氣達邪。惟厚而膩者有地,揩之不去,多穢濁盤踞;若厚而鬆者,里滯已化,但須輕清和解。此為察色辨苔,當分厚薄松膩之要訣。
凡舌苔始終一色,不拘白、黃、灰、黑,即有厚薄、滑澀、干潤、濃淡之不同,總屬常苔,當參脈症以施治。如舌一日數變,或由白而黃、由黃而黑,或乍有乍無、乍赤乍黑者,皆為變苔,其症多凶而少吉。此為察色辨苔,當分常變之要訣。
凡舌苔由膩化松、由厚退薄,乃里滯逐漸減少之象,是為真退,即有續生薄白新苔者,尤為苔真退後,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又有滿舌厚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用藥切宜審慎;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將絕也,多凶少吉。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真退假退、駁去脫竭之要訣。
凡舌苔糙者多穢濁,黏者多痰涎,固已。惟厚膩與厚腐,尤宜明辨。厚膩者固多食積,亦有濕滯,刮之有淨、有不淨,或微厚而刮不脫。雖有邪從火化,漸積而干,而舌本尚罩一層黏涎,是為厚膩之常苔。若厚腐雖多由胃液腐敗,然有膿腐、黴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黏厚如瘡中之膿,凡內癰最多此症,肺癰、腸癰多白腐苔,胃癰多黃腐苔,肝癰、腰癰多紫黑腐苔,下疳結毒仍多白腐苔。
若黴腐苔,滿舌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如飯子樣,皆由食道延上,先因咽喉而起,繼則延累滿舌,直至滿口唇齒皆有糜點,多見於濕溫、溫毒、伏暑、赤痢、梅毒、疳積等證,此由胃體腐敗,津液悉化為濁熱,中無砥柱,蒸騰而上。無論白腐、黃腐,其病總多不治,是為厚腐之黴苔。
此為察色辨苔,當分糙黏及厚膩與厚腐之要訣。
若夫察看舌色,則舌色本紅,淡於紅者血虛也;淡紅無苔,反微似黃白苔者,氣不化液也;甚則淡紅帶青者,血分虛寒也,婦人子宮冷者有之,胎死腹中者亦有之,久痢虛極者亦恆見之;濃於紅者為絳,血熱也;尖絳者,心火上炎也;根絳者,血熱內燥也;通絳無苔及似有苔黏膩者,血熱又挾穢濁也;絳而深紫,紫而潤黯者,中脘多瘀;紫而干晦者,肝腎氣絕;由絳而紫,紫而轉黑者,絡瘀化毒,血液已枯,不治;若舌本無苔,隱隱若罩黑光者,平素胃燥舌也,煙家多有此舌。此為察色辨舌,當分舌色淡濃之要訣。
廉勘,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胎」或作「苔」。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厚而微黃,但不滿不板滯。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厚白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尖舌邊多紅點。若舌中有紅路一條,俗稱雞心苔,血液尤虛,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凡臨證察看苔色、舌色,必先問其平素舌苔何如,始有準的。
白話文:
第二節,察舌色
舌苔薄,表示外邪初現;舌苔厚,表示內在病邪已深入。但需區分:薄而鬆軟,無實質,一刮即掉,表示正氣充足,邪氣正在被化解;薄而膩,邪氣入侵尚淺,宜宣通氣機,達邪外出。只有厚而膩,有實質,刮不掉,表示穢濁之氣盤踞;厚而鬆,表示內在病邪已化解,只需輕清之法調理即可。這是辨別舌苔厚薄、鬆膩的關鍵。
舌苔顏色始終如一,不論是白、黃、灰、黑,即使厚薄、滑澀、乾潤、濃淡有所不同,都屬於正常舌苔,需結合脈象和症狀來治療。如果舌苔一日數變,例如由白變黃、由黃變黑,或時有時無、時紅時黑,則為異常舌苔,預後多凶險。這是辨別舌苔正常與異常的關鍵。
舌苔由膩變鬆、由厚變薄,表示內在病邪逐漸減少,這是真正的減退;如果之後又長出薄白的新苔,更是舌苔真正減退後,胃氣逐漸恢復,穀氣逐漸增強的吉兆。如果滿舌厚苔突然消失,但舌底仍留有污濁膩澀之物,或出現紅點,或有裂紋,這是假性減退,一兩天內就會再次長出厚苔;如果滿舌厚苔中間脫落一部分,或有裂紋、凹點,舌底顯露出乾燥發紅,則需預防體液耗損,用藥需謹慎;如果厚苔突然消失,舌頭光滑乾燥,這是胃氣將絕的徵兆,預後多凶險。這是辨別舌苔真假減退、脫落耗竭的關鍵。
舌苔粗糙,表示穢濁之氣較多;舌苔黏膩,表示痰涎較多。但需區分厚膩和厚腐。厚膩多由飲食積滯或濕邪停滯引起,刮拭後有的乾淨,有的不乾淨,或僅微厚而刮不掉。雖然邪氣可能因熱化而積聚變乾,但舌苔表面仍覆蓋一層黏液,這是厚膩的正常舌苔。厚腐則多由胃液腐敗引起,又分膿腐和黴腐。舌上出現膿腐,苔色發白並帶淡紅,黏厚如瘡瘍中的膿液,多見於內部癰腫,肺癰、腸癰多為白色腐敗苔,胃癰多為黃色腐敗苔,肝癰、腰癰多為紫黑色腐敗苔,下疳結毒也常有白色腐苔。
黴腐苔則滿舌長有白色苔狀物,如同黴菌,或出現糜爛點,如米粒大小,皆由食道向上蔓延,先從咽喉開始,繼而蔓延至滿舌,甚至滿口唇齒皆有糜爛點,多見於濕溫病、溫毒、中暑、赤痢、梅毒、疳積等證,這是由於胃體腐敗,津液皆化為濁熱,失去約束,蒸騰而上。無論是白腐還是黃腐,病情大多難以治愈。這是辨別舌苔粗糙、黏膩以及厚膩與厚腐的關鍵。
觀察舌色,舌色本應紅潤,舌色比正常淡紅,表示氣血不足;淡紅無苔,反而略似黃白苔,表示氣機不能化生津液;更甚者,淡紅而帶青,表示血虛寒,婦女子宮寒冷、胎死腹中、久痢虛極者常有此症;舌色比正常紅潤,呈鮮紅色,稱為絳色,表示血熱;舌尖鮮紅,表示心火上炎;舌根鮮紅,表示血熱內燥;舌面全部鮮紅無苔或有黏膩苔,表示血熱又夾雜穢濁;絳色而深紫,紫而潤澤暗淡,表示中脘(胃脘部)瘀血;紫色而乾燥晦暗,表示肝腎精氣衰竭;由鮮紅轉為紫色,紫色又轉為黑色,表示瘀血化毒,血液已枯竭,難以治癒;如果舌苔全無,隱隱約約覆蓋一層黑色光澤,則表示平素胃燥舌乾,抽煙者常有此舌象。這是辨別舌色深淺的關鍵。
舌苔如同土地上的苔蘚,土地上的苔蘚是由於濕氣上泛而生;舌苔是由於胃氣蒸騰、脾濕上潮而生,所以「胎」字也作「苔」字。健康人的舌頭上通常覆蓋一層薄薄的白苔或黃苔。夏季濕熱之氣盛行,舌苔常常較厚而微黃,但不滿舌且不黏滯。脾胃濕熱體質的人,往往終年舌苔厚白,或舌苔灰黃;一旦生病,脾胃津液被邪氣阻滯,或因瀉痢導致脾胃氣虛,反而會出現無苔或比平時舌苔更薄的現象。胃腎津液不足者,舌頭多紅而無苔,或舌尖舌邊出現許多紅點。如果舌頭中間有一條紅色,俗稱雞心苔,則表示氣血更加虛弱。這是健康人舌苔的普遍情況。臨證觀察舌苔、舌色,必須先了解患者平素舌苔的情況,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